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10

第110章 民间财神——范蠡

范蠡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商人。他一生三迁,且“三至千金”,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富翁。后人称之为“陶朱公”,民间称之为“财神”,也称为“商圣”。

范蠡(前517~前448)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商人。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然而当时楚国贵胄专权、政治紊乱,范蠡的才华不为世人所识。范蠡离开楚国,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先是为越王策划“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之策,帮助勾践消灭吴国,成就霸业。

然而,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于是果断地弃官而去,以保全身家性命。他辗转来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号“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他和妻子西施以及儿子们“苦身戮力”地“耕于海畔”,开垦荒地,种粮食、蔬菜,兼营副业,养猪、羊、鸡等。由于他治家有方,又善于经营,不几年就成了当地的大富翁。又由于他怜贫恤苦,仗义疏财,所以名气越来越大。齐王听说后就把他请进都城临淄,拜他做了相国。范蠡在相国的位置上待了两三年,感叹地说:“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于是将相印归还齐王,把钱财分与知交好友及周边百姓,自己则带着妻儿悄悄离去。后来又在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隐居下来。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时而动。过不多久,又成了大富翁。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于是,他便自称“陶朱公”。渐渐地,陶朱公之富,名扬天下。

范蠡很有经商的才智。他在齐国时,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齐国收购马匹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赚大钱。难的是将马匹由齐国运到吴越。千里迢迢,人马住宿需要费用,而且兵荒马乱期间,沿途的强盗很多。后来,他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巨商姜子盾,他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而且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有了主意。他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其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据说,今天还在使用的“称”也是范蠡的发明。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上买卖东西是用眼睛来估量,这样很难做到交易的公平,于是一心要发明一种可以准确测量货物重量的东西。后来有一天他偶尔在乡间看到一位老农用一种一头吊了一块石头的木架装置汲水,很是省力。受此启发,他发明出了秤。

此外,传说范蠡还是酱的发明者;还说他曾经改进了陶器制作技术,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带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

范蠡不仅懂得经商之道,而且非常注重商人的品德,他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应当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欺人之二两,则后人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

知识小百科

范蠡《养鱼经》

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为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范蠡晚年被称为陶朱公,故本书又名《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陶朱公养鱼方》等。东汉初年已出现。1965年,陕西汉中县东汉墓中出土了作为墓主生前财产象征的随葬品──陂池模型,池底塑有六尾鲤鱼及其他水生生物,其显示的养鲤方法与本书所载的相一致,说明本书在东汉时已用于指导养鱼生产。现今传世的本子主要引自《齐民要术》(卷六)。本书现存共 400余字,以问对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与后世方法多相类似,是中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