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09

第109章 儒商鼻祖——端木子贡

子贡将货殖的概念深入了中国商人和商业的内心,打通了一条中国资本冒险的通道。因为他是孔子的高徒,又是标准儒者,后世商人都把他当做“儒商”的鼻祖。他的思想作为、识见功业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位很有社会影响力的历史名人。

儒商,顾名思义,就是儒与商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是两个被严格区分开来的称谓。儒是指秉承儒家学说的文士,其天职在于求道求义;商是通货之民,其本性在于求利求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修身齐家治国、成贤成圣为基本而,在商业活动中,儒商却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文化同商品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端木子贡就是这样一个儒商。

端木子贡(前520~前456),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春秋时卫国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业贸易家。

“端木”这一姓氏源出于黄帝。传说子贡的母亲蘧氏“天性善良,仁慈端庄”,在怀有子贡的时候曾梦见有神灵赐予宝玉。因此,子贡在降生后被取名为端木赐。

子贡18岁开始拜于孔子门下,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中特别优异者。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富致千金。

据说,当吴国大军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以御寒,这使得丝棉紧缺价格走高。聪敏的子贡便抓住商机,从各国收购丝棉,然后到吴国贩卖,这其中的“价格差”让他狠狠赚了一笔。

孔子病危时,子贡回来晚了,他觉得对不起老师,别的弟子守了三年墓然后离去,子贡则在墓旁守了六年。后来为追忆先师懿德,心灵手巧的子贡用木头雕刻出孔子像,前来祭拜的将相诸侯见状都想拥有一个作纪念,子贡又从中看到无限商机,招募工匠大批生产孔子雕像,又大赚了一把。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曾“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也就是奔走于各国做生意,以至于“家累千金”,因此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子贡当时富有的程度。

然而,子贡虽善于经商,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见孔子对道德仁义的看重程度。孔子的教导对子贡的人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子贡的观念里,一个真正的“儒商”,不仅要有学问,懂得书面知识和社会经验,而且还要有“道德”,也就是“忠”和“信”。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厚非,但要符合道德原则,并且要把道德放在前面。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是要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是要讲人性、守道德,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两者相结合,就是儒商经济伦理的本质。

延伸阅读

子贡赎人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根据当时鲁国法律的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将他赎回来,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赎金,并且国家还要给予精神上的表扬。有一次,子贡到别国做生意,就赎了一个同胞,回来后他却拒绝了鲁国支付的赎金。对这件事,孔子批评他开了一个坏的先例。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子贡的财力,无法不在乎这笔赎金。可是鉴于子贡不纳赎金的先例,其他人可能就会担心拿不回赎金而放弃赎回同胞的机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这件事本身,不能不说它是子贡仗义疏财,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胸怀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