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四十学会中庸善于取舍
32858900000008

第8章 把握妥协和选择

妥协是40岁的男人生活成功的必备素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妥协已成为人们交往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应该是在市场上,买家与卖家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完成交易。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并正在逐渐由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了。就说买商品吧,过去我国物资短缺,买家只能求着卖家,价格自然是铁价不二,咬得很死,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市场经济下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已经变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这就使得讨价还价流行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不肯做出任何妥协,那么只能失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最终成为失败者。

有一位画家,当时他还没有什么名气,他的作品每次送到出版社出版,美术编辑都要对他的作品“刀砍斧削”一番。他很不满意这些修改,但又无可奈何。

一次,画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送交作品时,有意在一幅画的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猫。编辑见了,自然要毫不客气地删掉,可画家却固执己见,与编辑争论不休。当争论到白热化的程度时,画家便做出让步,同意编辑把那只猫删掉。

因为画家的让步,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就不好意思再对画家的作品提出修改的要求,因而保留了作品的原貌。以后,画家每次都用这种“让步”的方法,使自己的作品免受“刀砍斧削”之苦。

这位充满智慧的画家就是前苏联著名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费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法沃尔斯基,被誉为“苏联人民艺术家”。他真是一位懂得如何给别人让步的人。

因此,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境界,是一种艺术,而达到这种高尚境界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40岁的男人生活成功的必备素质。

妥协是一门艺术,非大智大勇、大智若愚者不能妥协,妥协是一种积极的迂回达到目的的方式。

但是,妥协不能是无原则的妥协,像清政府面对八国蛮夷的入侵,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导致大清江山危若蛋卵,一溃千里,尸横遍野。那是黑暗的、没有希望的妥协。纵使千万报国志,面对13道金牌的岳飞也只能“马蹄南去人北望,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甘受摆布而无所作为的妥协,纵然有“十圣”、“二十圣”也不能不被再次掳掠。无原则的妥协将会把你带入深不可测、万劫不复的地狱,没有灵魂的妥协更像是漫长的黑夜,永无希望的光芒。

积极的有原则的妥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奋发有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在任何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击或行事,反而功亏一篑,导致全局失败;积极的妥协是在权衡利弊下做出局部牺牲的无声战斗。积极妥协的原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永恒不变的是目的。当你无法跨越前面耸立的高山时,也许绕过去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所追寻的也正是这种积极意义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深藏在敌人内部的匕首或短剑,现在的“十年磨一剑”,正是为了以后的“扬眉剑出鞘”。眼前的妥协,正是为了将来的不妥协。

妥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无为之中求有为”的意境和境界;妥协也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宽广和包容;妥协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从容面对和谈笑风生;妥协是丢卒保帅,是燎原的星星之火;妥协是小草在坚石的重压下,仍笑对阳光的自信和坚韧,是你奔向成功,需补充动力的加油站;妥协如周郎的“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洒脱;妥协如一幅不需要任何渲染的水彩画;妥协是黎明前的曙光,是成功的前奏;妥协是滚滚黄河中的一滴浪花,是绵延万里长城脚下的一块基石;妥协是圆明园支柱架下铮铮烈骨对中华民族崛起的强烈渴望,是九一八事变要血洗耻辱的怒吼!

其实,妥协就是妥协,它与“曲线救国”联姻,它与韬光养晦称兄道弟,它与“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互为倚存!男人四十,必须学会妥协!

人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从生到死,我们不断地妥协:向时间妥协、向生活妥协、向命运妥协、向生命妥协。无论是伟人还是乞丐,都不得不向时间、生活、命运、生命妥协。谁也无法阻止时间的前进,谁也离不开柴米油盐以及感情的纠葛,谁也不能随时掌控命运,谁也不能把生命定格。时间如水般流淌,义无反顾,我们也只能随波逐流;生活如一张大网,纵横交错,我们就是那网中之物,斩不断,理还乱;而生命却脆弱得不堪一击,我们在生命面前更是软弱无力。

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不得不妥协。是出生在东家还是西家,是穷的还是富的,是幸福的还是可怜的,这些自己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

小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有一些自由,那时候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年少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总以为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不满的一些社会现实,总以为任何事都可以掌控在自己的股掌之中。然而,生活却不断给人以磨砺,让人们在感受鲜花和掌声时,也体会失意和不顺,慢慢地将你锻造得成熟、理智,直到妥协。

然而,一旦你懂得了妥协,你就获得了一种智慧。

王勃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是啊,并不是圣主,只是贾谊这个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里的“识不足”指的便是贾谊缺乏妥协的智慧。他不理睬人们约定俗成的种种禁忌,不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但招致了小人的嫉恨,也让原本赏识他的文帝觉得他华而不实。他不懂、也不愿意妥协,他的感情那么真挚而热烈,离京后深感委屈,哀伤自悼甚而一蹶不振,挥笔大作《吊屈原赋》与《鹏鸟赋》。《吊屈原赋》与《鹏鸟赋》传入京都后,文帝虽赞赏他的文采,可更认为此人气量狭小,不堪重用。更让人惋惜的是,在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后,本无责任的贾谊因为害怕文帝的追究,追悔自己的疏忽,从而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因伤感过度而死,这一年,他刚刚33岁。

可是,当时光推移到几百年后的苏轼身上时,妥协却闪现出了它智慧的光芒。因为政治的原因,苏轼落难了,依靠朋友的帮助得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来耕植度日,可他并没有跳着脚咒骂和长吁短叹,而是欣欣然干脆把自己号为东坡居士。

从得意非凡的苏大才子一夕变为“竹杖芒鞋”的苏东坡,稍作妥协的他就将命运的乖舛踩在了脚下,从此,他走向了成熟,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空间。面对市井小人的无礼斥责,他竟“自喜渐不为人知”,这种妥协已是有了包容的智慧了。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里的小童仆早已熟睡,鼻息如雷鸣,任凭苏轼在外把门敲了又敲,小童仆都无法应声开门。算了,转身“倚杖听江声”去吧,这种妥协更是有了淡定的智慧了。

如果说被宠赏时的苏轼如一杯豪酒,那么落难之后的他却竟如一盏清茶了。豪酒浓烈,难免伤人伤己;清茶淡雅,更可养身养心。恰是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某些妥协,使得他不怨不叹不嗔不怒,到了苏杭,“写”下了被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称之为他“写得最长最美的一句诗”——苏堤;到了黄州,尽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了偏远、蛮荒的岭南,竟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欣然先做个饕餮者。这样,苏轼就在每一次被贬谪过后反而更亲佛一点,更近禅一些。所以,他拥抱了清风明月,拥抱了苦境中一丝美味带来的欣喜,筑成了浪漫激情的“诗意工程”,最后,也拥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至臻境界。

妥协不是消极的退却,而是一种智慧的守护。厚积而薄发,凝民众四两之力,牵引千斤之局。40岁的男人,如果你懂得了妥协,即使你的生活做不到昂扬,但至少会更活泼一些,更心安理得一些!

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一提到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墙上草,迎风无力,任意东西,左右摇摆不定,风吹向哪里,便倒向哪边。不用说,很多人都喜欢那种迎风挺立的傲松,认为没有定性的小草不好。换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承认的一个原则就是:为人应有一种骨气。诚然,为人处世缺不得骨气,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相机而动,也绝非是要人们学墙上之草,随风任意摇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墙头之草固然是左右摇摆,但这也并不失为一种求存之道。试想几尺高墙之上生有一草已属不易,寸土之上,瓦砾之间,独出新芽,婀娜于天地之间,岂非奇事?墙头草自知身单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与这强风劲吹分庭抗礼,相风而动,因风而摇。都说它错了,它却能保存自己,挺立于墙头之上。

海中礁石傲然挺立,敢与海浪争锋。排浪滔天,礁石却迎风顶浪,屹然不动,终落得千沟万壑,坑坑点点,伤痕斑斑。都说礁石好,却落得面目模糊,断肢残骸。

因此,我们不能说墙上草就无可取之处,墙上草随风倒正是为了求存。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保不住,还要谈什么宏伟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创什么宏图大业?

俗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男人到了40岁的年纪,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上求得生存,就必须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懂得应变的道理。善于权变,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古来许多成功者的成就都足以说明,不懂变通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成就。

在日常的工作交往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事情明摆着是上一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面却指责下级没有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

例如,在某机关中就出现这样一件事: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省、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下厂检查。某市局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是先经过局办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关局长处理。这位局办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长办公室。当时,这位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主任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他把文件放在桌上即可。于是,主任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部里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主管局长才记起此事。他气冲冲地把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事。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的正是这位主管局长自己,可他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事过之后,他又立即到局长办公室里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班加点,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备整齐。这样,局长反而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任了。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却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背这个黑锅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上司背黑锅。就是说,在上司把某些事故的责任推到你身上时,必须“忍”。这样,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损失,挨几句批评,但到头来,自己仍然会有相当大的好处,事实也证明他是正确的。

对于生活,坚强与随遇而安同样重要。如果我们要与生活的法则对抗,一味地按主观愿望行事,那么我们可能遭遇失败。所以,面对生活中的是是非非,40岁的男人有时不必一定要让自己身陷其中,试图让自己能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殊不知,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很多事情越想弄明白,反而越来越糊涂了。人们常说的“越描越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一些非原则性的是非曲直面前,你无须去澄清什么,时间会替你做出最好的证明。你唯一的选择就是顺其自然,就像生活本来就是那样的一样。

在事业上,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可是人生中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学会妥协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男人四十以后,当一些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就试着学会放弃吧!得不到满足是一种遗憾,而不能掌握生存的本领却是一种失败。

有位著名的柔道大师教他的学生:要像杨柳一样柔顺,不要像橡树那样挺拔。

生活中的男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呢?你要学会去吸收挫折而不是去反抗不顺。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创造新的生活,你只能在这两个中间选择一种。你可以在那不可避免的暴风雨中弯下身子,也可以因抗拒它们而被摧折。

事实已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

我们不能改变既成事实,但可以改变面对事实尤其是坏事的态度。

有些人仅仅因为打翻了一杯牛奶或轮胎漏气就神情沮丧,失去控制。这不值得,甚至有些愚蠢。这种事不是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吗?这里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苏格兰北部过节的故事。这个人问一位坐在墙上的老人:“明天天气怎么样?”老人看也没看天空就回答说:“是我喜欢的天气。”旅行者又问:“会出太阳吗?”“我不知道。”他回答道。“那么,会下雨吗?”“我不想知道。”这时旅行者已经完全被搞糊涂了。“好吧,”他说,“如果是你喜欢的那种天气的话,那会是什么天气呢?”老人看着美国人,说:“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我没法控制天气了,所以不管天气怎样,我都会喜欢。”

所以,别把牛奶洒了当作生死大事来对待,也别为一只瘪了的轮胎苦恼万分。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当它们是你的挫折。但它们只是小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你对待它的态度才是重要的。不管此时你想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不管是创建公司还是为好友准备一顿简单的晚餐,事情都有可能会弄砸了。如果面包放错了位置,如果你失去一次升职的机会,预先把它们考虑在内吧。否则的话,它会毁了你取胜的信心。

当你遭遇了挫折,就当是付了一次学费好了。

1985年,17岁的鲍里斯·贝克作为非种子选手赢得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冠军,震惊了世界。一年以后他卷土重来,成功卫冕。又过了一年,在一场室外比赛中,19岁的他在第二轮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对手而出局。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们问他有何感受。以他那个年龄少有的机智,他答道:“你们看,没人死去——我只不过输了一场网球赛而已。”

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只不过是场比赛。当然,这是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当然,奖金很丰厚。但这不是生死攸关的事。

如果你发生了不幸的事——爱情受阻,或生意不好,或者是银行突然要你还贷款,你就能够——如果你愿意的话——用这个经验来应付这些不幸。你可以把不幸记在心里,就好像带着一件没用的行李。但如果你真要保留这些不快的回忆,记住它们带给你的痛苦,并让它们影响你的自我意识的话,那你就会阻碍自己的发展。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只把坏事当作经验教训,把它抛在脑后吧。换句话说,丢掉让自己情绪变坏的包袱。

一个人行事的成功与否,除了受思想、意志支配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天命。

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匡”这个地方时,有人误认他是鲁国的权臣阳货,而把他围困起来,想设计陷害他。那时孔子的学生都非常恐慌,倒是孔子泰然地安慰他们说:“我继承了古代圣贤的大道,传播给世人,这是遵奉上天的旨意。假使上天无意毁灭这文化,那么匡人对我也就无可奈何了。你们大家不必为这件事情担心。”后来匡人终于弄清楚孔子不是阳货,孔子也终于渡过危难。

所以,年到40的男人,当你已经尽力,但因为个人无法控制的所谓“天命”而使事情变糟时,恐慌、着急、悔恨都无济于事,何不像孔子那样坦然面对——清除看似天经地义的坏心情,营造自己的轻松心态。

别为你无法控制的事情烦恼,你有能力决定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如果你不控制它们,它们就会控制你。

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家世不错的人觉得自己的身份很高;有学问的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有钱财的人觉得自己不同于旁人;有名位、有才华的人,认为自己比较有尊严,并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份……而事实上如果依赖这些作为身份,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有一个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值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最后他真的有了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里有成就,他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致很多人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徕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怀疑过。

要放下身份!这是他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这本来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怀有这种认同感的人常常会想: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所以,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没有文化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于自己的身份。

其实这种所谓的身份只会让路越走越窄,如果你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去。同时,也要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的人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多了优势: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份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如果你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在交往中他就会放松自己的警惕性,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多精力去对付一个“傻瓜”。即使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你,好像要让着你一样,也就不会与你一争长短了。

其实,你以低姿态出现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合作。实际上,表面上越是谦虚的人,就越是非常聪明的人,越是工作认真的人。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时,你就已经受益匪浅,已经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你谦虚就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地,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内心里就会感到紧张,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男人40以后,更要懂得低姿态的重要性。

满足别人的需要,就成就了自己

1960年,劳埃德在英国的泰晤士河边开了一家咖啡馆。很快,这家咖啡馆就成了船老板、商人、船员等聚会的地方,很多信息都在这里交流,这里成了一个信息通道。

英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强国,海运事业的高度发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酒店、咖啡店等地方成了这些闯荡大海的人士的必到之地。他们在这里畅谈海外的奇闻轶事,回首航海中的风雨历程。这里有喜怒哀乐,这里有悲欢离合。高兴的人庆贺自己一帆风顺,满载而归;悲伤的人哀叹自己海上遇险,血本无归。

一天,咖啡馆老板劳埃德听到一个海员在喝咖啡的时候说,有一个伦巴第人在搞海运保险。这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在劳埃德的心中却掀起了波澜。

他想:我何不利用现在的条件,与这些老顾客们联手搞一搞海运保险呢?

他把计划告诉别人。很多人都说,这是很危险的:大海无情,海浪经常是很容易把一条大船掀翻的,你赔得起吗?这就等于拿着英镑往大海里扔。

他感到有些犹豫,又不断地咨询那些从事海上贸易的老板,老板们对此都很感兴趣。接着很多船长、船员、货主、商贩们等纷纷表示,如果哪个人愿意来搞海运保险,他们都要参加。这些人观点明确:在有了保障的前提下,谁都想碰碰运气;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血本无归。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劳埃德终于下定了决心。保险业开始的时候是不需要很多资金的,只要物色好了机构办事人员,就可以开张了。不久,一家“劳埃德保险公司”就在泰晤士河畔成立了。

很显然,他的保险公司生意一下子就红火起来了,昔日一个小小咖啡店的老板,摇身一变,竟成了保险业的领军人物。

劳埃德保险公司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他的业务除了海运保险,还发展为大到火箭发送、人造地球卫星、受到战火威胁的超级油轮,小到电影明星的漂亮脸蛋、脱衣舞女的秀腿等业务。真是无所不保,无奇不有。

生活从来不会主动向人们诉说什么,只有时间会告诉人们真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想收获就必须先给予,而关键是看准了就要大胆去做。

男人到了40岁以后,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很富有,已经很有成就了,就可以万事不求人了。岂不知,谁也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会怎样。俗话说:“三穷三富过到老。”人生就这样变化莫测。因此,你还是要更多地去帮助别人,因为只有你在别人危难时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在你不顺时帮助你!

不要指望别人事事照顾你的情绪

告别锋芒毕露的青年,步入委婉豁达的中年,妥协是智慧老人送给40岁的男人的最好礼物。

孔子说,四十不惑。这个不惑说的就是妥协。

首先是不惑于命运,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专为我而设计的。妥协是面对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处之泰然,不呼天抢地,不怨天尤人。你说这个位子明明适合我,为什么给了他?你尽可大吵大闹,出这口恶气,如果你愿意。但那跟妥协无关,跟智慧无关。

其次是不惑于自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妥协是认可一生平庸的现实。“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现实中不需要这样的空谈。工作时要事无巨细,过日子少不了柴米油盐。领袖人物一个国家只有一位,你当然不是。天才几百年才出一个,你更不是。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很喜欢这几句诗: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当然也不惑于婚姻,知道婚姻中没有对错,只有会不会经营。妥协是吵架时刀子似的话在嘴里停留几秒钟,是吵完后学会搬梯子,找台阶。不信去问问那些结婚10年以上的夫妻,如果他们不懂妥协为何物,你就把这篇东西撕碎扔垃圾桶。

还要不惑于友谊,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妥协就是不要指望别人事事照顾你的情绪。他也有一大堆账单要付,有无数的生活琐事要处理:孩子教育、夫妻关系、求职、升级、涨工资,哪一样不让人心力交瘁?

更要不惑于老板,知道他有他的难处。妥协是忍住心中的不满,低头说是是是,下不为例。你当然可以大吼一声:“我不干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说这话之前得把下家找好了,否则你枉为中年,堪称愣头青。

妥协与放弃无关,因其一波三折,反更显执著。好比眼前一汪水,跨过去、跳过去,或者干脆趟着过去都可以,最多洗一双鞋,脚丫子难受一会儿。可想想跨度不够大、跳得不够远的风险,还有那洗鞋和洗脚的时间,不如绕过去。绕过去的美妙在于,把投入风险降到最低而获取同样的回报。

妥协还是国际关系和外交的重要内容。不同民族、国家、文化要达成共识,没有妥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只是,妥协难免带有无奈的苦涩。如果可以选择,妥协是我们最不愿接受的现实。可惜在这个世界上,即便高贵如国王,呼风唤雨、至尊至荣,最终也不得不向死神妥协。妥协,是我们不得不学会的功课。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妥协,但智者必定是善用妥协之人。妥协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时的云卷云舒,是绝处重生后的喜悦,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辰美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虚,其用不尽。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燥,寒胜热。商战中,沙场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才是最后的赢家。

妥协是一种心理成熟,需要用心去悟。有人冲撞了一辈子,处处不得意,事事不顺心,到老了还愤世嫉俗,不知幸运女神为何这么不眷顾他。这样的人像一块生铁,拒绝被生活的烈火百炼成钢。妥协是钢的坚韧、钢的顽强、钢的百折不挠,需要在一次次历练中成就。

妥协是圆滑而不是狡猾。妥协是人生的风雨冲刷后留下的鹅卵石,是岁月的河流沉淀出的金沙。妥协因其平和而美丽,因其从容而动人。妥协需要大智慧。

学会向对手投降

做人处世不能太“方”,不能太“硬气”,否则就会在社会上撞个头破血流。比如,在社会上遇到敌手,你便没必要和他们硬碰硬,不妨先退一步,这样也许会有不战而胜的效果!

一个人在现实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敌人;一个人在生活中,也会事出有因或莫名其妙地遇上各种各样没有善意的事情。这种时候,人便容易动怒、较真、较劲,大都会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由此可以说,人有一种天生的对抗情结,遇到敌对或敌意的事情便容易以死相争。如果针对生命攸关的、原则性的事情,倒还情有可原,说得过去;若为那些非原则性问题、寻常小事而大动干戈,殊死相争,则毫无意义了。很多人却偏偏难以悟得这种道理,常常为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情而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命归黄泉。我们其实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些事情,也许还显得更省事一些。比如在关乎无所谓的利害时节,不妨放弃对抗,“向对手投降”,就是消除这些敌灾的一种优良方式。《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就用这种方式把他的对手打得七窍生烟。

“老顽童”是金庸所著《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个人物,此人武艺精绝,技压群雄,武林中没有几个人是他的对手。但是他立身为人却很豁达,笑傲江湖,游戏江湖,不以胜败论英雄。他常常以“逃跑”的绝招,把对手气得发抖。遇到高手,不上几个回合,他便跳出拳脚之外,搓一搓身上的油泥,团成一个小泥球,远远地抛给对方,然后扮个鬼脸,说声:不跟你玩了,便逃之夭夭,把对手孤单单丢在那里气得发僵。有时遇上很臭的对手,他也全不认真,有一下没一下地和对手过招,真真假假一会儿,又抽身自退,一走了之。对手常常被他这种单方面的投降,气得浑身冒火,但又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不知道天高地厚,心高气傲者,更是无名之火不打一处出,几乎要疯狂。可是对手早不在了,“老顽童”早忘了这些,不知道他又到别的什么地方潇洒人生去了。“老顽童”的“投降”绝招真是高超无比。其实这种“投降”,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丧失骨气的丢脸行为,而是替换了一种竞技尺度,通过价值准则的提升,把那种简单而意气用事的英雄对抗,上升到了一种更微妙和更复杂的境地。

在基督教文化中,也有这种不以恶抗恶的“境界”主张。《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六章上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不要与恶人作对,要爱你们的仇敌。耶稣说这些看似简单、矛盾、不能做到的话,但这些话后面却蕴藏着十分精深的哲理思辩和境界主张。因为恶不能抗恶,以恶抗恶只会恶性循环,了无终止。世界必须由善来终止恶,人类才有最终的光明和希望。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一生的时间太有限了,多则一两万天,少则百把千来天。而一个人要做的正经事却太多了,没有时间和心情陪着他人,更没有时间和心情陪着敌人。和敌人争着去做那种恼人和扫兴的事情,实在没有道理。万一连命也赔上,那就更加晦气了。

因此,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也应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像“老顽童”那样,向对手“投降”,让他们去做“英雄”,我们不做“英雄”。

向对手投降这种单方面放弃对抗的行为也不容易做到,一方面你要超越你自己狭小的胸襟,另一方面你也必须具备单方面放弃对抗的能力和资格。只有势均力敌者,甚至比敌人强大者,才能这样潇洒而富有胸襟,弱小则没有“投降”的可能。这样看来,向对手投降,更多不是弱小和怯懦者所做的事情;向对手投降,更多的只是强者与对手斗争的另一种选择。在整个后现代文化中,单方面撤离战场是众多实力人物和集团普遍采用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消解敌人或敌意,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有主张,胜过打击敌人或消灭敌人。尝试一下比敌人高一个层次的斗争方略吧。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要“糊涂一点。”

人到四十,就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太精明了不是什么好事,即使你是一个明白人,偶尔也不妨做几次糊涂事。

所谓糊涂,是指一个人头脑不清楚,不明事理。《宋史·吕端传》上有这么一段:“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同样,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做事不合常理,或者是有什么错误,我们总是不留情面地教训人家:“你老糊涂了不成?”

而所谓难得糊涂,是说一个人一生精明过人,从不犯迷糊,这类人则最好犯几次糊涂,因为对于他来说,太不容易犯糊涂了。

从古到今,除非是那些傻子白痴之类的人,常人都能认识几个字,知道点人生道理,懂点人情世故,哪个不以为自己是属于人精那一类别的?说不上绝顶聪明,也该是聪明绝伦的,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糊涂蛋呢?

就是那些表面上看着木呆呆的,半天不吭一声的,人们都不说他们糊涂,而是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以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精明得像峨嵋山上的猴子,只有玩人的份儿,没有被人玩的份儿,你找不到一个类似于糊涂蛋的人。

精明有什么不好?处世精明些才不会吃亏,为什么大家反要提醒自己“难得糊涂”呢?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聪明反被聪明误。王熙凤何等的冰雪聪明,简直就是人中之尖子,恐怕这世上有很多男人都不及她。她八面玲珑,九面处世,外柔内刚;她表面向你微笑,心里却在给你下套子。一个看上她美色的贾瑞被她的计策整得一缕孤魂上青天;一个看上她老公的尤二姐被她的两面三刀给逼得吞金自尽;而她的“偷梁换柱掉包计”李代桃僵,则送掉了颦儿脆弱的性命。

至于王熙凤的本事那可大了,整个荣宁两府在她的整治下服服帖帖,一个秦可卿出殡这样的大事到了她手里简直是小菜一碟。她能说会道,贾府上下没有不知道她琏二奶奶的。

可王熙凤却是一个精明过头的女人,处处好强,事事争胜,哪儿都落不下她,因而得罪了大太太,得罪了众人,加之贾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没了,终于落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最后惨淡收场。

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最终的结局却如此悲惨,全在于她毕竟没有看透官场上的处世哲学——难得糊涂。她被她的聪明给害了。

一个人在处世中学会难得糊涂,才能有个好人缘。

(1)避免矛盾和纷争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如果我们采取糊涂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容易小事化了;而如果你一点都不糊涂,一是一,二是二,矛盾、纷争、甚至流血牺牲都有可能发生。

一对夫妻争电视频道,如果一个糊涂一下,让着对方,对方看什么就跟着看,大家就会继续看电视,而不是两个人对打起来。

生活中有很多精明的人总是喜欢揪别人的辫子、抓别人的缺点,以为这样做显示自己比他人高明,实际上这种语言、行为上的丝毫不糊涂却是造成两个人关系疏远、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仇敌的根本原因。

(2)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

与人交往、处世的关键是要使心情愉快,而心态平和是心情愉快的前提,难得糊涂就可以使一个人心态平和。

如果你是一个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会发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会忘掉这些东西;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法不指出来,非要给他人一个昭示,既弄得他人满心不快活,恐怕你自己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

(3)让自己轻轻松松

人常说:“给人方便,与己方便。”难得糊涂无非就是给人方便,别人就会对你也难得糊涂。两个过于精明的人就像两只正在酣斗的公鸡一样,非要分出个你胜我败来,这于健康的身心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如果你是一个处处不糊涂的人,总是圆睁双眼、提高警惕地生活,那你累不累呀?你有没有身心疲惫的时候?真不如像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那样难得糊涂一下!

要做到难得糊涂,一个人就应具备宽容的美德。有了宽容心,你完全可以对那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付诸一笑,你完全可以对并不重要的事糊涂一下,你完全可以对无关紧要的事网开一面。

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处于一个快乐的心境之中,正如人们常说的,“原谅使人快活”。

像宋代的吕端一样“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要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如果你是一个检察官,对于贪污腐败、行贿受贿之类的事绝不能糊涂;而对同事把你的一盒烟拿了、不小心碰了你一下这种小事完全可以糊涂一下。

别成为一个过于精明的人。过于精明的人常好为人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对人苛刻,眼睛里容不得半点不合其意之处。这种精明人为了显示其精明处,常常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从来都不会难得糊涂一下的,这种人在现实中属于招人厌的那一类。就像王熙凤一样,表面上大家都对她唯唯诺诺,可在暗地里,恐怕人人都恨她自以为是的样子。

当然,你必须遵循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原则,这样在社会上你才会少碰到很多阻力,生活得才会更洒脱。

(4)违心也是一种自保策略

人们通常把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看成是一种圆滑刁钻的处世方法,然而这种看法是过于偏颇的。在很多时候,违心其实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自保策略,是一种深合方圆之道的处世智慧。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那么处于这个复合体中的人,必然会领受许多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物质客体与精神自我的不协调和不统一。矛盾的错综决定了人们在解决它时出现大量“二律背反”:为了外部世界的那些需求,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自我的抉择,于是,产生了说违心话和做违心事。

许多时候,我们在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拘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笑了不想笑的笑……都常有。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倒是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在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以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有一对情侣,一个脆弱,一个诚实。忽然有一天,诚实的一个得知脆弱的一个患了绝症,如果直言相告,必然加速脆弱者的死亡。于是,他平生第一次编出一段绝症可治、治愈不难的谎言,这可是一个最不愿说谎的人对一个最需要诚实的人说的谎啊,那滋味不是可想而知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违心都有痛苦,弄巧时也可以是人生一面风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欢听好话,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错,这时你开门见山、直言要害的话,当然既省时间也符合你痛快为人的个性,但是,那样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本人都将很糟。如果你试着先讲一通上司的成绩,再讲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尽管那些优点是勉强的,有些并不单属他一个人,然而,却使上司既改了差错,又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就是我们自身,出于片面和执迷,也并不是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自己给自己设路障、捅漏子的事也常有,那么,违着自己的心愿接受一下旁观者的点拨和训导,也可能有别番风光。有位年轻人小时候很不喜欢读书,迫于父母的强制和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违心于书本之中。后来,18岁考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分进一家化轻公司工作。公司正缺财会人员,经理要他改行为单位解难。他很爱自己的专业,出于无奈,服从了需要。谁知后来他在会计与电脑的交叉点上又开发出了会计计算机软件,不仅专业未丢,还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可见,违心也有利己的时候,至少利于纠正主观偏见、克服个人膨胀、和谐全局。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自己高兴,同时也要大伙儿高兴;世界如果因为你的服从和委屈而有了风光,也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当然,这风光也不可无限度。如果你处处由别人支配,事事处于无自我状态,把自己规范成一钵盆景,只要别人喜欢,别人满意,自己扭曲成怎么奇怎么怪都可以,那就怎么也风光不起来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制度、礼仪、习俗无不作用并制约着你。台湾作家罗兰早有所告:“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成天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他自己想过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深化,人际间的纵向联络会日趋淡漠,但横向间的联系只会加强;如果你在交际中没有妥协、忍让和迁就的准备,那只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疲惫不堪而无法前进。所以,虽然妥协、迁就都有“不得已”的那种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贡献做着偏高的估计,为了保护这种偏高带来的进取心和期望值,我们,特别是领导,都应当多看他人的优点,少说他人的缺陷。当然,这一多一少,无疑偏离了真实,显然也有了违心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是促成并发展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成功经验。只要优点是存在的,都应挖掘;只要缺陷无损大体或可通过暗示而改正,都应避讳。其实,为了群体和未来我们都有过献身和忍受;为了增强实现目标的合作,我们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为了避开更大损失,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甚至我们都有过“这样想却去那样做”的经历,都曾扮演过“两面派”。为了融洽和顺利,违心应当允许。

当然,这都不包括虚其表面、用以心计(除非对付敌人)那种“违心”,因为,那是超出道德规范、蓄谋策划的行为。

当然,我们要注意让违心违在情分上,不能违背天理良心,不要把它用作是遮蔽祸心的奸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