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四十学会中庸善于取舍
32858900000011

第11章 善待前进和退步

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从处理事物的步骤来看,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现实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双方争斗,各不相让,最后小事变为大事,大事转为祸事,这样往往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反而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其实,如果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处于比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便可以以退为进,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男人四十,必须懂得适时进退。

何为退呢?即当形势对我军不利时,如果全力攻击也可能不奏效时,就应采取退却的方法。军事家指出,懂得退却的统帅是最优秀的统帅,战而不利,不如早退,退是为了更好的胜利。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善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一次,突厥兵又来犯,部属都以为李渊这次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无奈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是号令天下之地,但没有这个根据地又不行。如果离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这番思考,李渊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虐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李渊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从太原得到给养,终于战胜了隋炀帝杨广,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兴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唐高祖李渊以退为进,为自己的雄心大志赢得了时间。如果不能忍那一时的话,李渊外不能敌突厥之犯,内不能脱失守行宫之责,其境险矣。忍一时而成了大谋。

从人生的态度来看,退却有时也是一种进攻的策略。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表现自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有一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于是他不用学位证去求职,很快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了学士证。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问”,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于是,老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可见,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一种稳妥的进攻之术。

石桥正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大企业家,在他所写的《随想集》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二战后,在位于京桥的石桥总公司的废墟中,有十多家违章建筑。因此,律师顾问提出,若不及早下令禁止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在当时的情景下,如果硬性要求那些违章户立即搬走,必定会招致他们坚决的反对和拒绝。石桥公司没有出此下策,石桥夫人反而来到现场和那些违章户谈话,她对他们说:“你们的遭遇实在值得同情,那么,你们就暂时住在这里,先多赚点钱,等公司要改建大厦时,再搬到别的地方去吧。”她这样专程地去拜访那些违章户,并且赠送慰劳品,如此体贴别人的难处,使那些居住在石桥总公司内的人,内心十分感动。因此,当石桥大厦真的开工时,这些人不仅不再抱怨,而且还心怀感激地迁到别的地方去住了。

“以退为进”有时候能获得极佳的效果。1812年6月,拿破仑亲自率领60万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合成部队,向俄国发动进攻。俄国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仅2l万人,处于明显的劣势。俄军元帅库图佐夫根据敌强己弱的局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实行战略退却,避免过早地与敌军决战。在俄军东撤的过程中,库图佐夫指挥部队采取坚壁清野、袭击骚扰等种种方法,打击法军,削弱法军的进攻气势。9月5日,俄军利用博罗季诺地区的有利地形给予敌军大量杀伤。接着,又将莫斯科的军民撤出,留一座空城给法军。10月中旬,法军在莫斯科受到严寒和饥饿的巨大威胁,不得不撤退。此时,库图佐夫抓住战机,予以反击,将法军打得大败。几十万法军,幸存者只有3万人。

有时候,表面的退让只是一种随机的策略,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做出一些退让,是善于变通之人的成熟表现。

明智的人多留几个“窝。”

战国时代的王公贵族很喜欢互相比赛,不过他们比的是交朋友。

当时,以朋友多而闻名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各人的家里随时都住着3000多位从各地而来的食客呢!

你一定在想,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大手笔”地养几千名食客呢?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谁的朋友多,谁才最有保障、最有面子。在这个乱纷纷的战国时代,朋友可以帮忙动脑筋、出主意、解决问题,甚至出生入死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一个叫做冯谖的人前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的仆人看到冯谖一副穷酸样儿,又没有什么本事,就安排他住在下等的房间里,吃的是粗茶淡饭。冯谖一点儿也不吭气,只是天天靠在廊柱上,手里拿着剑,悲哀地唱着:“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吃饭没有鱼。”

仆人将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觉得这件事要是传了出去,自己多没面子啊!于是,就叫人请冯谖搬到中等的房间,并给他鱼、虾吃。

过了一阵子,冯谖又敲着剑,唱了起来:“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出门没车马,出门没车马。”

大家都觉得冯谖这个人真可笑。可是,孟尝君知道后,又叫人帮冯谖准备了一套车马。

谁知道过了没多久,冯谖又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没有钱养家,叫我多牵挂。”

虽然仆人们都骂冯谖不知足,可是孟尝君却派人经常送钱给冯谖的老母亲。

有一回,孟尝君拿出一叠账簿,要门客到薛城去替他收债。大家都推托着不肯去,只有冯谖一口答应下来。

出发前,冯谖问孟尝君:“需要我帮您买点儿什么回来吗?”

孟尝君想了想,说:“您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一到了薛城,就叫地方官将欠债的老百姓都找来,当面一份份地核对契约。当手头比较宽裕的人还了钱之后,冯谖对还不起债的穷苦百姓说:“孟尝君命令我来到这里,不是要逼你们还债。他说,实在还不了债的人,都不用还了。大伙儿可别忘了孟尝君的恩典啊!”说完,他把那些契约烧得精光。大家又吃惊又高兴,都十分感激孟尝君。

冯谖回到孟尝君的府里,孟尝君问他买了什么回来。冯谖从容地回答说:“临走的时候,您嘱咐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您这儿金银财宝、山珍海味,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仁义’。您对薛城这个地方的人们并不够体贴,所以这回我就花了钱,帮您把‘仁义’买了回来。”接着,他将烧掉契约的事说了一遍。

孟尝君心里虽然不太高兴,但也只好说:“好!好!先生,您休息吧!”

过了一年,齐泯王误信谗言,除去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孟尝君只好垂头丧气地带着一家老小,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他万万没想到,他们一行人连城都还没进,老远就看见人们扶老携幼地夹道欢迎他,还口口声声地称他为“恩人”。

孟尝君这才十分感动地对冯谖说:“先生,您帮我买的‘仁义’,今天我总算亲身感受到了。”

冯谖说:“先别急着高兴。狡猾的兔子尚且要找三个窝,才能保个活命。现在您只有薛城一个安身的地方,那哪儿够啊!我愿意再替您找几个安身之处。”

孟尝君答应冯谖的请求,给他好多车马和黄金作为费用,冯谖就往魏国都城大梁的方向出发了。冯谖见了魏惠王,对他说:“孟尝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哪个诸侯能重用他,必定能富国强兵。如今齐王将他放逐,不知谁有福气把他争取到手?”

魏惠王一听,马上把原来的相国调去做大将军,想聘请孟尝君来当相国。而另一方面,冯谖却先赶回齐国,告诉孟尝君,千万不要答应魏王的邀请。

齐泯王一听说魏王想重金礼聘孟尝君当相国,开始担心起来,只得请求孟尝君再回到朝廷当相国。这时,冯谖又对孟尝君说:“您可请求齐王,把先王祭器移到薛城,在薛城修建先王宗庙。”齐王答应了。

宗庙建成,朝廷派重兵守护,别的国家自然不敢来侵扰薛城了。

冯谖这时才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都完成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冯谖的狡兔三窟为孟尝君设计了一条非常好的退路,值得后人学习。

男人四十,一定要记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因为世界是由很多人组成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世界就是他自己。千万不要主动放弃自己的世界,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会成就多么大的功业。

骨气不能无,傲气不能有

做人不可没有骨气,但是绝对不要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是一种可怕的不幸。现实中总有些傲气十足、自以为是的40岁的男人,他们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往往最终被现实的井壁碰得焦头烂额。

生活中,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就不可能正确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难以服从领导的意志;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就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就必须不居功自傲,加强自我约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在克服骄傲自大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田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尊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可以对人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用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财势。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要退,必先学会忍。事实上,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有效、更有力。退是为了以后再进,忍住一时的欲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这种退实际上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咄咄逼人的处事方式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光自己要懂得适当的忍耐,也要善于接受对方提出的委曲求全的请求。对方提出忍耐的请求,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需要喘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硬拼,由于他可能做最后的反击,用尽全力和你拼命,那么即使你能取胜,代价也会相当大。因此,适当的“忍耐”和接受对方的忍耐,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维持现状或争取时间做积极的准备,准备再次的较量。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自下而上竞争的一种方略。跳高时,离跳高架很近的话,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忍是东方智慧的精髓。志趣高洁,生性淡泊,方能做到“忍”;慎独自律,自控自强,方能体现“忍”。总之,40岁的你只有摒弃心中的傲气,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小不忍则乱大谋

做人要会忍。尤其是那些性情暴躁之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遇事不要轻易发火,要学会容忍;否则,得罪的人多了,不利于自己日后的发展。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一番大业者,皆善于忍耐。

当人感觉受到伤害时,愤怒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古人有“怒伤肝”的说法,生气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在盛怒下常常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还说:“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现实生活中,一时愤怒酿成大错或大祸的事,绝非少见。其中,美国著名的巴顿将军就有过这么一次。

巴顿将军某日来到前线医院看望伤员。他走到一位病号前,病号正在抽泣。

巴顿将军问:“你为什么抽泣?”病号抽泣着说:“我的神经不好。”巴顿又问:“你说什么?”病号回答说:“我的神经不好,我听不得炮声。”

巴顿将军勃然大怒:“对你的神经我无能为力,但你是个胆小鬼,你是混蛋!”然后,巴顿将军给了这个病号一个耳光,并说:“我不允许一个王八蛋在我们这些勇敢的战士面前抽泣。”他再次给了那个病号一个耳光,把病号的军帽丢至门外,同时又大声对医务人员说:“你们以后不能接受这种人,他们一点儿事也没有,我不允许这种没有半点汉子气的王八蛋在医院内占据位置。”

巴顿将军再次大声地对病号吼道:“你必须到前线去,你可能被打死,但你必须上前线。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队把你毙了。说实在话,我真想亲手把你毙了。”

这件事很快被媒体披露,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好些母亲要求撤巴顿将军的职,有一个人权团体还要求对巴顿将军进行军法审判。尽管后来马歇尔从大局出发,巧妙地化解了这件事,但巴顿将军还是因为打骂士兵而声名狼藉。这种轻率、浮躁的作风以及政治上的偏见,也为他战后被撤职埋下了祸根。

清朝时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欲打官司。其中一家请求在京当大官的亲属张廷玉帮忙。张廷玉没有出面干预这件事,只是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从了他的话,邻居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两家终于握手言和,并由你死我活的争执变成了真心实意的谦让。

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能;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且能如此,今日同志之间的一些小是小非,更应该礼让为先。

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无机可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

总之,在生活中,如果你想发怒,你该先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发怒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为何不约束自己呢?

40岁的男人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对待所发生的事情,并理智地采取对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以退为进,化险为夷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做人也是如此,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之后再前进,同时也在进退之间获其利益,自然就达到了目的。

李嘉诚是香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地产商,通过努力,他几乎把整个香港的每一块土地、房屋都思量过了,几乎把每个上市公司的股市行情都分析透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获得一项绝密情报——英国在香港最大的洋行,即英资怡和洋行,虽然是九龙仓有限股份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上占的股份还不到20%,简直少得不成比例,这说明怡和在九龙仓的基础薄弱。尖沙咀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其旁边的九龙仓实际地价已是寸土千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未动,股票面值低得不成样子:这些都是争夺九龙仓的有利条件。持股的百姓,在相同的出价下,当然更愿意卖给中国人。因此,早日购足50%的股票,取代怡和成为大东家,这样就有权运用九龙仓的土地发展房地产,此举堪称一本万利。

李嘉诚得到这一信息,当即决定分散吸进九龙仓股票。从1977年起,他悄悄地分散户名,吸进18%的股份。

由于李嘉诚大量吸进股票,使每股由10港元飞速上涨到了30余港元,引起怡和洋行的警觉。李嘉诚的偷袭战必将转入阵地战。两军对垒,李嘉诚的实力大大弱于怡和洋行,硬拼实难取胜。在此时,李嘉诚若继续入股,怡和洋行必然会高价回收九龙仓股票,它财大气粗,李嘉诚必将惨败无疑。

李嘉诚不愧为一流商贾,他决定以退为进,化险为夷。他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寻找一个代替自己向怡和作战的人,将全部股票高价卖给他。

1978年9月的一天,在中环文华阁的高级包间里有两位身穿中式服装的本地客,使用普通话进行了一次短暂而又神秘的会晤。时间虽只有20分钟,却决定了价值20亿美元的九龙仓脱离英资怡和洋行的关键性交易。

这两个人中,一个是地产商李嘉诚,另一个就是船王包玉刚,2000万股票全部转卖给包玉刚,包将帮李从汇丰银行中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两人皆大欢喜。

李嘉诚知难而退,退中获利,既卖得人情又富了自己,岂不英明!包玉刚则借李嘉诚的情报、信息和卓越的判断将实现夙愿,仅此一个妙计,出千金巨资都买不到,何况李嘉诚已为他打好了赢得价值20亿美元的九龙仓之基础。包玉刚自知确有实力,胜怡和心中有数,此妙计正用得上,不费吹灰之力一举获得18%的九龙仓股票,开盘就有与怡和相等的实力,怎能不高兴。

另外,李嘉诚成功地为幕后的包玉刚打了个掩护,当李嘉诚被怡和洋行发现之后却停手不干了,使怡和误认为已化险为夷;而包玉刚接上来吸收九龙仓股票,怡和又误认为是有人盲从李嘉诚顺势抢购而已,还讥笑他们自找倒霉,料定九龙仓股票不久即会下跌。等怡和发现九龙仓股票持续上涨而不回落,值得警惕时,包玉刚已大刀阔斧,仅用一个季度就吸收了另外1000万股,占有30%的九龙仓股份了。时值1979年初,股票价格已达50港元,怡和洋行这才知道上当,心急如焚,立即研究对策,出高价回收九龙仓股票,准备决战,然而大势已去。

此例正说明,巧妙的转移退让有时正是获利的极好方法。40岁的男人,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也会明白这个道理。的确,在很多情况下,以退为进,才能化险为夷。

懂进退,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战国时期,梁、楚两国相邻。梁国边境县的县令一职由梁国的大夫宋就担任。

两国边境的老百姓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国边境的百姓十分勤劳,肯于吃苦,多次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国边境的百姓比较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

楚国边境的百姓看到梁国的瓜田长得绿油油的,比自己的瓜田长势好,十分妒忌,就在夜间偷偷去扒乱梁国的瓜秧,使梁国的不少瓜秧枯干而死。

不久,梁国边境的百姓发觉这件事,就向县尉请求:允许他们也偷偷到楚国的瓜田,扒乱瓜秧,进行报复。

因为这件事可能造成两国边境事端,事态严重,县尉没敢擅自做主,便去请示县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后,说:“唉!这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办法,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让我教给你处理这件事的办法,你必须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给对方浇灌瓜田,还不要让他们知道。”

县尉听了,感到很为难,但这是县令的意思,他不敢违抗,只好把县令的话转告给了老百姓。百姓们更不明白这其中的意思,但既然这是县令的命令,他们不敢不照县令的意思去做。

于是,梁国边境的百姓就在每天夜里前去,偷偷地浇灌楚国边境的百姓的瓜田。楚国边境的百姓早晨到瓜田里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就这样,在梁国边境的百姓的帮助下,楚国边境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楚国边境的百姓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后,知道原来是梁国边境的百姓干的。

楚国边境的百姓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向县令报告了,县令听后委实高兴,就把这件事告诉给楚国朝廷。楚王听了这件事,感到很惭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涂,做了错事,就对官吏说:“你们的边境人员除了扒乱人家的瓜秧,能没有其他罪过吗?”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官吏严格地约束部下,检查有没有其他向对方挑衅的事件。同时,楚王对梁国人能暗中忍让感到非常高兴,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境的百姓道歉,并请求与梁王交往。楚王时常称赞梁王最讲究信义。楚国与梁国关系融洽,是从宋就妥善处理边境瓜田事件开始的。

在有矛盾纠纷时,退让能够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带来双方关系的和平与融洽。

但还是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执意不退,当然只有自食其果了。

如果因为躲避风雨,或者不小心走到人家的矮屋檐之下,为什么不低个头呢?低头避过风雨是非,尔后再昂首挺胸而去,岂不是更好?暂时低个头,才不至于碰个头破血流。

男人四十以后,总是觉得自己不能低人一头,否则会被他人看不起。其实,现代人最看不起的往往是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的人!所以,适当低个头,你才能将头抬得更高!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

都说是“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人生在世,为人处事要学会退让。男人40,更要学会退让。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退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谋略。

(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赫蒙是美国著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那3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以退为进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没有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地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最后也会改变态度。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2)让人三分不为懦

美国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说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地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是绝对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的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立即使对立的情绪“降温”。让人三分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做到的事。

(3)退让之道的“台阶法。”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一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中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有一位先生,一次上岳父家吃饭,进餐时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那位先生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岳父则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那位岳父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那位先生。那位先生怕再争论下去伤了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他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那位先生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矛盾扩大,影响感情。试想,如果那位先生意气用事地与岳父继续争论下去,结果会如何呢?很可能惹火老岳父,被臭骂一顿。

(4)以柔克刚,对付蛮横人士

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来,以自责的方式对抗恶人恶语,以柔克刚。有一个商场营业员,遇到一个中年男子来退一个电饭锅。那只锅已经用得半新不旧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鸟货?你再给我换一个!”营业员耐心地给他解释,他却大吼大嚷并满口脏话。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便温和地对他说:“这种电饭锅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按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那就干脆卖给我好了。”就在营业员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男顾客脸红了,他终于停止了争吵,悄然离去。显然,营业员的宽容与自责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为它反衬出对方的无理和粗鲁,从而从容地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屈服不是盲目,退却不是软弱

也许还有很多人没有看到过捕捉黄鳝的笼子,这种笼子做起来很简单,却很实用、很方便。

一束细篾编织成拳头粗细的笼子,笼子尾部是进口处,一圈轻而薄的篾瓣朝里形成一个漩涡状茬口。黄鳝被笼里的诱饵吸引了,就从那篾缝里钻进去,但是它在笼子里面没法转身,于是被收笼子的人提起来,没有一条能够逃脱的。

其实这笼子什么机关也没有,只有进口处那一圈篾瓣。它是利用了黄鳝的尾部特别敏感,只要一触到硬物整个身体就向前游动这一特性,断了黄鳝的后路。假使黄鳝敢于朝后退一步,那么就没有哪一条黄鳝能被关进笼子而束手待毙的。

当初黄鳝是怎么进来的呢?当然是顶着篾瓣钻进来的,因为那时诱饵在前,就什么也顾不上了,硬着头皮往前钻。等到后退的时候,篾瓣的尖梢一根根扎在尾上,它不知道后面那坚硬的东西是什么,退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所以一触即缩,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朝后退,就只好在笼里一直待下去。

置身险境而不敢后退一步,这类现象在动物界并不鲜见。然而作为高等动物的40岁的男人也常犯这类错误,甚至于将自己推上了绝路,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了。

一味地比权量力,好勇斗狠,最后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如果能明智一些地做出让步,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让步不是盲目的屈服,更不是软弱的退却,而是在分析了可行性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当我们遇到不可理喻的对手的时候。

我们来看一个聪明人的例子。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被世人公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像》。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当米开朗琪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一看,竟然不满意。“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琪罗问。“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是吗?”米开朗琪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随着米开朗琪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位官员不得不躲开。隔了一会儿,米开朗琪罗修好了,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您看,现在可以了吧!”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送走了官员,米开朗琪罗马上先去洗手,为什么?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米开朗琪罗不这样做,而是跟那位官员争论,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吗?这当然只是退让中的一种,这种退让可以免除我们不必要的麻烦。

留给自己的余地越大越从容

虚心不是无能和自我封闭,而是在坚信自己力量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厚。知识渊博的成功人士往往虚怀若谷,他们所具备的冷静、敏锐、谦逊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石。男人四十,当懂得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但很多人却做不到谦虚。

尼波在一家单位当会计,平时不爱多说话,默默地做着分内的事。一次,市里举办歌咏比赛,尼波所在单位的报名者寥寥无几。领导很着急,发动职工踊跃参加,可是能一展歌喉的人实在很少,领导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尼波说:“我报个名。”同事们都惊讶了,问她:“你行吗?我们可从没听你唱过歌。”

尼波笑笑说:“我就是个业余水平,凑个份而已。”

令单位的同事震惊的是,尼波在歌咏比赛中鹤立鸡群,水平超出所有参赛选手一大截,获得了第一名。立刻,尼波成了市里的明星人物。

同事们惊讶而佩服地说:“我们同尼波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怎么一直没发现她还有这么好的歌喉?”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明智之人不会夸诞炫耀,只会以自己的成绩让人信服。相反地,自满自得、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实际上是最平庸的人,他们的小聪明总让自己陶醉在令人可怜的幸福中。

总说自己行的人,要么因为太自大,要么因为太自卑。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聪明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施展聪明要适可而止,不要给人狂妄的感觉。话说得过多,就是一种争论;事做得过头,就是一种卖弄。

小邹新到一家公司上班,总担心领导和同事们小瞧自己,时不时拐弯抹角地夸耀一下自己的才能。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把复读机挂在腰间。同事们问他英语水平,怎么样,他大言不惭地说:“以我现在的英语水平足可以和外国人流利地交谈。”为了让同事们相信他的英语口语好,他总是在和别人说话时夹杂一些英语单词。

一次,公司来了位美国人谈业务,刚巧翻译出去办理业务,经理英语又不是特别好,正在着急之际,有人推荐让小邹来试试。经理找到小邹,小邹满口答应,一个劲儿地保证绝对没问题。

结果生意没做成。原因是美国人说的每一句话,小邹都得让他再重复几遍,而且还要琢磨很长时间才能大概理解。美国人认为和这样的公司打交道太累就告辞了。随即,小邹也被开除了。

“大胆傲慢的人常为生活的不幸所打倒。”动辄口出狂言、言过其实的人,会把自身的知识欠缺、思想贫乏暴露无遗。夸大其辞,反而使自己说的话变成了谎言,这会销毁你原本的智慧和品位,使你落到狼狈不堪的境地。

一个懦夫穿着英雄铠甲,这有什么光荣?40岁的你,千万不要成为一个自高自大的人,那将会孤立自我,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断送你的前程。摆正与他人的关系,有张有弛地展现实际价值,虚心接受真理,把持人生的航道不偏离,这样,你才能从从容容。

有屈而先有退,有退而先有让

胜人、超人是伸,让人、避人是屈。很多时候,屈而让人,在历史上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眼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晋文公重耳可谓是这方面的高手。运交流亡的重耳身为晋国公子,在成为晋文公之前,曾辗转到了楚国,楚成王待他如同国君。重耳言行举止,莫不细致小心,在楚王面前,更是谦恭有加!因为重耳深知,自己的处境十分微妙,稍有不慎,回晋之愿,或许就是南柯一梦了。

有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在宴席上问重耳道:“公子回到晋国,有朝一日当上晋王,该怎么谢我?”

重耳沉思良久,答曰:“托你的福,如果我返回晋国,有朝一日若有两国不幸交战的局面发生,我将后退90里回避楚王,以报答楚王的款待之情!若这样做还不能令楚王满意的话,重耳也就无话可说了。”

公元前632年,已当上晋国国王的重耳,采纳中军大将先轸的意见,成功地离间了楚与齐、秦的关系。楚国恼羞成怒,派大将尹子玉率大军北上,旗帜鲜明地征讨晋国。晋文公重耳见楚军逼近,便下令撤退90里。很多将领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楚军远道而来,已十分疲惫,晋军以逸待劳,应该迎头痛击才对。

大臣狐偃见许多部将都心存疑惑,就对他们解释说:“国君后退90里,是履行以前许下的诺言;倘若一国之君说话不算数,是会被天下人笑话的。”

其实,重耳正是用后退之法,激起晋军将士的愤懑,从而增强斗志,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同时,避开楚军锋芒、提升楚军骄傲自大之气,然后选择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同楚军会战。

楚军统帅尹子玉见晋军不战而后退,认为是望风而逃的懦弱之军,于是率领楚军紧追不舍,且一直追到城濮。等他反应过来,早中了晋军的埋伏。城濮一战,晋文公重耳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退虽然为屈,但在屈后,可能会有大获全胜的伸。

常言道,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这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一样,无论是谁,身处该退、该让、该屈之境,就不能急进、急争、急伸。

今天的人们,在各行各业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屈伸之由自会各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伸”起来困难、并还可能出现危险与祸患的时候,就得先屈。

在可伸也可屈的时候,我们的主张是避伸而就屈。从某一方面说,伸是显,屈是隐。显则招人注意,招人注意则容易遭受到攻击,遭受到攻击就存在失败的可能;而隐则易让人忽视,被人忽视就有宁静,在宁静之中,修身养性,积蓄能量,在日后可能会有大伸。

一般说来,深事深谋,大事大谋,差不多皆成在屈中,而人在伸时,大多只谋一些小事浅事。自古及今,谋计谋略,贵在此人想得远、想得深!己之所想,是人之所想不到的;己之所看,是人之所看不见的;己之所谋,是人之所谋不到的,这才是大计大略。

有屈而先有退,有退而先有让。在特定的情况下,让就是智,让就是勇,让就是伸!当然,让,更是一种忍。

面对高位,常存平常心。大多数人平日间所要面临的“机会”,无非是一次出国旅游观光的机会,一次由科员升为科长的机会,一次由助理升为经理的机会,或是一次由临时工升为长期工的机会,等等。细想一想,为了此类的“伸”机,有必要与同事争得脸红脖子粗吗?有必要与朋友打得鼻青脸肿吗?遗憾的是,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二步利己利人,退三步与世无争。无争不是无能,无争是一种大屈;在大屈之后,就会有成功的大伸。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意思是:一点点的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眼前,都不能忍让,肯定会搞乱大的计谋。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只不过是可怜的匹夫之勇,结果往往会铸下大错,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让和忍。

《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心地善良耿直,但是总不改暴躁的性情,头脑易发热,芝麻点大的小事该让不能让,结果自吃不少苦果。比如说在浔阳江中,他被浪里白条张顺灌了一肚子的江水,就是因他不能忍让一点小事并一味逞凶引起的。

事实上,对于今天的许许多多的40岁的男人来说,忍与让的字眼在其行为的字典里,早已无法找到,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若不尽快将这两个字补进你行为的字典里,并加以掌握与运用,自食苦果的日子就会到来。

选择好人生的进退

“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祸害。

进退之术,古人多有阐发,像“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如此等等。然而,近年来,这些“金玉良言”却被人们忽略了,当作了“耳边风”,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般说来,不外乎有这样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处逆境之人虽能识之,但不能做;另一种是身处顺境之人虽能做之,但不能识。

身处逆境,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摆脱眼前的不利局面,力争早日振作起来。因此,他们脑子里萦绕得最多的便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那么只能向前踏进,而结果,依然是落了个“山穷水尽”的地步。

相反,身处顺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则是如何抓住眼前红红火火的大好局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尽管也时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想到“退”字呢?

40岁的男人,应适当利用以退为进的策略。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人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是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有时候,如果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方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说:“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应该发挥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哪些构想,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有些事情,你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地位,你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别的项目,寻找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