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才是快乐的理想是生命的动力,但一旦人们过分执著,它就会变成一种生命的桎梏,你的生命也必将因此而倍感沉重,最后在不断失望的重负中委顿、死亡。男人40应当切记:“平凡的即是伟大的”这样一句格言。一切伟大的事物都是在“平凡”的积累过程中诞生的。
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许多果实,也嫉妒而死;葡萄呢?则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子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长出美丽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花草树木等植物也都是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棵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看了看这根渺小得几乎不能再渺小、平凡得几乎不能再平凡的心安草,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却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儿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株榕树,或者一株松柏、一些葡萄、一棵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什么的,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你希望于我的是要我做小小的心安草。”
也许你会认为,甘心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想法过于消极。有些聪明能干、有远大抱负的人总是瞧不起那些平凡过日子的人,认为这些人“没出息”、“微不足道”、“活得没意思”,而当他们发现自己奋斗失败、无所作为、面对和常人一样平淡无奇的生活时,他们就会觉得生活无聊透了,因而生出了无尽的烦恼。
其实平凡中也蕴含着一些伟大的道理,或者说是因为平凡所以伟大。荀子的思想中,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没有大烦恼与灾祸的日子,就是天大的幸福。而古希腊的大哲人伊壁鸠鲁说得更经典:“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生活有目标,想出人头地,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积极的心态,可是这必须建立在对平凡生活加以肯定之上。唯有对平凡生活加以肯定,才能让人更发愤向上。相反地,如果对平凡生活的状况一直抱着不满的态度,总是想出人头地,反而会给你带来负面的影响。
不管生活怎么平凡渺小,一个能把一家大小的生活都照顾得很好的母亲,就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值得我们尊敬了。不仅我们需要这样想,这些默默耕耘的人更需要有这样的自信。那些不懂得成功艺术的人,通常是那种不懂得从平凡中发现伟大的人。
“如果能够抛掉一切的野心,平平和和地孝顺父母,照顾他们终老,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成就了。”是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功哲学,只要你能够打心底深处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满足,那么你就已经离成功不远了。为了做到这点,最重要的是必须能够在心里面描绘出自己成功的样子来。
有这样一句话:“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快乐,必须从日常的琐事爱起。”这句话你不用担心无法理解,只要照字面的意思解释就可以了。人生其实就是由一大堆琐事所堆积起来的。然而就是因为是琐事,所以我们大多都不会去在意它,甚至也记不得它。然而,要去爱这些琐事,并且把它们都做好,必须有相当的努力与耐力才能做到。
在公司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种人,他们看起来相当朴素踏实,说穿了也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可是就是能够把事情做得有条不紊,并且步步高升。
“为什么像那样的人也当得上经理呢?”
“也许因为他善于拍马逢迎吧!”
这样的猜测是绝对错的。这种人是因为善于处理公司中的琐事,才有今天的地位。相反地,那些叱咤风云于一时的人,往往到了最后都会被遗忘,因为他们虽然相当地抢眼,可是对公司而言,他们的贡献却不如那些善于处理琐事的人。
平凡是一种十分积极而有意义的心态只要你把自己对人生的苛求抛开了,你就不会再有挑肥拣瘦的想法而能愉快地接受现实中的繁杂琐事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道理:如果你觉得自己并没有特别杰出的能力,那就尽可能地试着做一个平凡的人,把琐事都做好,因为公司和人生的事务有九成以上都是烦人的琐事。如果你能够把那些琐事做好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和那些有能力的人一样,得到很高的评价。
爱因斯坦曾告诉我们:“不要努力去做一个成功的人,宁可努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他不但给我们指明了一个人生发展的趋向,而且也教给了我们一种对待人生的方式,这可能就是最有智慧的人生箴言吧!
一个人只有活得简单才会快乐。不奢求华屋美厦,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名逐利,不扮贵人相,过一种简朴素净的生活,唯有如此,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内心才是充实而富有的。这才是最自然的生活,有劳有逸,有工作的乐趣,也有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温馨与和谐。这样的生活不是人人所向往的吗?40岁的你,难道就不向往吗?所以说,简单的生活才是快乐的源头,为我们省去了很多欲求不得的困惑,又为我们开阔了很多身心解放的快乐空间!
男人40当与时尚结缘
传统印象中,那些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一身深色西装、手拎皮包的中年人形象应该改变一下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时尚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吃穿住行各个领域,渗透到各个年龄层,40岁的男人也应该大胆颠覆传统意识,勇敢地追求时尚。
什么是时尚呢?时尚就是一股与传统较劲的风,让人琢磨不透。前两年街上流行黄头发,就连一些已过不惑之年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经不住诱惑,头上的青丝像霜打了一样,黄了那么一撮;中年人不留胡子,年轻人蓄胡须、留大胡子是新潮;中年人穿花格子衬衫、大红羊绒衫,青年人上下一身“玄色衣裳”是扮“酷”;男人留长发、后脑勺扎一把辫子,女孩儿剃平头,光头女歌星、女模特“闪亮登场”;使惯了筷子的手要笨拙地使用刀叉,吃了半辈子的炖牛肉,偏要改口啃半生不熟的得克萨斯牛排,不管胃口能不能消化得了……
时尚就像七月的天,说变就变,让人无所适从;时尚就像水性杨花的情人,刚才还向你秋波频传,转瞬却又移情别恋。当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寻常百姓家方兴未艾之时,忽又时兴户外锻炼、假日郊游、走向大自然;当女人以苗条为时尚时,忽又见报刊上载文苗条有害健康,倡导“丰满美”……
时尚瞬息万变令人瞠目,时尚诱惑人又捉弄人,时尚讨人喜欢又叫人无奈,时尚常以逐新猎奇为特征,结果反而“克隆”出没有个性的一大群人。追逐时尚,迷恋时尚,40岁的男人也不甘示弱。然而他们并不是对时尚已经理解参透,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种品位,一种洒脱,一种感觉。
如果你还认为时尚是女人的专利,那就说明你已经落伍了。
一位40岁的先生表示,自己从不关心时尚,那都是给无聊的阔太太们准备的打发时间的道具。然而,没过多久,他却订了份《时尚》杂志,追捧杂志中模特的穿着,而且自己把爱车拉到汽车美容店扮了一回酷。可见他也走进了时尚的行列。
有钱能装备时髦的外壳,却买不来时尚的感觉。没钱不能显示雍容华贵,但个性化的装扮源自品位,你一样可以神采飞扬,充满现代时尚气息。
许多人表示不关心时尚,但怎么也不会穿着长袍马褂去上班,那样的话即使在街上逛也需要无比的勇气。时尚不仅是一种氛围,也已成为这个时代一种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它用无声的语言诱惑着男人们,引导着潮流。我们可以不看时尚类的报纸和杂志,而面对“生活”这一最生动、最全面的时尚版本,谁都无法闭目塞听。
时尚是一种气势,永远有一种力量。时尚是一点点心思,有时是可爱的小情调。于是,现代男人们离不开的也越来越多:西装、领带、香烟、打火机、美酒、口香糖、剃须刀、牛仔裤、运动鞋,还有手机、信用卡,甚至时尚杂志与足球……这些东西都成了40岁的男人的时尚标签。
其实,每一个时代,男人总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时尚标签。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去翻翻父辈们的相簿。那些梳着油光水滑的小分头,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腕上还戴一块手表的男士照片,大多摄于20世纪50年代,大概是当时最时髦的男士形象。
20世纪70年代末,有一类男人的标签是:长发、花格衬衫、喇叭裤,标明自己有点儿叛逆。有的还不时哼舞曲,显出家里至少有一台四个喇叭的收录机,说不定还有点儿海外关系,可能会出国去继承一大笔财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男人们更是往自己身上大贴标签:西装、老板裤、BP机、大哥大……其中,最能唬得住人的标签大概就是“总经理”的头衔了。虽然那年头,一块石头砸着了10个人,其中9个都是总经理,但男人们仍乐此不疲,兴致勃勃。“总经理”便是他们骑着的一匹高头大马,驮着他们驶向理想中的王国,驶向事业的巅峰。
如今,男人的时尚标签又在悄悄地变化着:名牌轿车、便携式电脑、流利的英语、硕士博士的文凭……
当然,一个不喜欢骏马、宝剑的男人,一个不希望拥有名牌轿车、社会地位的男人,不会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好男人。但是,如果一个男人只注重修饰,只注重把标签做得更好,而忘记了自己的内涵、修养,那就是“绣花枕头”了。一个真正内功深厚的40岁的男人,哪怕没有标签,也会因其固有的品性之芬芳雅洁引来仰慕者。
总之,40岁的男人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还需有时尚的外表,这才是一个成熟、成功男人应有的形象。
知足一点,少拿一些
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难知足”,就像《渔父和金鱼》的故事里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宫,要来要去一场空。
与老太婆好有一比的还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却很少。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给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在地上,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可以说是能让人丰衣足食。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有了贪念,就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因此,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其实,我们赚钱,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如果只是埋头苦干,没有享受的乐趣,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生活质量的高低,并不完全体现在你拥有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利益的多寡上,还有你脸上的微笑,心中的情感。而人生有着太多的不公平。有起点的不公平:有的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有的人则生来就是残疾;有的生在穷乡僻壤,而有的人则生在“天子脚下”。有结局的不公平:同样的辛勤付出,有的人抢得先机,而有的人只能向隅而泣;同样的冒险一搏,鹤起兔落之间有的人倒霉,有的人走运。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一个人的本性追求就是金钱与富贵,但知足常乐却是难得的心态。我们不主张安贫乐道,但我们也不主张一味地追求金钱富贵。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这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地“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他们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地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儿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男人四十后,很多事情都是经历过后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自己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你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你都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步伐轻盈了,精力充沛了。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虽是虚构,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点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会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
男人40,当人生飞扬,知足常乐,情境深远。
放旷达观,随遇而安
人生于天地间,则立于世,行于世。男人四十以后,立身处世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为权势利禄所羁,不为功名毁誉所累,明察世情,了然生死,方可做到旷达。能持性而往,能临危不惧,能以本色面世,不费尽心机,不为无所谓的人情客套、礼节规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快哉。
陶潜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仕。29岁时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动辞职,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又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职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而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一种十分清淡贫穷的日子。
辞官回家以后,陶渊明仿佛从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突然来到了空气清新的花园,心情畅快、惬意极了。他立即写了一首辞赋,题目叫《归去来辞》,以表达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从此以后,他带着老婆、孩子一直过着一种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平时有空闲,他就写诗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后来成了晋朝一位杰出的诗人。
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自己主宰自己。超然物外,有官无官不在意,有钱无钱无所谓,有名无名不上心。穷福得失,淡然处之,如此便无往不乐了。旷达乎,逍遥哉!
这就好比是两条船并排着过河。如果一只船是空的,两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会发脾气。如果那空船上有一个人,那船要撞过来时,这船就会让开,船上人并且大声喊,要那船上人注意。如果那船上人不听,这船上人就会发出警告。再三之后,就会恶语相加。有人和没人的区别就这样大,原因就是想得太实了。把意气、地位、物资这些身外之物抛开,人不就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吗?
我们每天都和别人打交道,有君子有小人。即使朋友中,不小心也有小人存在。有的人为名利所驱,往往会做出有失道义的事来。
唐代诗人刘禹锡,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他因为直言相谏而得罪了权贵,但他从不在意。
永贞元年的时候,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了宦官的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为与改革派合作,也被贬。10年后,由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才将他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后不久,就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首,题曰《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诗的字面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花回来,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的啊!
其实,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大官,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的谄媚之臣。
看到这首诗后,权贵们当然恼火了,于是再一次把刘禹锡贬到播州。当时,播州是最边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对他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为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亲,于是便改为连州刺史。
14年以后,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这年的三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这时的景象已和14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召回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层的含义。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但是坚持正义的“刘郎”却又回来了。可见争名逐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胸襟豁达,为人要有几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后,做最后的胜利者。
40岁的男人,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要不然,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
逍遥旷达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看淡各种名利之欲。看淡之后,则可生旷达;有了旷达之后,人生自然逍遥了。庄子说得好:“我愿意活着,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东坡说,我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
人,一旦“游于物内”,而不“游于物外”,梦寐以求地沉浸在没有穷尽的“物”的占有欲,以及永无止境的膨胀的状态中,人都成了“物”的奴隶,那还有什么真正的人生乐趣呢?钱,可以使人不择手段;权,可以使人胆大妄为;名,可以使人变得虚伪,可以使人失去理智……在种种物欲的诱惑下,很多善男信女蜕变成了不法之徒,很多国家公务员沦为了阶下囚。这“游于物内”,人为物所役,不仅会使人失去人生的乐趣,还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和道德。
40岁的男人,只有摆脱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可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超于物外,官大官小不系于心,有名无名也不在乎,穷富得失淡然处之,钱多钱少无所谓,这样不就无往而不乐了?
常行一直心
生活中,有的40岁的男人总是不能摆脱这样或那样事情的束缚,因此面对众多的突如其来的“大事”、“烦心事”,不但不知该如何应对,有时还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适时地放松心态,从容地看待那些“大事”,用一颗做“小事”的心态去面对、去处理,不但自己的身心会得到放松,“大事”同样会变为“小菜一碟儿”。
我国著名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是一位掌握了多门学科理论的医学家,对健康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人表面看起来,高矮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其实人和人有天壤之别。比如说人生吧,风风雨雨,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气、着急、不痛快的事儿,但是结果各异,原因也在于能否做到“一直心”。
洪昭光教授的病人中有这么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大半辈子身体硬朗、没病没灾的。但是有一天他家遇到事儿了:他大儿子骑自行车从胡同里出去一拐弯,正好与对面来的一辆大卡车一撞,把脖子撞断了,高位截瘫。他到医院时儿子正抢救,身上插着七、八根管子,从鼻子一直到尿管,还有胳膊上、腿上到处都是。
老人这下犯了愁:他儿子才25岁,正准备结婚。医生告诉他儿子将高位截瘫,今后大便、小便都成问题,别说结婚、工作不成了,就连生活都得要人伺候。医药费三天10000块钱,今后一辈子怎么办呢?
老头儿从医院回去之后就挺不住了,没过几天就吃不下饭,水都喝不下了。后来到医院拍了个片,查出是食道癌,喉管都堵死了。结果在开刀后发现胃里还有两个癌瘤。三个月前还很健康,压力一来就忧虑,三个月内两个部位三个癌,手术以后还是忧虑重重,结果比儿子死得还早。对他来说,压力造成了癌症。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身体机能都是大同小异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得病的关键还在于“心”——有的人遇到点事儿就受不了,生闷气、干着急,那病准找上他;而有的人遇到“大事”依然乐观处之,这样的人即便有病也不会病到哪儿去,甚至还会有医学奇迹发生。
人的经历不同,承受能力不同,面对压力的处置方式也不同。倘若能够深刻领悟六祖慧能得“一直心”,就会排解许多的心理压力,活得比别人轻快开心很多。
“一直心”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人们面对重大压力时,在更多的时候还表现在得失观上: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冷眼观得失的心境,那便真正做到了“常行一直心”。
《孔子家语》里记载: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子民会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对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他们面对得失做到了心平气和、冷静以待。
男人40后,当你还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力,那么,你就应当“常行一直心”,以一种平常心的心境去思考得失、衡量利弊,心里便不会再产生那么多的苦恼与惆怅了。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是鄙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活在虚假的礼法上,心里却是肮脏阴险的不义之人。借着高尚、严肃的名分,伪装出关心、爱护、正直、无私、严词说教,不仅严重地刺伤了人类的感情,也伤害了人们应有的尊严。古人提倡风流人生,“宁为真学士,不为假道学”,是指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真风流”,一个人是不能活得太虚伪,太不真实的。40岁的男人,你真实一点,自然一点,也许感觉会更好呢!
今天,我们倡导追寻一种幽默浪漫(幽漫)的生活方式。幽默浪漫的品性是性格健全的外在显示,心理保健的内在培育;是立身处世的灵丹妙药,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加油站;是生存的一种立身谋略,是一把处世利刃,也是心灵修炼的一份涵养,暗含着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生存智慧;是一个民族新鲜活力的保育室,也是社会完美和谐、人性化的催化剂;是中外名家热情讴歌的主题,也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是东方文明超然物外时的极致发挥,也是东方文明入世随俗时的缺憾不足。幽漫,是散发青春朝气的字眼,抒发着人生内涵的智慧;幽漫,是阳光明媚的清晨,是夏雨过后的宁静;幽漫是丽人的笑靥,美好、惬意、向往、又远离敌意;幽漫是温香的玉,高洁、名贵、没有丝毫杂质;幽漫是一种别样的生活,坦荡、磊落、欢乐钟情;幽漫是一份上帝的礼物,慷慨地馈赠每一位无法拒绝的人。
我们倡言追寻幽漫的生活方式,把握幽漫,创造新我,让轻松舒缓、清新高雅的社会空气流动起来,让健康洒脱、充满阳光的心灵树立起来,让你赢得周围的每一位朋友,赢得生活中的每一份欢乐。
陶渊明一生不愿出仕,几次做官都不如意,最终辞官回家。他最终辞官回家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引起的:有一天,郡里派遣督邮到泽县来检查工作。县里的小官吏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去向陶渊明报告。这时,陶渊明正在他的书斋里读书写诗。他一听督邮来检查,十分扫兴,便放下纸笔,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见他穿着一身便服,吃惊地说:“上级来视察了,你作为一县之长,应该穿上官服,束上带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起那些依仗权势、盛气凌人的官僚们,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去向督邮行拜见礼,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叹息一声,对小吏说道:“我可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躬着腰向那些乡里小人作揖打拱,做出曲意逢迎的样子来。”
说完,陶渊明不仅不去会见上面来的督邮,而且拿出县里的大印和官服交给小吏,说:“督邮来了,请你把这些东西交给他。”
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的面容严肃正经,神态庄严,摆出一副不屑与人为伍的样子,假作高傲的贵人的身份,其作派令人可笑。这往往是一群身份卑微的人,他们打心里认为高贵是一种特权,所以竭力向这个团体靠拢。只要遇到了可以称贵的人,即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贵族血统等等的社会名流,他们便卑躬屈膝,点头哈腰,百般奉承讨好;遇到了与自己同等身份或不及自己的人,他们马上换上另一副面孔,正襟危坐,不苟言谈,巍然不可冒犯的姿态,对尊卑的严格划分,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品格卑劣的小人物。
故意忸怩作态,是一种很强的表现欲望在作祟,其表演往往又流于肤浅。弯的变成直的,直的变成弯的,做作不自然,令人作呕。真挚的感情、美丽的情操,与过分的掩饰、矫情的表演格格不入,矫揉造作不仅不利于感情、友爱、希望等内涵的表达,也败坏了真的形象、美的形象、善的形象,没有丝毫可以值得欣赏的。成功的人际交往,都是建立在自信而又谦虚、热情而又端庄的基础上。美好的塑造,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教养、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和高雅不俗的仪表。唯有如此,才会有上好的率真的表现。
有道是:“满罐子不摇,半罐子晃荡。”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智者是不会装腔作势的。《钦差大臣》更是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俄国上层社会的虚假丑恶的众生相。那些贪图近利的官吏们为了能抓到一个机会,尽装腔作势之能事。陈胜在贫困时对天盟誓,要求同享富贵;一旦富贵了反而容不得那些才摆脱不久的“贫穷”,连“装腔作势”的面纱也不要了。
有句歌词写得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男人40,不能凭伪装去面对生活;如果你连最起码的真实都做不到,那么你最终将变成一场虚空,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留不下。可见,一个40岁的男人还是要平淡、从容一些好,不必拿腔拿调地累自己,如若因此而做错事,那就更不值得了!
不要争第一的位置
在现实生活中,在摸爬滚打了多年以后,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未必凡事都要争第一,很多时候不前不后会更稳当。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们,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击。
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尤其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度里,更是有很多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贬斥,或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否定那些勇往直前、凡事争第一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的分寸,古人不是也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吗?
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从事电脑业。这位老板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论——采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行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内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提到某一行业,人人都会拿“第一”去作对手,并拼命赶超,这样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想当第二都不可能了。
这位老板的想法也许并不完全科学合理,当“第一”并不一定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实在的道理,我们不妨可以借鉴。
当“第一”者确实要费很多的力气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个企业,小至一个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风险也应该是最大的。产品的研制开发、资金的投入、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录用、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等,都比别人要多、要大、要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都想超过你,甚至弄垮你!
对于上班拿工资的人来讲也是如此,一位主管可以说是该部门的“第一”,为了保住这第一,他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也要和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如果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有过时,主管当然也是首当其冲。如果是一位副主管恐怕就好一点,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蔽雨,可省下很多辛苦,减轻很多责任,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而不愿当“一把手”。
当然,我们这里绝非教你别当第一!如果你有当第一的本事,也有当第一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第一,因为当得好则好,当不好一下子就变成了老三、老四,这样不但对自己是个打击,而且在现实社会中更会招致这样的批评:“某某人不行”、“某人下台了,听说很惨”……这些批评对你都是不利的。中国人一向扶旺不扶衰,当你从“第一”的位子上摔下来时,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也有,于是本来还可当第二的,却连当老三、老四都有问题了。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第一”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要想力挽狂澜,恐怕没那么容易!
因此,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定要去争个第一,耐心做一个会等待的高手,的确也有好处。例如:可以静观“第一”者如何构筑、巩固、维持其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警戒;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由于你志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会过于急切,也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败的几率。
让我们更现实一点。40岁的男人在工作中,在与同事相处时,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当然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同事、领导指手画脚。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嫉、排挤的对象。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大家和领导的认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战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的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只是一种过程,但从结果——自己的前途与事业——而言,则必须是在他人的前头,必须从同事之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众望所归”。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
我们在观看一场马拉松比赛时,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后一点的队员却在更多的时候夺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这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和相处何其相似。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马拉松比赛,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低姿态生活,高境界做人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40岁的男人永远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被人称为“美国之父”、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科学的丰碑。然而在他死后,这个“科学的丰碑”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这令人匪夷所思,但这正是他谦逊做人基调的最好体现。
富兰克林年轻时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做人不懂得谦逊。相反地,他是一个才华横溢、骄傲轻狂的人。有一天,富兰克林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到老前辈的家门口,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额头“嘭”地一声被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额头上立刻鼓起一个大包,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稍矮一点的门。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
富兰克林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谆谆教诲,他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谦逊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著,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道:“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越是有成就的人,态度越谦虚、越低调;相反地,只有那些浅薄地自以为有所成就的人才会骄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说:“当我从事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晚上睡觉前总会拍拍自己的额角说:‘如今你的成就还是微乎其微!以后路途仍多险阻,若稍一失足,就会前功尽弃。切勿让自满的意念侵吞你的脑袋,当心!当心!’”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竞争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
当时,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车后安放了一门礼炮,每到一站,就鸣炮30响,加上乐队奏乐,气派不凡,声势很大。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儿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林肯面对这种情形,一点儿也不在乎,他照样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发表了这样的竞选演说:“有许多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其实我只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不过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书架上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读。我自己既穷又瘦,脸也很长,又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你们。”
选举结果大出道格拉斯所料,竟然是林肯获胜,当选为美国总统。
聪明的40岁的男人总是把谦虚与恰当的自我标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而走上通向成功的大道。大智若愚既可以保护自己不受猜忌和伤害,又可以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创造条件,使自己一鸣惊人。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尊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陶俑1000多尊,除这尊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只有这尊跪射俑保存得最完整,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这尊跪射俑为什么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导游解释说,这得益于他的低姿态,或者说是他的“低调”。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间。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态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这尊跪射俑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自己当成泥土,如果老是将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这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保持谦虚态度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处处受人欢迎,做起事来别人也愿意帮忙。因为在人际交往的世界里,人们大多喜欢聪明、谦让而豁达的人,讨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这些愚蠢的人最终会使自己在交往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当然,我们提倡低调做人,并非要你做“老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相反,在原则面前我们要去掉怯懦的“老好人”性格,摒弃庸俗的作风,成为一名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大写的人。提倡低调做人,也绝不意味着低沉,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要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工作。男人四十后自豪而不自满,低调而不低沉,这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