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32856400000070

第70章 名实相合,名副其实

命名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其规律的理论问题。若能在“大众认同又与众不同”的标准下恰到好处,绝对会给公司创下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企业命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名实相合原则

企业商铺命名方法,通常能反映经营者的经营特色,或反映主营商品的优良品质,使消费者易于识别其店铺的经营范围并产生购买或消费心理。

比如“同仁堂“、“德仁堂”作为老字号中药店家喻户晓,“堂”作为中药铺已成了约定俗成的识别标志,人们只要一看“同仁堂”招牌或其他什么“堂”招牌,就知道是卖中药的。又如“菜根香”店名,反映经营特色善长烹调素菜。

如果企业商铺名实不合,会给人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一个小小的商店,不过是临街一间或几间铺面,名字却起得很大、很气派,诸如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原、中南什么公司或者是在公司、商店前冠以亚洲、中华、宇宙、环球、天宇等字样。

很大、很气派的店名将顾客的期望值提高不少,顾客爱逛大商场,不是因为大商场人多,而是因为大商场货物齐、品种多、质量有信誉保证,并且购物环境良好。商家如果误以为自己的小商店也取个很气派的名字,就会引来顾客盈门,这样做其实是进入了取名的误区,同时也误导了顾客。即使这个小商店办得不错,商品销售也很规范,但名实不合,首先就失去了顾客的信任。本意是取一个气派之名来吸引顾客,却因名不符实的店名而致使顾客心起疑意。因此,在给商店起名时一定要名实相符。

另外,店名不应起得太复杂,否则会产生负作用。比如,有的企业商铺喜欢采用重量字或生僻字为店名,一般顾客不仅不认识,而且也读不出音来,一般不进这类难识之名的企业商铺大门。像“半分利”、“对又来”、“合口味”、“努力餐”等店名,则明白简洁,易于传播。

名副其实原则

中国人历来讲究“名正言顺”。名称是事物的专有标志,只有名实相符,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持征,才能让人叫着顺口,听着顺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名正言顺”的含义。因而,“名副其实”是命名的一个重要原则。

当今企业取名,尤其是店铺取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夸大、攀贵、求洋倾向日重。有些档次不高、规模也不大的小店,动不动就冠以某某大饭店、某某大卖场,再不就是纷纷叫“城”,像什么美食城、玩具城、儿童城、娱乐城、装饰城。名字大,要是难以名符其实,很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之感。

另一种不实的表现是攀贵,向“皇家”靠拢。皇都、皇宫、皇冠、帝豪、皇后、贵族等商名满街都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进了紫禁城。

求洋有时也令人啼笑皆非。一些与异国没有什么联系的店铺也取洋名,像什么欧罗巴餐馆、法兰西发屋、伊丽莎白歌舞厅等,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攀贵、夸大原本、过度求洋是为了招徕顾客,但实际上却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商号、商标是否与实际相符,人们一看便知,而名不符实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

公司名称虽只区区数字,但在设计上的确需要下一番工夫。好的商名既可作为店家的标志,又能兼顾到人们的审美需要。考虑到前者,就要注意名实相符,且使之醒目;考虑到后者,就应力求构思新颖,且寓意高雅。

总之,公司、店铺的名称必须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理念、服务宗旨、经营目标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独特形象,才能达到塑造形象的目的。

延伸阅读

食品名称转型的范例

曾经有一家食品厂以六种果品为原料,研制了一种甘甜爽口、色味俱佳的优质果汁。设计人员还依据其丰富的配料,将其取名为“杂果汁”。产品上市后却遭遇了冷遇。后来,企业经过调查,发现“杂果汁”的名字不能很清晰地反映产品的实质,容易造成误解,于是就将“杂果汁”更名为“六果汁”。改名之后,消费者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这种果汁是由红枣、蛮桃、葡萄等六种果品精制而成的,营养丰富,口感纯正。于是人们逐渐对“六果汁”产生了兴趣。由此可知,消费者能够接受清晰标明产品属性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