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32856400000007

第7章 “名”俗的历史轨迹

《清稗类钞》中说“名字所取,根于心意,沿于时尚,因时变迁”。姓名的形式和内容都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由散漫到规范,由简单到繁复,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交往方式的更新换代。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命名方法和规范。商殷帝王取地名为自己的名,如商殷帝王远祖帝喾崛起于商辛 (地名),就以商辛为名。

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充满雄阔、宏大、蓬勃向上的气象,这种向上的社会意识反映在命名上,出现了用“超”、“彪”、“雄”、“霸”、“胜”、“武”等充满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的词语来命名的现象,如班超、班彪、扬雄、黄霸、夏侯胜、苏武等。

当张道陵的五斗米教盛行时,上层贵族和文人又沉迷其中,所以在取名上多用“之”、“道”等字,甚至父子三四代人的名中都用“之”字。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的成员,名为晏之、羲之、献之、胡之、耆之、羡之、彪之、彭之等。魏晋六朝人名常选用“之”字,又如司马让之、刘式之、顾恺之、孔遥之。由当时士大夫对“之”字的毫不避讳,可窥出那时流行“之”字名的社会风气。

在王莽执政时,王莽实行双字名之禁,提倡单字名,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对双字名的鄙视,当时的人认为起双字名会给人以低贱的印象。王莽政权垮台后,取单字名的习惯一直延续了300多年,因此《后汉书》和《三国志》里面的人名几乎是清一色的单字名。

唐朝流行表示排行的名字,如张十三建封、朱十二娘等。杜甫的《草堂诗笺》中的称呼满眼都是行第名字。唐代的女名多用“娘”字,如姜三娘、江十二娘、刘一娘、胡二娘、朱十二娘。

宋代,许多人都喜欢故作老气横秋之态,这种故作成熟稳健、悠然自得的社会心理影响到取名,使得社会上流行表示老态意蕴的名字,具体表现在取名时多用“老”字、“叟”字和“翁”字等,如孟元老、刘辰翁、徐荣叟等,就连号称独步诗林的陆游,也得一时风气之先,自号“放翁”。

20世纪,清朝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风行一时,为知识界广泛接受,一时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最时髦的话题,这明显影响到当时人们在取名上的倾向,如陈明字“竞存”,秋瑾字“竞雄”,胡适字“适之”,此外,还有李天择、张竟生等名字。

建国以来的六十余年,中国姓名文化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各自的特点。取名之道也是五花八门,常常新式、旧式、半新半旧式同时并存。虽然如此,不同时期的名字依然有其“典型名字”,这是由时代特色赋予和决定的。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取名可以归纳成四种主要类型:一种为传统式的人名;一种为标语口号式的人名;一种为诗意化的人名;一种为中西合璧式的人名。

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取名习俗上,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潮流对取名文化有巨大影响。

延伸阅读

姓氏的等级

姓氏本来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但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根据姓氏划分等级的情况,这就是门第观念,门第观念形成于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后来虽然没有如此严格,但这种看重门第的观念一直保留下来,直到近代才被打破。现在为显示姓氏平等,排列姓名时,只按照姓氏笔画或姓氏的拼音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