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废佛诏令下达六年后,被人暗杀,新继位的皇帝恢复了佛教,这一事件使北魏统治者深深感到搞好与汉民族的融合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关键。与汉族的融合使佛教深入人心,孝文帝为北魏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北魏的黄金时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六位国君。他崇尚汉文化,禁胡服、胡语,并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
孝文帝与武僧张猛
494年,一天,孝文帝在安阳西北35公里的清凉山围场狩猎,突然从山中窜出一只猛虎,张牙舞爪地扑向孝文帝。周围的侍卫顿时一片慌乱,孝文帝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从半山腰跃出一位僧人,手持哨棒和猛虎搏斗起来。此时大家才清醒过来,纷纷弯弓搭箭,射杀了猛虎,孝文帝终于躲过了这场血光之灾。
孝文帝得知搭救自己的张猛是个武僧,为感谢张猛的救命之恩,提出对张猛加封官职。张猛推辞不受,只求孝文帝在此创建寺院。于是孝文帝拨款兴建寺院,并将寺院命名为天城寺(今日修定寺)。从此,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法,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
孝文帝兴佛
在北魏激烈的政权斗争中,孝文帝五岁就被推上了皇位,其祖母文明皇太后(冯太后)是个汉人,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孝文帝从小由祖母抚养长大,所以他自小就亲身体验了汉文化,并皈依佛教。
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据《魏书》记载孝文帝每次出行到寺庙中一定要虔诚的倾听名僧的教诲。由皇帝即如来,到皇帝礼佛进入孝文帝时代,北魏佛教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孝文帝死后,龙门石窟的建造仍在持续。据记载,龙门石窟一直开凿到据北魏500年后的北宋初年。龙门石窟的建筑规模远远高出了云冈石窟,仅现存的佛教造像就有9万7千多座。
另外,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也是在孝文帝时期兴盛起来的,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的佛教名山之一。每年有许多修行的僧人和信徒来此礼佛。这里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据《魏书》记载,当时共建有31座寺庙,其中之一就是今日的大显通寺。大显通寺是统辖众多僧人的五台山的总管辖处。孝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到五台山巡幸的皇帝。
延伸阅读
北魏孝文帝巧计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达成推行“汉化政策”的目的,决定将国都由北方的平城,迁往位於中原地区的洛阳;因为平城位置偏僻,而洛阳却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孝文帝想:要统一天下,必须将国都南迁,才容易掌控中原。当他提出迁都的想法时,却遭到贵族势力及民众的反对。
孝文帝为了达成目的,便想了一个妙计:他宣称要带领大军南征,当他带著久未作战的大军,风尘仆仆抵达洛阳时,军队早已累得人仰马翻,对南征缺乏兴趣了。刚好这段期间天天大雨倾盆,把军队困得动弹不得,士兵窝在又湿又闷的帐棚中,说什么也不肯前进,於是一个个都求孝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宣布:“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
大家一听不用南征,高兴的不得了,却也不知不觉的中了孝文帝的计谋——定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