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2853800000037

第37章 谶纬之学

谶纬之学,既是汉代经文经学思想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汉末年社会思潮的反映,对汉代的政治与思想影响极大。

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把经学神学混杂在一起的宗教迷信学说。谶纬之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论。谶纬中的“天”是最高的神,有意志、思想、感情,能赏罚。天的意志通过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表现出来。按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可以占卜吉凶祸福,了解“天意”。谶纬中,天人感应论被广泛应用,比附得十分细密,也极为烦琐。

“谶”的概念与起源

“谶”,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

“谶”起源于西周或周以前,《左传》中有关于谶语的记载,现在留存最早的有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也有学者认为,以《史记?赵世家》所载秦穆公时的“秦谶”为最早。还有一说认为应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如“亡秦者胡也”,就是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的概念与纬书

“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是方士假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解释经义的著作。

汉武帝之后出现了托名于经书的纬书。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以方术、预言等附会儒家经典,总称为《七经纬》。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

谶纬之学的发展

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因为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合法化。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

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谶纬之学也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谶纬在当时具有高度的神圣性,朝廷各种重大问题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在魏晋后日渐衰落,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20世纪70年代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安居香山、中村口八合编之《纬书集成》,综合参校各家辑本,并附有校勘、索引,是比较完备的谶纬辑本。

延伸阅读

“谶纬”造就千古—帝

谶谶纬之学在极盛时期造就了一位新朝皇帝,即王莽。王莽原是个清贫儒生,因其伯父是西汉大将军,其姑母是皇后,很快青云直上,被任命为大司马。王莽颇有学识,而且抱负远大,大司马一职并不能使他满足。当时人们对谶纬顶礼膜拜,王莽就灵机一动,想出了计策。他暗中指示益州蛮夷进京贡献白雉,而后又指使群臣上书,盛陈王莽功德,并把白雉说成是感化蛮夷的祥瑞,把王莽比做当年贤德的周公。请太后“宜赐号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占制,下推行事,以顺天心”。太后见此,自然会采取“顺应天心”的办法,依准了大臣的奏书。西汉平帝驾崩后,王莽以占卜、由神灵选择新帝的名义,暗做手脚,让两岁的子婴登基称帝,王莽任摄政皇帝,执掌了实际政权。尽管如此,王莽仍不甘心。有一天,一位名叫哀章的人,手棒一个表面写着“天帝行玺金柜图”的小柜子来到高帝庙,把柜子交给守庙官,守庙官急忙呈上朝堂。打开金柜后,内有符契图文和策书,其意说天神让子婴禅位于王莽,王莽顾不上扭捏一番,就当堂宣布“赤帝及汉高皇帝神谕,传我帝位,我敬仰神命,不敢不受,今日此刻我即御王冠、登帝位、行天命,定国号为‘新’!”就这样,刘邦浴血拼杀而来的大汉王朝,竟被一纸符契、一张策书给覆灭了,而王莽却脚踩符瑞的阶梯,堂而皇之地登基称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