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2853800000014

第14章 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

中庸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庸思想所特有的变通功能和稳定功能使孔子的思想具有难能可贵的创造性张力,成为孔子儒家思想区别于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内在特质。

《中庸》,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在古代,《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中庸,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即中正、中和;“庸”,即常。中庸要求“允执其中”,即站在中立的角度,使矛盾统一体协调地保持下去。表现在政治中,主张仁政德治,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重损益而轻变革;表现在方法论上,强调矛盾的统一、调和与联结,反对过头和不及;表现在治理国家上,要执两用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表现在学习上,要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现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孔子既反对思想过激,也反对狭隘、保守,“不得中行而与之,毕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庸思想的核心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这段对话中的“师”,指颛孙师,即子张。“商”,指卜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弟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命题体现了“度”的重要性,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度”也是质和量对立统一的体现。任何事物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都有其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就是界限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质的规定性保持不变;一旦突破这个界限,超出范围,事物质的规定性就会发生变化。

但是,中庸并不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简单要求,它追求的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质的最优。即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中庸思想以“和而不流、中立不倚”表达这种最佳状态。

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思想的旨归

中庸思想其旨归在于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的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理想目标。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适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能使人合于“礼”;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它则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

延伸阅读

对中庸思想的误读

第一种误读是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而中庸是正好、合适,“折中”仅仅是表面的平衡点,中庸直指本质的平衡。

第二种误读是把中庸理解为平庸、大流,而中庸讲求的是和谐、自然。

第三种误读是把中庸理解为静止的、片面的、单一的道,而中庸是运动、全面、联系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