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32777700000005

第5章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

“家训”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

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

——《颜氏家训》

“释义”

梁孝元帝过去在荆州时,他那里有一位叫丁觇的人,是洪亭人氏,很会写文章,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孝元帝的文书抄写,全部交给他干。军府中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大都小瞧他,耻于让自己的子弟去临习他的书法。

……

孝元帝曾经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就问惠编:“君王最近写有书信给我,还有他的诗歌文章,书法非常漂亮,那书写者实在是一个少有的高手,他姓甚名谁?怎么会一点名声都没有呢?”惠编据实回答了。萧子云感叹道:“没有哪个后生能和他相比,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也算是奇事一桩。”从此,听说此事的人才稍稍注意他。丁觇后来渐渐升任到尚书仪曹郎的位置,最后任晋安王侍读,随晋安王东下。

“学家教”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在于培养,更在于发现和使用。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这种情形。父母只有扮演好伯乐的角色,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才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潜能,促进成长、进步。那种一味苛求孩子的做法,常常让幼小的心灵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力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最终一事无成。

1.告诉孩子“你真棒”

亮亮放学回到家,把这次数学考试的成绩给爸爸看。“85分?这些题目我都给你补习过啊,你怎么才考了85分呢!”爸爸大为不满。

妈妈拿过试卷,看了一会儿也抱怨起来:“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能干什么?”“这个符号都不会写,怎么能不丢分呢?”爸爸禁不住在一边附和:“你怎么这么笨?”

亮亮听了这样的话,感到特别自卑,简直失去了继续好好学习的心思。难道自己真的象爸爸妈妈那样说的很笨吗,孩子在父母的牢骚声中变得不自信了。

只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这是许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或许更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深意,但是经验表明,肯定孩子比否定孩子更能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不敢大胆表扬,较多采用批评、惩罚的方法,往往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也背离了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初衷。

其实,父母换个方法,告诉孩子“你真棒”,一定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即便孩子某些方面做得不好,父母给予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励,也能激发他们再接再厉的斗志。

当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父母不应该把内心的喜悦隐藏起来,而应毫无保留地表达赞赏和肯定。和孩子一起分享成绩,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视而不见,甚至提出善意的“批评”,不但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更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努力加以否定。

而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不尽如人意时,父母则应通过鼓励的话语激励孩子继续努力,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对孩子恶语相向,只能产生自卑、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会真正把孩子毁了。

历史上,凡尔勒的科幻小说得到第16家出版社的赏识,作品才得以蜚声世界;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得到茹可夫斯基的赏识,最后才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而白居易得到顾况的赏识,才诗满天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能够最大程度上让孩子充满自信地面对明天的路途。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扪心自问,难道我们不强烈渴求自尊和他人的重视吗,父母要学会将心比心,才能在换位思考中理解家教的真谛。

生活中,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表扬而越来越出色,也会因为父母的轻视或喝斥而日益消沉、自甘堕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学会利用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期望的目光,给孩子更多期许和鼓励,给他们更多进步的动力。

2.赏识教育是根除孩子倔脾气的良方

令许多父母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孩子脾气倔、不听话。其实,只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学会赏识教育,父母就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架设起彼此良好沟通的桥梁。

10岁的小强在放学的路上捡到一部手机。他在路上等了半天,但是没人来认领。后来,他把手机带回家,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一个人躲在屋里玩弄起来。

父亲看到孩子手里拿着一部手机,不容分说就把一顿呵斥,并问这是从哪里偷来的。结果小明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竟然真的偷起了东西,最后终于进了少管所。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父亲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本来应该表扬孩子的时候却提出了批评,让孩子彻底失望,乃至走上了极端。生活中,一些父母总是埋怨孩子脾气倔,不懂自己的凉苦用心,其实父母哪里又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找不出自己孩子优点的父母,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孩子脾气倔,做父母的首先不能抱怨,而要学会分析其中的原因,毕竟我们是成人,更应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一味苛求孩子往往无济于事。

首先,父母要懂得从自身寻找原因。中国人善于居安思危,从小就对孩子寄予厚望,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焦虑。但是“思危”过了头,就会形成一种悲观、极端的心理,反映反映在教育中就是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不尽人意的地方。上面那个故事中,父亲就是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乃至看到他拿着别人的手机就意识到那是偷来的,这种否定教育是不能要的。

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读懂孩子的心事。孩子脾气倔,不听大人的话,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这时候,父母应该学会进行换位思考,善于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必要的时候要放下身段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打开彼此的心扉。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指责和批评,只能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达到水火难容的地步。每个人的心都是柔软的,父母既然那么爱孩子,为什么不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呢?

想要打破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改掉孩子的倔脾气,父母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会赏识教育。无论孩子出现什么不良习惯,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必惊慌,而是需要用赏识教育实现亲子对话的机会。

心理学家威廉·詹母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通过赏识,父母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这样就可以在鼓励中赢得孩子的信任,进而实现彼此的良好沟通。孩子一旦得到父母的赏识,必然也会在内心接纳父母,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懂得尊敬父母,而不是我行我素、乱发脾气了。

父母给孩子赞赏,孩子对父母善意回应,这实际上是一种“找感觉,偿甜头”的教育。父母和孩子的感觉都好了,才能真正坐下来谈心,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充满了艰辛,特别需要鼓励和支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如果自己最亲密的人——父母都不相信和认同自己,没了被爱护的感觉,孩子势必会丢失自信,放弃追求。一旦父母横加指责,孩子自然耍脾气,不听话,进行反抗。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通过赏识教育帮助孩子成长与进步。有了父母的肯定与赏识,孩子就有了战胜恐惧与自卑的力量,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体验,进而找到“我能行”的感觉。这样一来,孩子怎么还会与父母对抗呢?

“专家建议”

(1)把家教融于鼓励、赞许之中。在许多孩子的眼里,被赞赏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一件奢侈品。即便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父母往往也非常吝啬表扬的话语,结果孩子因为得不到肯定逐渐丧失了进取心,甚至与父母渐渐疏远。因此,父母需要改变以往旧有的家教方式,尝试着用鼓励和赞许给孩子前进的动力。

(2)把孩子的不足、失误看作自己的事情。一些父母之所以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苦口婆心,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经常惹麻烦。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这样只能让他们感受到巨大压力而于事无补;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的不足和失误看作自己的事情,努力帮孩子想办法解决,并给予鼓舞和支持。

(3)避免把孩子与其他人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与他人比较,夸奖对方而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样往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世界的“惟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并发挥孩子的长处,促使他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