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下)
32700300000047

第47章 民族冲突结恶果——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的解体与波黑冲突

1991年3月31日,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的普利特维采湖畔,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克罗地亚共和国特种部队与当地塞尔维亚族警察发生交火。从此,南斯拉夫失去了平静。

6月25日,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电台、电视台同时宣布两国脱离南斯拉夫。当晚,两国分别举行庆祝活动,欢呼独立。南斯拉夫走上分裂和内战之路。

南斯拉夫联邦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火药桶”之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宣布组成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即“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由于塞尔维亚统治者推行大民族主义政策,欺压弱小民族,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克、塞两族的矛盾突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被德国和意大利瓜分,德国还扶植了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后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

南斯拉夫联邦共有24个民族,其中6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和穆斯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塞尔维亚族人口最多,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占绝对多数。虽然6个共和国大体上是按民族划分,民族混居现象仍然突出,如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约生活着20万克族人,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生活着约60万塞族人。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南斯拉夫国内共有东正教、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4种宗教信仰。

各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比较发达,而其他3个共和国则较为落后。这一切造成南斯拉夫民族关系十分复杂。

铁托执政期间,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使南斯拉夫各族维持了40年的相安无事。铁托本人为克罗地亚族,他对塞尔维亚族的大民族主义始终保持警惕,将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部分领土划归克罗地亚,扩大塞尔维亚境内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的权力,使塞族人极为不满。

在联邦体制上,联邦主席由6个共和国和2个自治省推举各自的代表,轮流担任。联邦重大事务必须由各共和国协商一致才能作出决议。各共和国拥有否决权,只要某一个共和国不同意,就不能作出任何决议。各共和国常常从本民族的利益出发,在许多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各共和国也就各自为政。这样反而助长了地方民族主义势力。

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潜在的民族矛盾逐渐表面化。1989年,随着东欧各国的剧变,南斯拉夫走上了分裂道路。

1990年1月,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召开第14次代表大会,各共和国代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提出不同看法,争论激烈。斯洛文尼亚代表中途宣布退出大会,随后又宣布斯洛文尼亚共产党脱离南共联盟独立。此后,各共和国共产党纷纷改名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南斯拉夫共产党瓦解了。

同年,6个共和国相继举行多党制选举,结果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为社会党赢得大选外,其余4个共和国均为反对党获胜。

斯洛文尼亚1990年4月举行大选后,新政府提出将南斯拉夫联邦建成松散的主权国家联合体,议会还通过决议,删除国名中的“社会主义”。12月举行全民公决,86%的投票人同意斯洛文尼亚独立。

克罗地亚1990年5月大选后,恢复二战时期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国旗和国徽。同年年底,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克罗地亚是主权国家,有权决定是否从南斯拉夫分离出去。1991年5月19日,克罗地亚举行全民公决,94%的投票人主张独立。5月29日,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宣布克罗地亚不再属于南斯拉夫联邦。同时,克罗地亚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在做好独立的各项必要准备工作后,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同时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

6月27日,南斯拉夫人民军与斯洛文尼亚武装部队发生冲突,战斗持续了10余天,并不断升级。在欧共体的多次调停下,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当克罗地亚宣布自己是主权国家时,境内的60万塞尔维亚族人纷纷要求脱离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合并。塞尔维亚共和国也表示,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族聚居区必须留在南斯拉夫。

塞尔维亚族聚居区占克罗地亚领土的三分之一,克罗地亚当然不能允许其分离出去。1991年3月,克罗地亚境内克、塞两族发生冲突,7月下旬引发全面内战,南斯拉夫人民军也卷入战斗。硝烟在克罗地亚四处弥漫,许多城镇被夷为平地,人员和财产损失惨重。11月23日,他们才在联合国斡旋下达成停火协定。

1991年11月,马其顿共和国宣布独立。12月,德国率先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1月,欧共体宣布承认克、塞两国独立。3月,波黑共和国宣布独立。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宣布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统一的南斯拉夫在世界地图上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规模的民族冲突。

波黑共和国境内,穆斯林约占44%、塞尔维亚族占32%、克罗地亚族占17%。穆族、克族赞成波黑独立,塞族则反对独立。塞族人表示如果波黑独立,塞族将退出波黑,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合并。

1992年3月1日,一对塞族新人欢欢喜喜地在萨拉热窝的教堂举行婚礼,突然遭到枪击,新郎的父亲和一些亲友被杀害。与此同时,波黑在塞族人抵制参加的全民公决中,大部分投票人同意波黑独立。波黑的局势骤然恶化。

3月3日,波黑政府宣布独立。当天,塞族民兵便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4月6日,欧共体承认波黑独立,波黑塞族愤而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共和国,并留在南斯拉夫联邦内。第二天,塞族武装开始在波黑全境抢夺重要城镇,波黑内战全面爆发。

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的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支持,穆族则得到国际伊斯兰世界的支持。以塞族为一方,克、穆族为一方,三个民族在波黑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血腥厮杀,持续近4年之久。

战争之初,塞族军队取得优势,很快控制波黑70%的土地。国际社会不断进行调解,但波黑三族从各自利益出发,对国际社会提出的版图划分方案始终不能认同。1993年,欧美大国双管齐下,一方面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南联盟施压,逼迫塞族在和平方案上签字。另一方面,北约军队开始实施军事干涉。但波黑塞族不为所动,各方冲突愈演愈烈,不时发生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事件。

1995年,北约加大军事干预力度,不断空袭波黑塞族阵地。8月30日,北约对塞族目标进行了为期15天的空中打击,塞族丧师失地,实力大为削弱。10月,波黑三方达成全面停火协议。

1995年11月1日,南联盟、克罗地亚、波黑三国的领导人,在美国代顿进行谈判。11月21日,三方草签了波黑和平协议。12月14日,三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波黑和平协议》,波黑内战正式结束。

波黑内战是二战之后欧洲最大的一场战争,造成波黑25万人死亡,200万人流离失所。波黑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全被毁坏,大量的村镇被摧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