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破译三十六计
32631500000020

第20章 第19计 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曰:“不敌其力,而消其气,兑下乾上之象。”

其大意是:不直接抗击强敌的锋芒,而设法削弱对手的气势,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取胜之法。

有很多人找不到处理难题的办法,或者说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结果总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釜底抽薪”之计告诉人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一语,系出自北齐时撰写《魏书》的“北朝三才子”魏收所写的檄梁朝文,里面有两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因而引申过来,即凡事应从根本解决之意。在用人管理上,釜底抽薪指领导人抓住关键,解决问题,彻底消除属下中的隐患:同时也有使属下摒除不良作风和生活习惯,重新团结合作之意。

略施计策逼走孔夫子

春秋时,鲁国重用孔子,国泰民安,日益殷实。为此刚刚失去贤相晏婴的齐景公感到了威胁,便对大夫黎弥说:“自孔子相鲁以来,鲁国日益强大,将来它的霸业一成,我国必首蒙其害,这可如何是好?”

黎弥沉思了一会儿说:“想办法逼走孔子,鲁国必然孱弱如初。”

齐景公问:“孔夫子在鲁国正受宠走红,怎样才能逼走他?”

黎弥便把自己的计策说了出来:“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贫穷起盗心。今日鲁国一片太平,鲁定公必有好色之念。如若选一群美女送予他,让他夜夜笙歌,一本正经的孔夫子还能诚心辅佐他吗?他们君臣还能像过去一样亲密无间吗?这样一来,保管气走孔夫子,那大王不是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齐景公连称妙计,令黎弥挑选80名美女,教以歌舞,授以媚容,另选120匹宝马,特别修饰,一并送到鲁国,说是给鲁定公享受的。

鲁国的另一位丞相季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即刻换了便服,坐车到南门去看,见齐国美女正在表演舞蹈,娇声遏云,舞态生风,一进一退,光华夺目,不禁目瞪口呆。

等到定公几番宣召他入宫,把齐国国书给他看时,他立刻答道:“此乃齐王的好意,不可推辞。”

于是定公便在季斯的带领下去看这群美女,只见美女们摇臂摆身,似临风之芍药;歌声乍起,疑为群莺出谷。鲁定公乐得神魂飘荡,手舞足蹈。

鲁定王当即回宫,便叫季斯多谢齐王,重赏齐使,把两批厚礼收入宫去。定公从此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孔子见状,十分忧心。他几次劝谏鲁定公,但毫无效果。孔子感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在鲁国施展,于是又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去了。至此齐景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鲁国繁盛,是因为有个孔子在主持大局;欲削弱鲁国,再没有比赶走一个人更有效的了,恐怕也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明摆着,齐国用的是“釜底抽薪”之计。

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有其根源,能从其根源着手,必能得胜。

“釜底抽薪”之计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要求做人者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无论竞争双方哪一方实力强大,哪一方实力微弱,都可以借用最厉害的计谋、最可靠的帮手来消弱竞争对手的势力,如果运用的巧妙,将会使对方彻底失败,难以翻身。以柔化刚削弱对方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经常地受到一些强人的欺压凌辱,那我们应如何对待这样一类令人十分难以接受的事实?不能不想点办法。这里,简单地加以抗衡,却实在是苦于没有力量,而一味地忍,也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很可能会吊大对方的胃口,觉得好欺负,从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应该说,在一种弱小无助的地位上,凭着自己的一点血气加以抵抗,很可能是以卵击石、有去无回。但是,忍也必须是有方法的。可以通过这种忍,摆脱自己所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并适当地保护自己。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倒是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它说的是山东某县集贸市场上,有一个无赖,他仗着自己练过几天功夫,会耍几手拳脚,在小镇的农贸市场上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最令人气愤的是,他总是拎了这个摊上的鸡,又拿了另一个案上的肉,却总是不给钱。谁要向他讨,他就说先赊着以后一块儿给。可谁真正向他要,他便或是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无法在这儿待下去。人家对他是敢怒不敢言。有一天,这个无赖又到市场上。他走到一个猪肉摊前,点着一块肉要摊主割下来给他,那位摊主也是位青年,听他一说,二话不讲,操起刀就在案子边的条石上霍霍地磨了起来。这个无赖见此,只好站在那儿等着。此时,摊边上的人开始聚集过来,一半是看热闹,一半也是目睹一下这个无赖的横行。岂知,这位摊主磨了好几分钟还没有罢手。此时,无赖急了,张口就骂,要摊主赶快。只见这位摊主不紧不慢地应了一声,把磨得锃亮的刀往阳光下一摆,一道寒光直照到无赖的眼睛上去。这个无赖心中一惊,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又催摊主快割肉,但语气明显缓和了一些。摊主拿着刀,对着这个无赖想要的那块肉就砍下去,只听“刷”的一声,一大块齐整整的肉就给割了下来。更令人叫绝的是,也就这一刀,把肉中连着的骨头也一点没差地砍断了。见此情形,这个无赖心中不由又是一愣。事情还没有完,摊主把肉砍好之后,并不是照一般人那样,把刀搁在案子上就算了。而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朝身边几尺远的一块木板上扔去。随着一声响,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与其他几把并排。哦!原来这是他的刀板。同样令人奇怪的是,这回这个无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肉便扬长而去,而是叫摊主称称,交了钱才回去。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摊主在忍让之中又征服了无赖呢?看了这个小故事,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把刀,以及摊主熟能生巧的手法和技艺。但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技艺:即它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某种物品、某个动作,给对方一种暗示:自己虽忍着,但也不是好欺负的。这里,虽然没有明火执仗的对抗,没有拳脚相见的冲突,但它也是一种较量,也是一种力量和意志、人格的显示。这种暗示是十分重要的。它虽然没有表面上的对抗,在形式上确实是忍,但却使对方明白,这种忍并不是俯首贴耳的听命,也不是奴才般的服从,它只不过是一种主动的退让。它实际上也是在告诉对方,一旦逼急了,羔羊也会变成猛虎的。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忍是应该的,但应该适时地表现出自己的存在的力量。用你的柔化他的刚,削弱他的力量,这也是用釜底抽薪之法保护自己的一个良策。

抽薪止沸,是生意场上常用的竞争手段。它比打一场拼资金、拼设备、拼工艺的撞击战少许多硝烟和刀光。“抽薪”的办法,可以长驱直入,也可以迂回曲折;所抽之薪,可以是“硬件”,如机器、原料等制高点或控制权的把持;也可以是“软件”,如管理方式、技术力量和设计成果的为己所用。本计使用得法,强手可以“兵不血刃”地叫弱者束手就擒,弱者亦能以柔克刚地制服强手。

扼其声势哈默智取“太平洋。”

1961年,哈默石油公司在小小的奥克西钻出了加利福尼亚州第二个最大的天然气田,这个天然气田价值2亿美元。几个月后,又在附近的布伦特伍德钻出了一个蕴藏量十分丰富的天然气田。

这使得哈默石油公司的资产、规模都得到了壮大,但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石油公司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正因如此,当哈默兴冲冲地亲自赶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欲与这家公司签订为期20年的天然气出售合同时,却碰了一鼻子灰。

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并没有在意这个刚刚有了一些起色的石油公司,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哈默打发走了。他们说,对不起,他们不需要哈默的天然气,因为他们最近已经耗费巨资准备从加拿大的艾伯格到旧金山的海滨区修建一条天然气管道,这样大量的天然气就能从加拿大通过管道输到美国……

这无疑给设想着能够顺利成交的哈默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使他很难堪,一时间竟然不知所措。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哈默不愧为当代少有的大企业家,他很快就从茫然中镇定下来,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想出了一条“釜底抽薪”的锦囊妙计。

哈默驱车赶往洛杉矶市。洛杉矶市是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的买主,天然气的直接承受者。他找到该市的市议会,绘声绘色地向议员们讲了他的计划设想:从拉思罗普修筑一条天然气管道,直达洛杉矶市,他将以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公司更为便宜的价格向洛杉矶市供应天然气,以满足市民的需要。而且由于他将加快修建管道的工程进度,将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公司提供天然气的时间更为缩短,洛杉矶市民将在近期内用到他的便宜的天然气。

在这场战斗中,哈默先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娴熟地运用“釜底抽薪”之术,战胜了对手,赢得了胜利。

各不相让美、瑞展开人才战

商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釜底抽薪之计用于商战,往往表现为对人才的争夺。美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它尤其重视人才引进。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引进了高级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24万人。在美国,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政府要付5万美元的教育经费,24万人就是12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家长和社会对学生所付的其他费用,那么数字一定大得惊人。所以美商认为,引进人才不仅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而且是商战中的釜底抽薪之计。

比如,瑞士有一位研究生研制成功一种电子笔和一套辅助设备,其性能可用来修正遥感卫星拍摄的红外照片,这项重大发明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美国一家大企业闻讯后马上派人找到那个研究生,以优厚的待遇为条件,动员他到美国去工作。瑞士一些公司也千方百计地要留住他,于是希望得到人才的双方展开了人才争夺战。你加薪,我再加薪,弄得不可开交。最后,精明大胆的美国人说:“现在我不加了,等你们加定了,我们乘以5.”就这样,这位研究生连人带笔一起被弄到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