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第一家之袁世凯家族
32615000000053

第53章 袁家后裔中的革命者

在袁氏家族史上,袁斝承也是一个另类人物。他的父亲是袁克文的长子袁家嘏,母亲是方地山的女儿方庆根。袁斝承出生于1926年。他依稀记得天津地纬路老家袁宅的模样,虽然家境开始衰败,仍然比一般人家要强得多。高中还没毕业,他就嚷着闹着要去参军,父母都是新派人士,思想很开明,送他去部队报名,第三天来了消息:袁斝承被国民党海军部队录取了。

从天津塘沽港乘坐海轮,袁斝承到了山东威海刘公岛,这是一座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海岛,但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汪伪海军总部成立的威海要港司令部就设在这个小岛上。为了加强对威海汪伪海军的控制,日军在要港司令部内设立了辅导部,辅导部主要人员均为日本人,他们是威海要港部的实际控制者。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伪军投诚、起义事件不断发生,刘公岛上的日军加紧了对汪伪海军的控制。他们把辅导部设在小岛的制高点上,那里是一幢豪华的英式别墅,俯瞰可以看清兵营、码头以及舰艇上的一切活动。此时,岛上的海军士兵已经意识到日军即将失败,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山东烟台人郑道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酝酿,他们将起义时间定在1944年11月5日。这天是星期天,日伪军官们像往常一样三三两两乘船出岛。下午1点30分,郑道济按原定计划将起义骨干和部分士兵集合于第二兵舍,分三个突击队行动,正式宣布起义。

这支起义部队登陆后,即被胶东半岛中共地方党组织获悉,很快报告了八路军东海军分区,八路军立即派人与他们联系。经过一番思想工作之后,这支队伍整体加入了八路军。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的消息在当时震动很大,胶东《大众报》印发了号外,上面的大字标题格外醒目:“威海卫刘公岛伪海军六百人反正”。延安新华社、美国旧金山电台都转播了这则消息。《新华日报》还专门作了长篇报道,题目是《我军事政治攻势下山东威海卫刘公岛伪海军反正》。这支队伍后来被改造成了陆军部队,补充了五百名新战士后奉命开赴东北作战,脍炙人口的小说《林海雪原》,其生活原形就是这支队伍中一支小分队的队员。

袁斝承参加起义时才18岁,当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跟随这支队伍南征北战。先后在辽南纵队二支队一团、牡丹江军区二团参加了吉林、长春战役,在长达三年的战斗中俯冰卧雪,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厮杀,屡建奇功。1948年,袁斝承所在的四野在辽沈战役后,随所属四野十纵队独八师三团参加平津战役。北京、天津解放后,进驻北京。后来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公安部中央警卫师,袁斝承在中南海警卫一师任管理股长。

天津解放那天,地纬路袁宅忽然来了一个陌生的客人,身穿旧军装,头戴一顶狗皮帽,腰间还别着一支小巧的手枪,身后跟着一个警卫员。他在附近街道上徘徊了一阵,来到袁宅门前,举手敲门:“二姑,开门—”(二姑即袁家嘏、袁家骝的胞妹袁家祉)家人打开门,看了他好一会,终于认出是袁斝承,迟疑地说道:“你还活着?不是有人捎信来说,你已经牺牲了吗?”袁斝承笑了笑:“我参加了解放军,怕家里人受连累,故意传回消息说我死了。”这一次袁斝承在家里住了三天,又跟随部队出发了。

1949年,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诞生,23岁的袁斝承调至华东军区海军部。

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六舰队护卫舰“西安舰”副舰长。

1952年任东海舰队六支队三大队副大队长兼“开封舰”舰长。

1 9 5 5年,29岁的袁斝承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当时的院长是叶剑英元帅。在这所军队的最高学府里,袁斝承刻苦勤奋,钻研理论,成绩优异。

1959年,袁斝承33岁,从军事学院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战术教员,享受副教授待遇。1963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继续担任战术教员。

1966年,袁斝承转业到中共上海市委工业政治部工作,“文革”期间下放“五七干校”,1972年返回上海,分配到上海石化总厂任接待处处长、办公室主任。

1979年退休后,居住在上海虹口区。妻子名叫吴园,女儿袁虹,也在上海居住。

袁氏家族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不只是袁斝承一人,据不完全统计,在袁氏家族“家”“承”(启)两个辈分中,中共党员人数达十余人,如袁世彤的孙女袁文辉,曾是河南开封某校退休干部;袁世彤曾孙袁晓林,原为河南省项城市政协副主席;袁世彤外孙女付佩玉,原为山东某大学教授;袁克文孙女袁印承,原为上海某职大校长;袁克文另一位孙女袁符承,原为成都某单位负责人;袁克文外孙段夔,原为天津某企业负责人;袁克有之子袁家兴,14岁参加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曾在广州军区文化部门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