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清政府坐井观天,认为月亮只有中国的最圆,自大到了可笑的地步,对于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充耳不闻。封闭和排外带来的后果极其惨痛,一场海战刚刚开打,庞然大物就轰然倒在了“小日本”手下。面对败局,国人无不震惊,为国家的命运扼腕叹息。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十八日,李鸿章率团赴日本谈判议和。作为败方的代表,李鸿章这次日本之行十分狼狈。谈判桌上,战败国一切皆处于不利。日本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逼李鸿章答复。谈判进行到第三天,李鸿章回旅邸途中竟遭日本浪人枪击,子弹射伤面颊,当场晕厥。李鸿章缠着纱布,吊着绷带,坚持回到谈判桌上,尽管他的这个行为赢得了国际同情,但是他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依然很苛刻,被世人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李鸿章归国后,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国人骂声一片,所有脏水全都往他头上泼。在极度悲凉的心境中,这位73岁的老臣写了一首马关记事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恩师李鸿章处境艰难,袁世凯的日子也不好过,有人指责他擅启边衅,是清政府战败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指责太苛刻,并无什么道理。但是,对于36 岁的袁世凯来说,内心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加上在朝鲜经历的诸多磨难以及那些烦心的家务事,他感觉身心疲惫,甚至于萌生了退出政坛的想法。
当时西洋人见中国战败,一批军火商应运出现,向清政府兜售军械装备。因情形不熟,语言不通,常常雇请中国人为经理,国人称之为“买办”。袁世凯见仕途不畅,即求致富,想去当一名办洋务的“买办”。但是当买办是有条件的,需要缴纳保证金数万元,袁世凯两袖空空,无从下手。
先前袁世凯任前敌营务处时,与奉天举人王英楷来往甚密,结为莫逆之交。王英楷身高体胖,人称“王胖子”,是东北有名的巨富(后来娶了孙传芳的胞姐,成为孙的姐夫)。袁世凯给王英楷写信求助,王胖子挟重金来到天津,问袁世凯要钱何用。等袁世凯简略说明情况后,王英楷眉头紧锁,说道:“以前看你英气逼人,以为胸有大志,现在看来,志向未免太小。”袁世凯说:“洋人国务大臣退位后,都以充当工商经理为荣,老兄为何责我志小?”王胖子说:“买办者,为洋人所雇佣,你又不识洋文,如何在此间谋生?且买办手段,在于奔走官场,狗苟蝇营,非你所能。如今正值朝廷战败后的噩梦初醒时分,百废待兴,为何不乘时势大展才干,却偏生要去做洋奴才?”袁世凯听罢如同醍醐灌顶,怔怔地看着王胖子,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王胖子侦知,河间有个姓赵的古董商,与李莲英有亲戚之谊。遂用银子打通关节,让袁世凯有了被慈禧太后召见的机会。有这条线引路,袁世凯在皇城根下大展结网功夫,分别走了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奕劻的门路。诸位大臣把这个能带兵、善作战的袁世凯当做奇珍异宝,纷纷将其纳入自己的夹袋,视做门生。
把持督办军务处的是清廷最重要的几位大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章、荣禄。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上述几位大臣会商编练新军事宜,同时任命袁世凯负责起草练兵计划和规章制度。不久,他们奏请朝廷变通军制,并奏请委派袁世凯督练新军。朝廷发下圣旨,令袁到天津小站接管胡燏棻的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
袁世凯遵令前往,开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事业—北洋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