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30岁职场的那些人和事
32538000000001

第1章 20岁就要做好职业规划

世界著名职业规划大师卡森·凯宁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就是工作中具有创造力的部分。相信我,我喜欢成功。但是,真正使我的心灵与情绪飞扬激动的却是工作的过程。"

要想真正拥有卡森·凯宁所说的这种感受,年轻的你就必须在20岁左右时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20岁时不规划 找工作时困难多

小沈高考结束后,在父母的建议下填报了北京一所高校的金融专业,理由就是因为它比较热门。小沈自己对这个专业也多少有些兴趣,打算以后进入银行工作。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大学生活相对比较宽松,小沈在高中阶段压抑许久的心情一下得到了释放,便和许多同学一样,学习得过且过,考试60分万岁,业余时间不是打球就是上网打游戏、看电影。对于毕业后找工作的事,小沈一直没有放在心上,以为上了个热门专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转眼间大学四年即将过去,这时小沈才开始关注找工作的事。没想到昔日的热门专业造成当年的毕业人数如此之多,竞争空前的激烈。大四下学期一开始,他就开始去北京多家银行求职,在网上也投了不少简历,结果一无所获。在求职过程中,他逐渐发现银行的门槛相对较高,而自己也总是达不到对方的标准。于是,他把目光投入到了银行以外的单位上。可之后,小沈不知参加了多少次招聘会,实投网投了多少份简历,效果依旧不理想。一般大点的公司都因他没有工作经验或突出成绩等将其拒之门外。有些小公司倒是看中了他,不过小沈又嫌公司太小、工资太低、没什么发展前途而不愿"屈尊"。一直到毕业四个月了,他也没找到合适的单位。最后,心灰意冷、备受打击的他,回广西老家找了份出纳的工作。

像小沈这样的大学生在目前的众多高校中比比皆是,小沈遇到的问题也是广大青年朋友普遍遇到的。之所以会这样,关键在于他们都没有在20岁左右时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专业不等于职业

很多年轻的学子们在选择自己专业时,一般都会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去填报,但很多人都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他们认为选择的专业就等于自己未来的职业。事实上并非如此。

例如,以为学中文的今后的目标就是要当作家;学财会的将来不是当经济师就是会计师等等。结果,很多同学毕业后失望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专业和预期的职业理想有很大距离,甚至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许多职业所要求的客观条件不是单靠自己所学的专业就能满足的。

如今当律师或法官一个必要的条件是通过全国司法考试,而能够参加该考试的资格并不限制在法律或法学专业内,只要是本科以上学历都能报考。因此,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能马上从事这个职业。有些人一直坚持考,有些人考上了也没有去从事律师或法官职业,有些人甚至直接转行干起了与法律无关的职业。

再看学中文的也是如此,虽然本专业与想要从事的职业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可成为作家并不是学完中文,或在校时发表一些文章就能如愿的。许多出名作家都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有些甚至只有小学文化,但照样成了作家。

一个专业本身就有很多个职业选择,这可能会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发改变了原先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可能在学习中直接换了专业,从而走上另一条职业之路。

因此,青年学生朋友们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像案例中的小沈一样,当初先是觉得专业热门,然后才考虑到以后可能成为银行职员,而是应该先确定职业目标,然后再考虑选择哪个专业更便于实现这个目标。那如何正确地确定职业目标呢?这就又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了。

好的职业规划需要"三结合"

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兴趣。

人力资源专家把兴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有趣;第二个阶段叫乐趣;第三个阶段叫志趣。这三种兴趣有深层次的兴趣,有浅层次的兴趣。

年轻人的兴趣往往飘浮不定,而且比较感性。今天看到电影明星风光,就想当明星,明天看到将军威风就想当军人,后天看到记者采访畅销书作者又想当作家。有个女孩想学土木工程,原因是她看某韩剧时,剧中一个男明星戴着安全帽下工地的镜头打动了她。这些都是非常浅的兴趣层次,凭这样的兴趣去选专业显然是比较幼稚感性的,以后从事了相关职业说不定还会后悔终生。

较深层次的兴趣应该是比较持久和理智的。例如你平时就喜欢上历史课,看电视看电影都能将知识融入其中,还能够做一些点评,甚至还主动上网查有关资料,发表一些自身见解。这样层次的乐趣就比前面那些要理智成熟,可以说是一种志趣。因此在确定职业和选专业时最好以理智成熟、非常稳定的兴趣为出发点。

其次,我们确定职业还要结合自身潜能。

简单说就是,你想干这个职业,但你必须知道适不适合自己干。这就和每个人的自身性格以及天赋才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了。

有人天生喜欢和人交流沟通,喜欢跟人打交道,而有的人则喜欢跟事物打交道,不善交际。做市场营销要求亲和力强,亲和力不强,第一次见面就让人有一种不信任感。没有了信任感,你推销产品别人可能转身就走。前面例子中的小沈,当初只是对金融略感兴趣,但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如果不适合,即使真被银行录用了,也不见得会在这行干出一番成绩来。

最后,要结合你选的职业目标在社会发展中有多少潜力。

也就是说,你这个职业到底有没有前途?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

你喜欢这个职业,你也适合干这个职业,但这个职业是否是社会普遍需要的?这种需要能持续多久?它能给你带来多少回报?而你的竞争对手又有多少?这些都是你确定职业目标时所必须考虑的。

前文中的小沈刚进入大学时,金融专业是热门,这就导致同时学这个热门专业的对手也增多。也许他毕业前一年该专业就已经很热了,超饱和了,就已经有不少师兄师姐抢先一步占据了好位置,等他毕业时,自然是处于劣势了。进一步说,世界经济形势千变万化,也可能影响金融人才的需求。小沈想进入银行,但绝大多数银行目前还是国有体制,人员编制有限,想较大程度自由发挥的余地也有限,这些都是他本应该考虑却没有去考虑的。

所以,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必须重点结合自身的志趣、潜能以及职业本身前途这三大方面去考虑,然后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再设计详细的实施步骤。

总结提示:

广大学生朋友在报考专业前就要考虑好未来的就业方向,选到称心如意的专业,使自己赢在起跑线上。接下来,在校期间不能一味埋头读书或只顾玩耍,应该尽早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符合上述三大标准。如果不符,就要尽快调整,如果新的职业目标需要更换专业,就要理智果断地更换。

如果一直到毕业或参加工作后你才发现当初确定的职业目标有问题也不必懊恼。有专家指出,本科阶段仍然是打基础的阶段,大学四年里更多的是培养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真正的专业应该是从研究生开始。即使你不读研究生,凭借你的自学能力,你依旧能够在工作后再次选择学习适合你的专业,但一定要果断和迅速,因为岁月是不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