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高僧传
32423900000045

第45章 法藏(4)

法藏去长生殿讲经之后,继续置身于内道场华严法会,操持法务,忙碌异常。雪后的某一天,他出门观赏雪景,不知不觉来到一片冰封的树林跟前。这些树上的雪都被先一天的阳光融化了,雪水沿着树身向下流,遇到夜间的寒冷天气,它就变成冰片、冰柱结挂在树干上部,真是好看。法藏默默赞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突然,他发现在一个大的冰柱中,有双浮图大放五色光。众僧都来观看,议论纷纷。有的讲,这是华严法会的佛法闪现。一谈到佛,众人似乎有说不尽的语言,慧智说:“据魏册记载,陕西岐山的扶风塔,就是阿育王的灵迹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佛教圣地啊!”这件事及其议论,不知怎么的,就被武则天知道了,她诏令各位佛界名流去长生殿,详细询问扶风塔的情况。

正如前文所述,武则天发动女皇革命、以周代唐的时候,就是借助佛教作舆论的。她对佛教,首先是利用,其次是信仰,而且信仰还很执迷,甚至连皇帝的称号,也要用佛典,如“金轮圣神皇帝”(佛经中说,圣王即位时得七件宝,第一件就是金轮宝,转动它就可威伏天下)、“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越是到晚年,越是沉湎于迷信,与许多封建帝王一样,她祈求长生不老,颐养天年。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武则天近来病情加剧,只能长期呆在床上,朝政也懒得理会。当她证实扶风塔内真的有佛的舍利时,就立刻颁布圣旨,特命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崔玄暐、贤首国师法藏等,去岐山法门寺迎接佛舍利。

岐山佛舍利,其实是释迦牟尼佛的一截手指骨,因尸体焚烧冶炼而成。传说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皈依佛教前,暴虐无道,被称为“黑阿育王”,后来推行佛教“正法”统治,并派佛界长老在印度乃至国外传播佛教,于是就“立地成佛”,被称为“白阿育王”和佛教“护法名王”。武则天让迎佛舍利,无论其理由多么冠冕堂皇,但可以肯定的,就是企图以此消灾免祸,解除自身的病痛,确保大周王朝的命运,并拉拢人心。不论怎么说,迎佛舍利,在中国佛教史上,本来就是一件大事。

十一月四日,宰相崔玄暐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迎着凛冽的寒风,长途跋涉,抵达长安。这时,法藏已是长安大崇福寺住持,正在着述经典,听说崔玄暐的来讯,他连忙放下手头工作,亲自出迎。二人碰在一起,相互问寒问暖一番后,就协商起西行路线以及探取舍利的具体计划,他们进一步寻找史籍,查找核实,彻夜不断。

十一月六日,法藏等佛界高僧十余人,与崔玄暐所带人马一起,离开长安,向岐山行进。法藏回忆起自己十六岁时,独自一人去岐山的情景,那时,为寻良师,心雄志坚,可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难免有点惆怅。而今日,旧地重游,自己已跻身于佛界名流之中,又多次幸蒙皇帝召见,也算给康家光宗耀祖了。特别是这次,迎佛舍利是一件多么光荣和伟大的事情啊,皇帝指定自己负责参与,真是三生有幸。宰相、一国之师,我们肩负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啊!

经过七天七夜的旅途辛劳,十一月十三日,迎佛舍利队伍来到扶风塔前。刹时间,鼓乐齐鸣,纸钱满天,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远近数十里僧俗群众,奔走相告,他们扶老携幼,涌向扶风塔,祈求神灵降福保佑,有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康,有的祈求早生贵子,有的希望小本生意吉利平安、财源藏盛,有的则希望祛病消灾……总之,扶风塔前,正经历着空前的、未曾有过的壮观景象。

法藏一行,沐浴净心,先是在塔前祈祷颂安,朝拜施礼,然后轻启塔门,来到内庭。好一派佛天佛地,只见正中如来金像栩栩如生,四周众佛像错落有致,塔墙与塔顶尽是佛像壁画,给人一种威严、肃穆、意境深远的感觉。在塔的底层发现了地宫的人口,法藏一马当先,进入地宫内部。地宫内部另是一番天地,佛身塑像,高大魁伟,千年金龟,静卧凝思,各种雕象,分列数行。在一个精致的小匣子里,法藏发现了佛指舍利。他披肝沥胆,虔诚万分,轻轻拿起舍利,顿时,地宫神辉照耀,舍利大放异彩。

出塔以后,法藏擎起舍利,显示给僧道群众。只见舍利在手上光芒四射,它好像瑰丽的珠玉,质地洁雅,有时光明耀眼,有时玲珑别致。数千群众新眼目睹了佛舍利的风采,激动得热泪盈眶、手舞足蹈,他们有些人当场拿出钱物,捐给佛塔,有些人则要焚顶烧指,以表现敬佛、崇佛的心志和毅力。

十一月十七日,法藏等迎佛舍利回长安,岐州牧宰相送数十里。这一路,每到一地,当地官员都是送往迎来,隆重接待。二十八日,迎请舍利的队伍到达长安。长安留守会稽王,率领六部机构中的文武官员,站立在道路两旁,列队相接,佛舍利队伍就在这焚香施舍、鼓乐箫声气氛中,进入大崇福寺。当夜,佛舍利再放光彩,其形状如火焰,似流星。

次日,长安附近各寺院的住持、长老等,一起赶到大崇福寺,竞相参拜顶礼。法藏以本寺住持的身份,操持这一佛界少有的迎佛舍利诵经法会,他向各位同仁详细介绍了开塔寻找佛舍利的经过。法会持续了一整天。

十二月初,法藏、崔玄暐率领大队人马赶向河南洛阳。这时,正在病中的武则天,听说消息后,心身俱爽,连忙发布敕令,命王公大臣以下的文武官员,以及洛阳附近的老百姓,出迎佛宝。整个洛阳,山摇地动,人山人海,旌旗猎猎,鼓乐喧天,沉浸在一片香风佛雨之中。新年正月初旬,太常寺卿奉武则天之命,亲自侍奉佛舍利,放在明堂之上。

第二天,武则天以及众臣们,满面虔诚,对舍利佛指顶礼膜拜,法藏作经祈祷,广为称颂。就在这时,舍利又一次显示佛性,瑞光闪射,群臣无不叹为观止。

迎佛舍利,是法藏在武周王朝做的较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件事。接下来的,就是神龙革命的爆发。

八以法济世

佛骨迎回洛阳后,法藏才获得片刻安宁,他理顺思路,准备继续进行着述论说。但是,形势的变化,又一次推移了他的计划安排。

事情还得从朝廷内部说起。

武则天用周代唐,推行镇压和屠杀政策,基本上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尽管她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帝王,但在皇权传子的封建社会,有些人难免思念李唐王朝,特别是到了晚年,她疏于朝政,宠幸男侍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拒绝接见大臣,更惹起朝臣们的怨言和愤怒,这样,以张柬之、崔玄啼、李多祚等为首的复兴唐室力量,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崔玄暐找到法藏,告诉他今日准备谋杀二张(即张昌宗、张易之)的计划,希望他能作法帮助神龙革命,以期成功。

法藏早就对二张的作为不满,他对二张霸占农民土地、勾结妖僧的种种劣迹,义愤填膺,一听要除二张,他当场表示赞同。遂设坛作法,赞助正义,从而使得神龙政变的领导人,在诛杀二张时,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政变进行得很顺利,二张得到应有的惩罚,武则天宣布退位,中宗重新登基。二十九日,新朝廷进行论功行赏,法藏因“内弘法力,外赞皇猷”,属于革命的策动人物之一,被赏以三品官衔。依唐制,三品是和宰相地位平等的级别,但他对名利看得比较淡薄,当场叩谢皇恩,婉言加以辞别。可谁知朝廷也很固执,第二次降下圣旨,让他接受。无奈之际,法藏想了个变通的办法,他上奏朝廷,称自己皈依佛教,不图名利,但因八十老母尚在,无法尽人子之孝,心中时常愧疚。今值皇恩降临,无法推却,所以请求将此赏赐转赠给他的弟弟法宝,让法宝更好地照顾母亲。

这时,法宝已是朝议郎行统万监副监,他才能卓越,功绩卓着,早就是朝廷的得力人物。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中宗降下圣旨,封法宝为游击将军都尉,并让他侍奉母亲,今后不受差遣。同时,圣旨赞扬法藏,说他深入妙门,参悟佛乘,预知征兆祸福;他弘扬佛法,好似传播着无穷无尽的灯光,照亮黑暗;他赞助朝廷挥舞着智慧的宝剑,剪除叛逆妖孽。这道圣旨,洋洋洒洒,词藻华丽,可以说是对法藏的最好总结。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六月,干旱少雨,百姓愁怨,皇帝命法藏召集一百多位有名法师,在长安荐福寺祈祷求雨。法藏等不顾辛劳,连续七天默吟佛语,这次又天遂人愿,大雨滂沱达数日之久。照例,圣旨表彰他“精诚讲说”,以致慈云法雨,凝聚降落,下令奖赏。

奖赏对法藏来说,无关紧要,他的职责就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他一生译经、讲经、着述立说,对《华严经》的经文理义,尽知熟记,为了在各地推行华严宗,他这次特别奏请朝廷,希望能在长安、洛阳、吴、越、清凉山等五处,建立佛刹寺院,并标明华严宗的名号,以储藏各家佛经典籍和经义解说。奏折获准后,各地广为举建华严寺,盛况超过前代。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冬春两季,少雨无雪,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许多人饿死冻死。新登基的睿宗皇帝,赶忙召见法藏,询问有没有解救庄稼禾苗、保证农业收入的办法。法藏当即前往蓝田山悟真寺,作法恳求,没出十天的功夫,恰如他给皇帝的奏折中所说,“应时必获”,天空雪花飞舞,如鹅毛飘散,总计两次降雪,厚度达一尺多深。这次普降瑞雪,给睿宗皇帝莫大的安慰。在欣喜之余,他接连三次颁发诏诰,赞扬法藏如黄钟大律,精诚上感佛界,并一再告诉国人,来年必是丰年。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初二日,是法藏七十岁诞辰日。一清早,他的弟子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人,就忙里忙外,热情地接待前来祝寿的各地名僧大师。这一天,与其说是法藏的生日,还不如说是一个大的法会,门前门内,打鼓奏箫声、祝福诵经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法藏在一片香烟缭绕的气氛中,被请入上座,他感谢各位的光临祝福,并让手下弟子将自己的《法界无差别论义疏》着作,赠发给与会僧众。正在这时,太上皇睿宗传来诰谕,众人一听,赶忙跪下接旨。圣旨说:“华严大师法藏,心向王室,精勤悟道,今日在诞辰祺祥之际,祝大师寿似恒沙,龄如劼石,并奉送法衣汤饼,赐绢帛二千匹。”就这样,太上皇的圣旨将诞辰法会推向高潮。

法藏虽为一代宗师,上受天恩,下受王公将相礼遇尊重,但他艰苦朴素,穿着极其简陋的服装,吃着粗食淡饭,艰苦戒行,忍耐自守,负重发奋,终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早在寿诞生日之前,他就自知归天在即,时光有限,所以在注解新译《华严经》第六行经文时,便当机决断,弃之另外译释《十定品》,可惜的是,只译了九定,尚差一定,便辞别尘世。十一月十四日,法藏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而逝,吉祥归天,享年七十岁。太上皇睿宗和新帝玄宗闻知此事,惊疑非常,叹息不止。按照当时唐制,文武官员逝世时,一品官赏给物品二百端,粟二百硕,九品官只赏物品十端。而太上皇诏谕特准,赠法藏“鸿胪卿”,赏给丧葬绢一千二百匹,葬事依僧例进行,国家保证供给。十一月二十四日,法藏被葬于神禾原华严寺的南边,按“三品”规格,举行国葬。秘书少监阎朝隐特作碑文,陈述法藏一生行化的事迹,这就是现存的“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