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高僧传
32423900000029

第29章 玄奘(5)

玄奘开始西行取经之时,还是一个青年人,归来之时已是四十余岁的中年人了。十多年的西行取经,行程五万里,游历了大小一百一十个国家,这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五流传千古

玄奘回到京城长安之时,唐太宗正在洛阳,于是玄奘便来到洛阳拜见唐太宗,并将带回来的各种奇珍异宝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将玄奘请人宫中,二人在宫中促膝交谈,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却没有觉得时间已经很长了。等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他们才结束了谈话。当时唐太宗正带兵去讨伐辽左的叛乱,便请玄奘与他同行。玄奘因旅途劳累,又加上要翻译佛经,因而推辞不去。唐太宗传旨给留守京城的梁国公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

接着,玄奘上表唐太宗,请求翻译佛经之事,并且要求选择贤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译佛经。唐太宗说:“法师唐梵皆通,词理通敏,恐怕其他人孤陋寡闻,找来也对你翻译佛经无益,更别说翻译佛经圣典了。”

玄奘说:“过去二秦之时翻译佛经,门徒就有三千。就是这样,还恐怕后人不能知晓佛教经典,而去信仰邪门外道。如果现在不召集许多贤能的人同时翻译佛经,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后来,经玄奘多次请求,唐太宗才表示同意。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后,立即召集僧人慧明、灵润等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为录文,沙门玄模为证梵语,从此,玄奘和他的弟子们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翻译了《大菩萨经》二十多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西域传》十二卷。在此以前,所翻译的经文,大都是先谈梵文经典,然后根据对梵文经的理解,再写成汉文。这种汉文经书,和原来的经书相比,增添的或丢失的东西很多。而现在玄奘却是由梵文直接译出,意义和原经相符。玄奘翻译佛经,出口成章,录者随写就行,译出的经书语言简练而意义完备。

当唐太宗讨贼回到京城长安后,玄奘上表,请求太宗为他所译佛经写序。太宗说:“法师您行为高洁,已出于尘世之上,泛宝舟而登彼岸。我才能浅薄,对俗事尚且不能通达,何况是玄妙的佛理呢?”

玄奘却认为,弘扬佛法,必须借助帝王之力。因此,玄奘又再次上表说:“奉您的旨意和奖喻,我才得以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我本来学识浅陋,却有幸参拜九州高僧,向他们学习佛法,又凭着您的英名而远涉他国学习佛法,所依赖的是朝廷的教化。我从天竺得到的经论,奉旨翻译完,只是还没有序。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道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严,请您为圣经做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了。教化众生在于日积月累,如果只是观望等待,就会失去时机。”

玄奘上表之后,唐太宗答应为他作序。太宗就对驸马高履行说:“你以前曾请我为您的父亲写碑文。但我现在的气力已不如从前,我要给玄奘法师译完的佛经作序,不能给你的父亲写碑文了。你要理解我的用意。”然后,唐太宗就在明殿写出了中国佛教史上着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序文写完后,唐太宗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朗读此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玄奘又上表感谢太宗。从此,朝廷众臣纷纷读经,佛法得到空前弘扬。玄奘便经常被留在宫中,皇帝不断向他询问佛法。而玄奘仍然继续翻译佛经,为的是不错过这个好时机。唐太宗赐给玄奘云衲一领,又传旨让天下寺院,各自再度五人出家。皇帝在京城长安东北建造弘法院,让玄奘长住其中。又在曲江池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让玄奘成为住持,并度三百人到寺中。又在慈恩寺的西北建造翻经院,送给他新出家的弟子十五个。唐高宗时,玄奘为了保护梵文佛经,曾上表请求建梵本佛经台,得到准许。

唐高宗曾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大斋,朝中众臣都来到寺中。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译经是佛法中的大事,但不知我们这些人在这中间有什么用呢?”

玄奘便说:“你所问的,也是许多人所感到疑惑的。翻译佛经虽是我们僧人的事,但它最终要凭借朝中权贵的力量。就像前秦时鸠摩罗什依靠安成侯姚嵩、元魏时菩提流支依靠侍中崔光禄,贞观初年波颇译经,仆射萧璟、庶子杜正伦等为他阅稿一样。现在没有这些人,弘扬佛法就会受到阻碍。又承蒙圣上在大慈恩寺中发慈悲之心,建造了壮丽辉煌的寺院。要赞美这种德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刻在碑上,使之流传后代。现在二公相问,我想如果做了这两件事,就会流芳于古今了。”他们二人就答应了这两件事。第二天早晨,皇帝派人来传旨,说所需帮助译经的大臣已安排好了,而且立碑的碑文皇上亲自撰写。

玄奘自从回国之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他在有生之年,共译佛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玄奘又充分借助帝王之力,使佛法的弘扬达到空前绝后。后来,玄奘还应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于贞观十九年(646)完稿。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等的各种情况。叙述生动真实,文辞绚丽雅瞻,不失为我国古籍中的一本名着。它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后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广泛流传。

玄奘入佛门以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死后升往弥勒天。在游西域时,他又听说无着兄弟都升到了弥勒天,于是他更加频繁地发愿请求,每次都有所感应。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译经的僧人和弟子:有为之法一定能减灭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我到了六十五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可速来提问。”

“年纪未到耄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到之人,便很惊奇地问。

玄奘回答说:“此事我自己知道。”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别。有门人要外出的,玄奘又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不会见到我了。”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说:“我要死了。佛经里说,身体是可恶的,就像死狗一样。我死以后,请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安葬。”

玄奘说完,便躺了下来,闭眼睁眼,只看到大莲花,鲜艳洁白,又看到了自己高大的身相。他也深知是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候了。这时,玄奘让僧人们诵读他所翻译佛经的名称,他自己感到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无常将近,快来相见。”并在嘉寿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他施礼,并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一份给皇帝的奏表。然后,玄奘自己默念弥勒,并且让旁边的人也跟着念道:“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以必生其中。”

到了二月四日这一天,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势呢?”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玄奘的弟子问道:“和尚一定能坐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玄奘停止了呼吸,静静地进入了他所希望的世界。玄奘死后两个多月,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死后,皇帝下诏人葬,并让京中僧尼制作幢盖前往送行。只见送葬的队伍中,素盖白幢,如白云浮动,哀乐之声响彻云霄,令人神动。玄奘最初葬在白鹿原上,在他所葬之处大约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僧俗两众充满其间。后来,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当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来的时候,其面色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众人叹为奇异,深深感到玄奘是一个不同凡响的高僧。

玄奘带着一种满足感进入了西方极乐世界,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