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那人进行了几番辩论,那人辩解不力,以至于理屈词穷,神情沮丧,立即爬在地上表示降伏。那烂陀寺顿时变得沸腾了,众僧欢呼雀跃,有人甚至要履行辩论前那人的诺言,将其斩首。玄奘赶忙加以制止,说:“万万不可。佛法博大宽容,并不主张刑罚。我们要让他接受佛法,就像奴仆事奉主人那样信奉佛法,这不是很好吗?”
众僧人听从了玄奘的建议,将那个人留在寺中,那个人十分虔诚地皈依了佛门。这场辩论胜利之后,玄奘并没有因此而得意,他又立即找来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仔细分析其中的谬误,以备前去辩论时用。玄奘问那个外道之人:“你知道乌茶论师所推崇的《破大乘论》吗?”
“我曾有所闻,我还对他们的学说非常了解。”那人答道。于是,玄奘十分认真地让那人讲述了乌茶小乘佛教的学说,了解了其中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玄奘用大乘教的思想批判了乌茶小乘论的观点,写出了《制恶论》,并把它送给戒贤等人。戒贤等人认为这篇《制恶论》可以横扫天下的敌人,无人能够阻挡。
经过五年艰苦的学习,玄奘的佛法大有长进,但他还想继续留在那烂陀寺学习。这时,戒贤对玄奘说:“学习佛法,贵在交流,独自一人学习是不行的,你应该到其它地方去学一学,不然就会失去良好的时机。然后,你要及早返回你的国家,去弘扬正法。你不惜生命前来求法,难道不是为此吗?智慧是无边的,只有佛才能穷尽它。人的生命就像朝露一样,或早或晚,它是要消失的,你万万不可延迟。”
听了戒贤的建议,玄奘便离开了那烂陀寺,在印度境内拜谒佛寺,开始游学。在钵伐多国,玄奘碰上了几个高僧,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可以为师。于是,玄奘便在那里停留了两年,跟随他们学习《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玄奘对佛法如饥似渴的追求,赢得了人们的一片赞誉。当时,在杖林山有一个胜军论师,是刹帝利人,他学遍内外五明,在林中授徒讲经,从他学法的人日益增多,国王也曾前来拜见他,并封给他城邑作为供养。玄奘便向那个胜军论师请教,跟随他学习了两年,先后学习了《唯识扶择论》、《意义论》和《成无畏论》等。
有一天夜晚,玄奘在胜军论师处的寺庙中住宿,他梦见寺院内外和树林被火烧成灰烬,又在梦中见到一个金人,那个金人告诉他:“十年以后,戒日王一死,印度就会大乱,那时就会像现在燃烧的大火一样。”
玄奘醒来后向胜军论师说明了梦中之事,并下了回到祖国的决心。玄奘回国的决心一下,便返回那烂陀寺,向自己的老师戒贤辞行。戒贤看到玄奘要返回,心里既留恋又高兴,向玄奘赠送了许多经书。玄奘告别那烂陀寺和戒贤之后,便坚定不移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不过他回国之时就像来印度时一样,一边参拜佛教遗迹,学习佛法,一边在各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佛法加以弘扬。即将回国的玄奘,又一次在印度的土地上留下了他那光辉的足迹。
四饮誉天竺
在东印度,有个迦摩缕波国,方圆一万余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三十余里。那里的土地低湿,适宜于播种庄稼。河流湖泊与城邑交错,好像衣带一样。气候和畅,风俗淳朴。人的体形矮小,容貌黧黑,语言与中印度稍有不同。人们的性格极为粗暴,但热心学习,勤勉自强,崇敬天神,不信佛法。因此,自佛教兴起以来,国中从未建立佛寺,却有外道神庙数百所,异道数万人。迦摩缕波国的国王当时是童子王,属于婆罗门种姓,自从他的祖先占领了这块疆土,传至童子王已达千世。童子王非常好学,百姓们都服从他的教化,远方有才学的高士,仰慕国王的仁义,都客游迦摩缕波国。童子王虽不十分信仰佛法,然而非常尊敬有学问的沙门。起先,童子王听说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来了位叫玄奘的中国僧人,学习深奥的佛教教法,于是几次派遣使者,再三殷勤邀请,但是,玄奘没有接受使者的请求,这时,尸罗跋跎罗对玄奘说:“要想报答佛的恩典,就应当弘扬正法,您就去吧!不要害怕路途遥远。童子王世代崇信外道,现在来邀请玄奘前去,这是一件好事啊。如果他因此而改变信仰,这件事所获得的福利就十分远大。您过去曾起过广大的心愿,发下弘伟的誓言,只身远游异域,舍身求法,普济众生,难道只想到自己的家乡国家?应该忘掉得失,不要计较荣辱,宣扬圣教,开导痴迷的群众,先物后己,忘掉名誉得失,弘扬正法。”玄奘推辞而得不到许可,就偕同使人一起上路,会见了国王。
童子王对玄奘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常常羡慕有高深学问的人,听到您的声名,很是敬佩,所以才敢邀请您来。”
玄奘说:“我才能寡少,智识浅陋,让您听人讲到我,实在很惭愧。”
童子王又说:“善哉!仰慕佛法,爱好学问,把生命看作如同浮云。逾越重重危险,远游异域,这都是因为国王的教化所致,国家风气崇尚学术。今印度各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中国)秦王破阵乐的,我已经听到很久了,难道摩诃至那就是大德的乡国吗?”
玄奘答道:“对呀!这曲《秦王破阵乐》是歌颂我国君王的德行的。”
童子王说:“没有想到大德就是摩诃至那国人,我经常仰慕贵国的风俗教化,久久向东翘望,但由于山川道阻,没有机会自己表示敬意。”
玄奘说:“我国君王神圣的道德润洽边远之地,仁慈的教化加被遐远之处,殊俗异域,前来朝拜在宫阙之下,自称为臣的很多。”
童子王说:“天下既然都是如此,我也希望朝贡。现在戒日王在羯朱嗌祗罗国,将举行大施,推崇树立福德智慧,五印度学有成就的沙门、婆罗门都被召集了来。现在派遣了使人前来邀请,希望大德您与我一同前去。”
玄奘答应了童子王的要求,和他一同去会见戒日王。戒日本来是佛家的谥号,应在人死后据其功德而追赠,但羯若鞠阁国的大德们,在其国王刚一扬名天下之时,便赠给他戒日这种谥号,是为了避免死后赠名的虚假不实。其实,戒日王最初统治的国家羯若鞠瘏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都城西临恒河,长二十余里,宽四五里,城濠坚固险阻。城内楼台殿阁,遥遥相对,花木、树林、池塘,美丽明朗,澄清如镜。外国许多奇珍异宝,多聚于此地。当地居民,人人欢乐,丰足富饶。花果种类繁多,庄稼收种适时。气候温暖调和,风俗淳朴厚道。人的容貌俊美端庄,服饰鲜艳华丽。专心好学游艺,谈吐清晰,见解深刻。信奉佛教或异教的人各占一半。寺院有一百余所,僧人一万余人,大乘和小乘一并学习。外道神庙二百多所,异教徒数千人。
羯若鞠阁国的都城原名花宫,后来改名为曲女城,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个国王名叫梵授,因他前世积德,所以聪明智慧,是个文武双全之人。生有上千个儿子,人人机智勇敢,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还生有一百个女儿,个个容貌美丽,仪表端庄。当时,有一个仙人居住在恒河河畔,他在这里收视反听,坐禅入定几万年了。由于他形如枯木,因此招来了四方游荫的飞鸟在他身上歇宿,随着鸟群排泄粪便,在仙人肩上留下很多尼拘律果核。此后,寒来暑往,仙人周围绿荫垂挂,长成用两臂才能合抱的大树。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头,仙人起身脱离禅定。他想砍去这棵大树,又唯恐捣翻了鸟窝。当时人们都称赞仙人的美德,尊称他为“大树仙人”。
有一天,仙人观赏茂密的丛林。他举目向河边望去,看见国王的女儿们在那里高高兴兴地追逐游戏。他欲界的爱欲升起,爱欲之心渐渐浸满整个身心,于是他来到王城花宫,想郑重地要求聘娶王女。国王听说仙人来到,亲自迎接并问候仙人:“大仙生活在我们世俗凡人之外,怎能劳您大驾光临舍下呢?”仙人回答说:“我住在那草木丛生的湖边,已经很多年了。今日脱离禅定出来游览,看到大王的爱女们在那里戏乐,爱慕之心油然而生。我特意远道前来求婚。”国王听他这么一说,一时不知怎么办好,只得对仙人说:“大仙今天先回住所,请等候吉日良辰再送女儿完婚吧。”
仙人听了国王的回答,就回到他住的地方去了。于是,国王遍问身边的女儿,可是没有一个肯嫁给仙人。国王惧怕仙人的威严,终日忧心如焚,以致面容憔悴。
有一天,国王的一个小女儿趁他父亲闲暇的时候从容问道:“父王有一千个子嗣,使那么多国家的君王都仰慕您,为什么还这样忧愁呢?您好像有什么担心的事啊?”
国王说:“承蒙大树仙人看重你们,前来求婚,可是你们却没有一个肯答应的,仙人神通广大,能招灾降福,倘若他不能遂心如意,必定会嗔怪发怒,到那时,国破家亡,宗祀灭绝,辱及祖先。我深恐招来此祸,确实有所疑惧。”
小女儿非常内疚地说:“给父王带来这么多的忧虑,是我们这些做女儿的罪过啊!我愿把自己微贱的身躯许配仙人,使社稷得以延续下去。”
国王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立即传命驾车,亲自送小女出嫁。国王到了仙人的住所以后,向仙人道歉说:“感谢大仙俯念世俗之心,屈尊人间之情,今天冒昧奉献幼女,供您驱遣。”
仙人见了幼女之后,很不高兴,对国王说:“您对我老头子也太轻慢了,竟然许配给我这样一个丑女!”
国王回答说:“我问遍了我那些女儿,他们都不肯从命,唯有这个小女儿愿意到这儿来听您使唤。”
仙人非常恼怒,便恶狠狠地念起咒语:“让那九十九女,立时腰弯背驼,容貌毁伤,一辈子嫁不得人。”国王听了以后,赶紧派人回去查看,果然个个都已变成驼背。自此以后。都城花宫便改称曲女城了。
戒日王出身于吠奢种姓,名叫喜增,他的家族已经有两代三个君王治理统治羯若鞠阔国了。戒日王的父亲名叫光增,哥哥名叫王增。光增去世之后,王增以长子的身分继承了王位,他以贤德治理国家。当时,东印度的金耳国国王常常对大臣们说:“邻国有位贤明的君主,他对我们的国家可是个祸害啊!”于是,金耳国国王采取诱骗的手段,把王增请去,在会面时将王增杀害。羯若鞠阁国的百姓失去了君主,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慌乱之中。有个叫婆尼的大臣职高望重,他对其他大臣说:“继承王位这件大事,应该今天就决定。我看,先王的次子,亡君兄弟,本性仁爱慈善,虔心孝敬父母,敬重长者,任人唯贤,对下平等公允。我想请他继承王位,不知诸位意下如何?请各抒己见。”
大家都很敬仰王子喜增,平时对他没有其他不同的议论。于是,所有的大臣执事都去劝说喜增继承王位,他们说:‘‘恭请王子听臣等陈述。先王积累功德,致使国家光耀兴盛。传位王增之后,原想他能耄耋善终,但是由于我们辅佐不力,致使王增落入仇人之手,惨遭谋害,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也是我们当臣子的罪过。现在外界议论纷纷,还流行着歌谣,说英明的王子自然继承王位。如果能蒙王子亲自治理天下,报杀父之仇,雪国家之耻,光复先王之业,还有什么功德比这更大呢?期望你不要再推辞了。”
王子喜增说:“继承王位的重任,从古至今都是很难担当的,兴立君主更应慎重。我缺乏修养,父兄又早早逝世,大家推举我承袭王位,我哪里有能力担当这个重任呢?大家都说我合适,我又怎敢忘记我的虚薄呢?现在,恒河河畔有一尊观自在菩萨像,非常灵验,我想前去占卜。”之后,喜增来到菩萨像前,不吃不喝,一心祈祷。菩萨感念喜增的一片诚心,便显出本相问:“你这样勤恳求佛,有什么要求吗?”王子喜增回答:“我的灾祸太多了,父王驾崩,兄长被害,残酷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自觉缺才少德,可是国人一定要推举我继承王位,以期光复父兄之业。我自己愚昧无知,因此斗胆前来,祈求菩萨指点。”
菩萨告诉王子喜增:“你原本就是住在这个山林里的比丘,精心苦修,勤恳不懈。承借这个福分,你得以转生为这个国家的王子。如今,金耳国的国王既然破坏了佛法,你继承王位之后,一定要注重佛法的兴盛,以大慈大悲为志,以同情怜悯为怀。那样的话,不久就可以统治五印度全境。如果要想使王位保持下去,那么就要听从我的教导,这样神明就会暗中给你大福,你们将无敌于天下。不过你不必登上国王的宝座,也不必号称大王。”
王子喜增接了菩萨的教诲,回去以后,承继王位,但自称王子,号戒日。他命令大臣们说:“这兄长的仇还没有报,邻国也不肯归顺,这样还不能指望有安定正常的生活。希望你们所有的大臣幕僚,同心协力。”于是,戒日王便亲自率领自己国家的军队,加紧训练士兵。当时,他们只有象兵五千,骑兵两万,步兵五万。戒日王带领军队从西往东,用武力讨伐不肯称臣的国家,真是象不解鞍,人不释甲,经过六年艰苦征战,终于征服了五印度国。这时羯若鞠阁的军队已得到补充,象兵增加到六万,骑兵达到十万。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天下太平,政局稳定。
戒日王厉行节约,为人行善造福,乃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命令五印度国:百姓不准吃荤,谁若杀生,格杀勿论。他还在恒河沿岸建立了数千座塔,各高一百余尺。在五印度国的城镇、乡村、间里、街道,都修建起漂亮的房屋,储藏饮食,储备医药用品,目的是用它们进行施舍。在有佛祖遗迹的地方,都建立了寺院,每五年召开一次无遮大会,拿出仓库中所有的财物,施舍给众生。另外,戒日王每年还要召集一次各国佛教徒都参加的大会,在逢三逢七这两天,供给那些佛教徒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四项物品,并且把法座装饰起来,还为参加集会的佛教徒们准备了筵席,让他们展开辩论,比较谁优谁劣,评论谁善谁恶,把正大光明者提升上位,把邪行昏暗者罢黜下级。如果是恪守佛教戒律,信仰坚贞并且对佛教教义见解精深,品德纯正的教徒,就推举他坐在狮子座上,戒日王亲自听他讲授佛法。对于那些信仰佛教,但学识比较浅薄的教徒,也以礼相待,表示尊重。对那些不遵守佛教法规,道德败坏,劣迹昭着的教徒,就把他们驱逐出境,既不再听他说话,也不想再见他们。对于邻近小国的国王和辅佐他的大臣,如果他们能为百姓造福不懈,求善忘劳,就与他们携手并坐,称之为好友;如果不是这样,则拒不面谈,有事需要商议,就通过使者往来办理。戒日王还经常巡视各地,察看民间,不安居在一个地方。外出巡视期间,到了什么地方,就盖起一间茅屋当居室。一年之中,唯有三个月的雨季不能外出巡视,每当这个时候,戒日王就在行宫里摆出山珍海味,请各教派的人吃饭,计有僧侣一千人,婆罗门五百人。戒日王常常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三部分: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国家大事,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造福行善,孜孜不倦,一天的时间用尽了,还显得不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