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低风险投资
盖茨的投资不少是从长期着眼的,例如投资于阿拉斯加气体集团公司和舒尼萨尔钢工业公司。他的投资代理人拉森就把小瀑布投资公司称为“长期投资者”,“在这个意义上有点像巴菲特”。
盖茨曾经连续三年稳坐全球首富的地位。但是,新经济泡沫爆破,使微软公司股票的价格在2000年下降了63%。盖茨因而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1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中丧失了首富地位,他拥有的资产估计损失200多亿美元,降至540多亿美元,少于拥有650多亿美元财产的美国“超市大王”——沃尔玛公司老板沃尔顿。但是盖茨并没有丧失他对新经济的信心。他的钱财绝大部分仍然是投在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巴菲特素有华尔街“股王”之称,他的投资对象都是旧经济部门公司。他在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剃刀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公司等老大企业都持有大量股票。他从来不投资科技股。去年价格大跌时,一些旧经济公司相对而言有较佳的表现。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去年确实赚了不少钱,但他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仍然落后于盖茨。
盖茨分散投资的理念和做法由来已久。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盖茨1995年就建立了名为“小瀑布”投资公司,由不大出名但颇有眼光的华尔街经纪人迈克尔·拉森主持。这家设在华盛顿州柯克兰的公司单单为盖茨的投资理财服务,主要就是分散和管理盖茨在旧经济中的投资。这家公司的运作十分保密,除了法律规定需要公开的项目,其活动的具体情况很少向公众透露。不过根据已知情况,这家公司的投资组合共值100亿美元。这笔资金很大部分是投入债券市场,特别是购买国库券。在股价下跌时,政府债券的价格往往是由于资金从股市流入而表现稳定甚至上升的,这就可以部分抵消股价下跌所遭受的损失。同样,小瀑布公司也大量投资于旧经济中的一些企业,并以投资的“多样性”和“保守性”闻名。它在这方面的一个惯用手法是“趁低吸纳”,即购买一些价格已经跌到很低的企业股票,等待股价上升时抛出获利。
在盖茨对旧经济部门的投资中,对比较稳健的重工业公司的投资已取得相当好的成绩。盖茨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该公司2002年股价上升约33%。和“股神”巴菲特类似,小瀑布公司也喜欢向公用事业公司投资。美国报刊认为,公用事业股虽然一般说来上涨较慢,但抗跌性则很强,是较稳妥的投资对象。盖茨通过小瀑布投资公司已拥有渥特尔-泰尔动力公司5.9%的股票。这家设在明尼苏达州的电力——能源分配公司今年的股票也有所上升。盖茨对华盛顿州的电力和天然气公司——阿维斯塔公司以及新墨西哥州的公用服务公司也有投资。
盖茨的投资不少是从长期着眼的,例如投资于阿拉斯加气体集团公司和舒尼萨尔钢工业公司。他的投资代理人拉森就把小瀑布投资公司称为“长期投资者”,“在这个意义上有点像巴菲特”。令人感兴趣的是,小瀑布公司也向医药业和生物技术业投资,其例子包括正在研制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新药物的埃科斯药物公司、研制新止痛药品的公司以及西雅图基因公司。这些公司是高科技公司,不属于旧经济的范畴。据美国报刊分析,小瀑布公司之所以向这些公司投资,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公司有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则是“与盖茨对科学的持久不衰的兴趣有关”。
格拉丹特在概括盖茨的投资战略时说:“从盖茨的投资活动学到的应当是:你应该有一个均衡的投资组合。”他说,投资者,哪怕是盖茨那样的超级富豪,都不应当把“全部资本押在涨得已很高的科技股上”。这就是说,在乐意投资新经济股票时,也不能不兼顾旧经济股票。在股市下跌时,一类股票可能对冲了另一类股票的失利,而在股市全面上升时,两类股票可能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2 聘请投资高手
经过专家的打理,这两个基金的每年捐税已经超过了名列《财富》500家中的后几家公司的净收入。
盖茨虽然是顶尖级电脑奇才,但在理财的具体操作方面难免“技不如人”。为了使理财事务不致过多地牵扯自己的精力,盖茨聘请了“金管家”。1994年,盖茨在微软股票之外的财产已超过4亿美元时,聘请了年仅33岁的拉森作为他的投资经理,并答应拉森说,如果微软股价一直上升的话,拉森就可以用更多的钱来进行其他投资。除了至少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组合外,拉森还是盖茨捐资成立的两个基金的投资管理人,盖茨对这两个基金的捐赠是以将自己名下的微软股份过户给这两个基金的方式来进行的。拉森的工作就是将这些股份以最好的价钱售出,并在适当的时候买进债券或其他投资工具来完成这一过程。经过专家的打理,这两个基金的每年捐税已经超过了名列《财富》500家中的后几家公司的净收入。盖茨自然也从中大受裨益。
3 节约日常开支
盖茨认为,不管是富足还是贫穷,一个人只有当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有可能事业有成。
在一般人看来,处在世界首富位置上的盖茨肯定是讲究排场与阔气,但生活中的盖茨却并非如此。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以致找不到车位。他的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客车位,“噢,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不同意。“我来付。”他的朋友说。“那可不是好主意,”盖茨坚持道,“他们超值收费”。由于盖茨的固执,汽车最终没停放在贵客车位上。还有一年夏天,32位世界级企业家(总资产超过英国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举办一次“夏日派对”,盖茨应邀出席这个盛会,身穿的一套服装,是他在泰国菩提岛休假时花了不到10美元买的,还抵不上“歌星”、“影星”干洗一次衣服所花的钱。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盖茨不愿多花几元钱将车停在贵宾车位和穿普通的衣服呢?原因很简单,盖茨作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钱应像炒菜放盐一样恰到好处。大家都知道盐的妙用。盐少了,菜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花钱也是一样,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元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生活中也许只有当一个人缺钱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节约,而当一个人变得有钱时,可能就找不着北了。盖茨认为,不管是富足还是贫穷,一个人只有当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有可能事业有成。
不夸张地说,时下,这个星球上最有资格、最具实力坐飞机头等舱的,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莫属,可是他却偏偏要坐二等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这倒不是他有意识地“密切联系群众”,也不是故作矫情,其实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朴实:“既然头等舱同二等舱都在同一时间到达目的地,我何必要坐头等舱,多花些冤枉钱?”皮尔卡丹、耐克、彪马这些名牌服装的老板,那殷勤的眼光分明就是盯着盖茨们的钱包去的,可是,盖茨却很少“领情”,他的装束经常是一条平常的牛仔裤和一件普通的白衬衣。上次他来清华大学讲学,就是这一身打扮,走在街上,跟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盖茨到底有多少钱,600亿,800亿,1000亿?恐怕他自己也未必清楚,但世界第一却没啥疑问。盖茨赚钱的速度,这么说吧,就在他弯腰系鞋带的工夫,账户上又添了10万美金。这么有钱,却连头等舱都不肯坐,盖茨是不是太“抠门”太“葛朗台”了?说这话可冤枉他了,近年来,他平均每年给公众事业捐献10多亿美元,而且早已立下遗嘱,要把绝大多数遗产捐献给慈善机构和大学。其实,盖茨的简朴务实,只不过说明他从人生中悟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炮凤烹龙,放箸时与齑盐无异;悬金佩玉,成灰处共瓦砾何殊?”《菜根谭》
盖茨未必会看过《菜根谭》,但他却深知,坐头等舱与坐二等舱,目的地都是一样,舒服程度差别不大;吃龙虾鱼翅与吃比萨饼汉堡包一样,最终都要转化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穿皮尔卡丹与穿普通衣装一样,都无非是遮风蔽雨,只要舒适干净就行,正因为如此,“夜眠八尺,日啖二升,又何须百般计较?”
4 再富不能富孩子
“豪门出败子”,富家子弟由于在钞票堆中长大,一辈子不愁吃喝,无忧无虑,容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最终败家毁业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
“豪门出败子”,富家子弟由于在钞票堆中长大,一辈子不愁吃喝,无忧无虑,容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最终败家毁业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基于金钱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盖茨同当今世界的许多富人一样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愿多给一分钱让孩子去挥霍。盖茨和他的妻子近5年对社会如此慷慨大方,对子女则非常“吝啬”。盖茨公开宣布:“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老盖茨在接受采访时宣布,比尔·盖茨计划捐出他按照当时的计算所拥有的1000多亿美元的财产,而只留给他的孩子每人1000万美元,捐款主要用来帮助那些遭受艾滋病和疾病困扰的病人。《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老盖茨的话说:“我的儿子因为其财富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偏见和批评,但是我很乐观,大量捐献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慷慨。我们不在乎这些指责。”
给每个孩子留下1000万,给穷困病人1000亿!尽管给每个孩子留下的钱财数额,已经是让人咋舌的天文数字,但是毕竟只是他的全部财产的1/10000,而9999/10000都打算送出去!世界首富将要散尽家财?这一报道轰动全球,引起议论纷纷。没成想,随后不久,微软发言人尼尔森就在一份声明中说“盖茨夫妇将捐出他们所有财富”的说法,并非出自老盖茨之口,“盖茨夫妇曾表示希望将他们的大部分财富回馈社会,但并非如《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所述”。
这份声明指出:“盖茨夫妇计划捐出他们大部分财富,但这是个一生的努力,不会立刻发生。他们曾在全球保健和学习等方面,做出过多次重大捐款,他们将会继续这样做。”
我们难以确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章发表的背景内幕。不过,几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是,虽然盖茨夫妇“现在”就捐出全部财富的说法并不真实,但他们确实正在“逐渐”捐出自己的大量财富。
1999年,捐出50亿美元——那一年,他的财富总额是850亿美元,他捐出了1/17;2000年,捐出20亿美元;到2002年年初,盖茨夫妇基金会的基金总值已达242亿美元——盖茨夫妇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捐赠人。
盖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亨利·福特的照片,有时他从电脑屏幕上移转眼光,凝视着福特,提醒自己:一个强者要坚持到最后,绝不倒下。
盖茨和亨利·福特是各自时代的巨人,而且两人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的梦想非常相似。亨利·福特这样说:“我将为大众造一种汽车……它将用最好的材料、让我所能聘请到的最优秀人才、通过现代工程师所能制作的最简单的设计来制造……它价格低廉,所有工薪阶层的人都有能力买一辆,同他的家人一起在上帝的广袤土地上共享快乐时光。”
而盖茨年轻时的梦想则是“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
这两个梦想都非常“美国化”。它们对机遇的承诺都非常民主——着眼的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都能享受;他们两个人都乐观地认为:生活,就是不断探索新领域的旅行。
两个人实现梦想的手段和方式也像两滴秋雨般相似:把从前还是技术之谜的东西普及到大众,使最广大、最普通的民众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无论是福特T型车,还是微软的视窗及其前身MS-DOS,它们都不是最豪华、最高档的产品,而是按照大众的经济、文化条件能够接受的产品,福特和盖茨设法使它们普及,从而改变了整个产业和世界。美国和这个星球上越来越多地方的风景已经被汽车改变了,且不论它造成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们可以在远离闹市的宁静郊区生活,在何止“百货”,分明有“万货”、“亿货”的超级购物中心购物,开着自己的汽车去上班、上学。与此相似,现在,电脑也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家、在商店、在公司、在学校做的每一件事,与电脑都密不可分——不论是处理信用卡付费的IBM主机,还是孩子们在网上聊天时使用的配有视窗系统的个人电脑。美国被称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而现在,美国又成了一个“电脑屏幕里的国家”。
甚至就在捐赠上,两个人也有极为相似的遭遇:他们都掏出了巨资建立了慈善性的基金会,竟同样被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动机不纯、出于私利。
1935年美国政府提高财产继承税,规定当继承财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时候,税率将达到70%。1936年,福特将公司股票划分为A、B两种,A种股票占原股份的95%,没有投票权,B种股票占原股份的5%,有投票权。在福特的遗嘱中规定,A种股票全部用于福特基金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6年。当时,公司为了发展的需要,将股票公开上市。但是,尽管如此,上市的A种股票仅有60%的发言权,B种股票则有40%的发言权。
福特基金会也成立于193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地方慈善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全美乃至全球范围的基金会。该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总部现设在纽约。自成立以来,该基金会已经向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资助和贷款达100亿美元。自1988年1月起,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迄今为止,福特基金会对中国援助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8000万美元,在中国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其中仅仅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合作的主要项目就有:优质服务、高官培训和男性参与等3个项目。
福特捐出钱财来成立基金会,也曾经饱受社会舆论的冷嘲热讽,有的挖动机,有的贬效果,说福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曲线牟利,是既要现世荣华富贵又要千秋青史留名……别的不说,1935年美国政府提高财产继承税和1936年福特划分公司股票,又成立福特基金会,这几件事在时间上的关联,就足以让人头头是道地分析了。
好像历史过了几十年重新再版,当今人们竟又像当年人们批评福特一样,对盖茨大笔捐赠背后的动机和效果,百般挑剔猜测,一时搞得满城风雨。最后微软不得不由发言人尼尔森出来,郑重声明,比尔·盖茨夫妇的捐款,与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控诉微软垄断的官司,没有任何关联,有人硬要说捐出巨款是为了节税,也是不合逻辑的。尼尔森强调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卡内基,曾经撰有一本题为《财富的福音》的书,现在它已成为比尔·盖茨最钟爱的书籍之一。据说盖茨反复阅读这本书,并将其中的一句名言铭记在心——“带钱入棺材,死也不光彩”。
当初老盖茨夫妇一再催促比尔履行一个公民回馈社会的“义务”,还为之焦虑不已。比尔·盖茨后来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他们以及所有人的想像,让老盖茨喜出望外。在接受由卡内基公司颁发的慈善事业奖章时,老盖茨以一个“自豪的父亲”的身份,热泪盈眶地说:“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比尔·盖茨)的母亲也站在这里,看到这一切……”
这一定也是比尔·盖茨的愿望。
5 巨额财产怎么花
比尔·盖茨激动地说:“爸爸,我们或许可以做些事来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请求老盖茨帮助自己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把“富可敌国”用到比尔·盖茨身上一点儿也不夸张:1999年,当他拥有850亿美元时,葡萄牙的国民生产总值是840亿美元,爱尔兰是810亿美元。按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他一个人的财产就是匈牙利、冰岛和卢森堡3个国家的总和。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比,他也毫不逊色:按市场价值论,曼哈顿银行是620亿美元,福特汽车公司600亿美元,麦当劳570亿美元,都少于比尔·盖茨一人的家产。
除了绿花花的美元堆积如山,我们平常百姓很难想像出上述这些干巴巴的数字的含义,有人想出计算比尔·盖茨财富的九种方法,对不对,请读者不妨自己算算看吧:
1.盖茨每秒赚250美元,即每天赚2100万美元,1年赚78亿美元。
2.假如盖茨掉在地上500美元,他才懒得去捡,因为要花他4秒钟,4秒钟他能赚多一倍的钱了。
3.美国的国家债务约56200亿美元,如果按照比尔·盖茨当时1年差不多翻一番的财富增长速度,他一人就能在10年内偿还完。
4.如果盖茨给地球上每一个人捐15美元,最后他还可以给自己剩下500万美元的零用钱。
5.迈克·乔丹是美国收入最高的运动员,如果不吃不喝,将3000万美元的年收入一分一厘都存起来,必须存上277年,他才能像盖茨现在这样有钱。
6.假如盖茨自己是一个国家,他将是世界上第37个最富有的国家或是美国第13大公司,甚至大过IBM。
7.如果将盖茨所有的钱都换成一美元一张的钞票,把它连接起来,可以造一条路,在地球和月亮之间来回14次,但必须用1400年不停地建造这条路,而且用713架波音747型飞机来运载这些钱。
8.假设他能再活35年,他必须每天花678万美元,才能在上天堂前花完他所有的钱。
9.不过,如果微软视窗的用户每次在电脑死机时可以向盖茨索赔1美元,盖茨会在3年内破产。
最后一条还真有点幽默感呢!
挣了这么多钞票,自然不是像过去的守财奴那样全部埋在自己床底下,而是要花的。1998年,比尔·盖茨的豪宅建成,全部由电脑控制,耗资5400万美元。装修布置更是花钱如流水,别的不说,就说艺术品、文物的选购,就是令人咋舌的金额。好马要好鞍,好房要好画,他砸下3600万美元的天价,终于把现实主义画家温斯洛·霍默作于整整一个世纪前的名作《迷失在大堤上》弄到了手,挂在新房里,这创下美国油画有史以来的最高价。这种一掷千金,在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93年在索斯比拍卖行以2000万美元从一位收藏家手里买来柴尔德·哈萨姆的《花房》,比原主最初出的550万美元价格高了近四倍。1994年,他购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那本18页的笔记,用了3080万美元。在具有传统眼光的人眼中,这简直是摆阔、疯狂烧钱嘛。
其实不仅是比尔·盖茨,他的合伙人和微软的其他主管,也都随微软成功而成为光芒四射的巨富,就连微软程序师查尔斯·西蒙尼,竟也是10亿富翁,公司的首席律师威廉·纽克姆,身价也有6亿多美元。微软帝国的这些“文臣武将”与比尔·盖茨心有灵犀一点通,也都纷纷花了大把银子来玩“收藏”这种富人游戏。当初合伙创办微软的搭档保罗·艾伦是世界第三富翁,有360亿美元,他对欧洲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莫奈、高更等人情有独钟,又酷爱摇滚乐,自己曾多次登台演出,他投资2.4亿美元,耗时3年,建了座“体验音乐工程”摇滚博物馆——就在西雅图标志性建筑“太空针”脚下,建筑外形像一把摔碎的吉他——顺便提一句,这个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杰瑞设计的博物馆,2002年被《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球十大丑陋建筑之一。
微软公司退休的技术总监纳森,则酷爱收藏珍稀书籍、历史文献以及老式电脑。退休主管乔恩·谢利身价近10亿美元,收藏的艺术品更多,拥有抽象派先驱波洛克、抽象派表现主义大师马克·罗思科和卡克·克罗斯、抽象派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等人最主要的作品,还收藏了许多经典的法拉利赛车……
比尔·盖茨这位世界首富,当豪宅落成,私人图书馆竣工,他慢慢踱步,欣赏墙上的名画时,他会回忆起他20岁时做过的那个当百万富翁的梦吗?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大概就像站在黄山的天都峰顶,俯瞰匍匐在脚下的玉屏楼吧。超越了自立谋生的需求之后,超越了致富发财的欲望之后,他也早已超越了他的那个梦。
人是应该永远有梦的。旧的梦不论实现了,还是破灭了,就该酝酿新的梦。比尔·盖茨有了新的梦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又是什么样的梦,能够继续吸引他不畏艰险,去跋涉,去攀登?
赚钱,继续赚钱,赚比现在多百倍千倍的钱?可是,有句西方俏皮话说得好:“100块钱,那是张嚓嚓响的票子;10亿块钱,那是一个1后面加9个0的数字!”钱挣到一定的数额之后,对于个人享受而言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就算挣到的家财能买下全世界的山珍海味,自己不也是只能一天三餐吗?就算拥有的钞票能买下全世界的广厦华屋,自己不也是只能躺在一张床上吗?
何况就其性格本质而言,比尔·盖茨并不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他之所以拼命工作,苦心经营,挣到天文数字那么多的钱,并不是以追求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作为动力,也不是为了炫耀于世作为自我满足。确切地说,除了与软件打交道本身让他享受到思维与智慧的极大乐趣,他另一个动机,是想用挣钱,挣更多的钱,挣全世界最多的钱,来证明自己的本事。好,现在已经挣到全世界最多的钱了,自己的本事已经证明给世人看得清清楚楚了,从一个电脑软件程序开始,从一个创办企业的草图开始,建起了一个成功的公司;他还与他所爱的人结为伉俪,并且育有一双儿女……
下一步呢?还有什么值得他去追求、去寻索?有,这就是花钱。
花钱?花钱能被当成梦么?怎么花钱,不外乎消费和投资吧?——当然有些项目兼有消费和投资的功能。像比尔·盖茨买地皮,盖豪宅,收藏古董、艺术品,就说不清究竟算是消费还是投资。
要求他捐赠金钱、回馈社会的呼声日益增高,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有的报刊发表文章:历数美国各大富豪家财若干和捐献若干,然后笔锋一转,指责比尔·盖茨身为世界首富,竟一毛不拔,真是岂有此理。
比尔·盖茨照样我行我素,对所有这一切置若罔闻,不屑理会。
但是,盖茨的家人越来越感到局促不安了。对那些大报大刊含讥带讽的酸语凉言,可以装没看见、没听见,可是当地社区的舆论压力总不能完全置诸脑后吧。比尔的父亲老盖茨在当地算得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律师,他的母亲玛丽在西雅图地区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社会活动家,对慈善事业一向相当投入。人有脸树有皮,对比尔·盖茨的指责使他们觉得颜面无光,何况,在这种舆论笼罩下,母亲还怎么劝别人慷慨解囊、投入慈善事业呢——你自己的儿子做得怎么样?人家就是给你留点儿面子不明说,可那目光表情也让人感到不自在。人言可畏啊。
“他母亲和我一直在推动他、劝告他,作为一个好的公民,一定要为社会做些事。”老盖茨后来回忆说。但比尔·盖茨却听不进去。尽管他非常爱他妈妈,有时实在觉得妈妈的唠叨让他不耐烦,便大声回嘴说:“妈妈,妈妈,我有一个公司要管理。我为社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这个企业成功。”
从比尔·盖茨的角度来看,未必就没有道理:每个人有每个人回馈社会的方式,自己从事的高科技事业,不就是给人类造福?再说,自己的微软公司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活跃,并且,让更多的人,白的,黑的,黄的……有了施展才干的天地,这难道不是对社会巨大的贡献?
不过,社会对强者的需求就是更高——谁让你是强者呢?你经营企业的成功,不能取代你捐赠金钱、回馈社会的责任。每天都有无数的求助信、请求信雪片般飞来,其数量增长的幅度与微软的发展速度、与微软的名气增长成正比。比尔根本无暇去拆阅这些信件。说实话,他真的并不是钻到钱眼里那种人,但他的时间真是太紧了:他在虚拟世界的搏击耗去了他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作为微软公司的灵魂和头脑,除了要领导公司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制订企业战略外,他还要全力对付竞争对手,应付来自美国在线、IBM、Oracle、Sim等等挑战,司法部和19个州起诉的官司也使他分分秒秒不敢掉以轻心啊。他恨不得自己长三头六臂,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
以比尔·盖茨的聪明,不会不明白,所谓“没有时间”,未必是说得过去的托词,这只是在日程表上重要性如何排列的问题。而他当时,真的觉得企业的生存发展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别的什么都得让路。老盖茨心急如焚。如果对这些来信置之不理,儿子不仅头上原来“吝啬鬼”的帽子会戴得更牢,恐怕更要多一顶“傲慢粗野”的帽子。但是,儿子已是成人,自己也成了家立了业,劝他不听也只好随他。老盖茨与老伴商量,决定只好亲自出马,帮自己的儿子一把。
比尔·盖茨正求之不得呢,听说父亲愿意来料理这些事,便一推六二五,把所有这类事全交付给父亲。于是老盖茨开始负责处理有关的事务,以比尔·盖茨的名义做一些小规模、小数目的慈善捐款。促进比尔·盖茨有更大转变的,是他的妻子梅琳达·盖茨。
1993年秋天,比尔·盖茨和当时还只是女友的梅琳达,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一起到非洲去旅游。
梅琳达相貌乍看并不出众,但是却非常聪慧。更重要的是,她还有一颗仁爱的心。这次非洲旅游,本来是一次休假,一次轻松愉快的游玩。但谁也没有想到,与刺激的狩猎远征、辽远的原野风光和奇妙的飞禽走兽相比,当地人的生活更多地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从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我回来后对一位密友说,非洲永远改变了我,”梅琳达后来在接受《商业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说,“看着妇女们走啊走,那种景象确实震撼了我。我们曾经一路上用目光搜寻走路的妇女,就是为了看她们是否穿着鞋?——没有,她们全是赤脚……”
他们去的国家是扎伊尔。他们记得,当时由于殖民主义统治的后遗症,以及政府腐败、通货膨胀,他们走过的一个个城镇死气沉沉,狭窄街道两旁的商店全钉上了木板,犹如鬼城。他们看见城外有小小的露天市场,几个妇女把少得可怜的一点儿蔬菜放在地上卖,再没有其他东西。妇女的困境使包括盖茨在内的每一个人终生难忘。
前面说过,1994年在比尔·盖茨的生命中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这一年元旦,在夏威夷举办的结婚仪式上,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终成连理。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客人中有6位亿万富翁。新郎在拉奈岛包下了全部轿车及直升飞机和250间酒店客房。盖茨为梅琳达请来她最喜欢的歌星威利·尼尔逊,演唱了歌曲《亲爱的,如果你赢得了时间,那我就赢得了金钱》,气氛欢快热烈。但比尔·盖茨的母亲却在同一年不幸死于癌症。
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动,使比尔·盖茨的精神和感情受到巨大冲击,他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许多他原来埋在如山的事务底下的事情,进入视野,许多原来似乎无足轻重、只能排在日程表末尾的事情上升到了最前面的位置——这其中,就包括慈善事业。
与此同时,四方的求援信继续飞来,越来越多。老盖茨原本是业余帮忙的差事,竟然变成了全职的工作,老人家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但仍然应接不暇。老盖茨说服比尔和梅琳达,应该建立一个基金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慈善工作。梅琳达大力支持,这一次,比尔·盖茨欣然应诺。于是一个资金总额达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建立起来,比尔自任首席执行官,梅琳达任总裁,老盖茨和帕蒂·斯通西菲担任共同主席。
要干就得干个名堂出来,虽然都是自家人,但基金会的运作却是非常正规的。他们定期开会,反复讨论。基金会最初的重点,是向学校和图书馆赠送电脑——比尔·盖茨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但是这种举动,难免瓜田李下。
果然有人讥讽他们这样做是“一箭双雕”,既图虚名,又谋实利,着眼点是在占领电脑软件市场。
老盖茨不断建议,希望盖茨夫妇开阔视野,考虑其他可能性。
新婚不久的比尔·盖茨和梅琳达,以盖茨母亲玛丽的名义,做了一项特别的贡献。1995年,在纪念她逝世一周年时,他们捐赠给华盛顿大学1000万美元,建立玛丽·盖茨奖学金。玛丽一向非常重视教育,这笔奖学金使很多大学本科生受益。比尔和梅琳达还捐献了100万美元给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
1998年,正在比尔·盖茨面临官司,也陷入心灵的煎熬时,《纽约时报》星期日版上的一篇文章,又使他们夫妇受到深深触动。
这篇文章运用数字和图表,勾勒出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在收入、健康保健和平均寿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章,以前也登过不少,但是这一次,对他们俩——首先是对梅琳达,随后对比尔·盖茨——却发生了奇妙的效应,可能是唤起了他们的非洲之行的切身体验了吧。文章说,在全球范围内,90%的疾病发生在贫困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只有10%的保健资源。梅琳达后来回忆道:“我记得,这是我和比尔第一次谈论,这些疾病对于孩子们是多么悲惨。我们问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夫妇俩先是把文章寄给老盖茨,之后又去找他细细商量。
比尔·盖茨激动地说:“爸爸,我们或许可以做些事来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请求老盖茨帮助自己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从此,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的重点,开始转向卫生保健领域。以前那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一反常态,开始大笔捐赠,可谓“挥金如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