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声音世界
32405600000050

第50章 自制“聚音伞”

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说一个听觉不好的国王总听不清大臣的上奏,后来有位工匠献了一张图,说只要照着这张图来盖一座新王宫,国王坐在宝座上就能听清站在远处的大臣的说话声。国王按照他的图纸修建了新王宫,果然听清了大臣的上奏。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们不必考证。这种可以聚集声音的建筑却是存在的。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个奇妙的圆屋顶,在那里轻轻说话,远处的人也能听清。让我们做个“聚音伞”的实验,来研究一下这类建筑的特点,揭开它的秘密:

找两把同样的雨伞、一块手表、两段粗铁丝。先将一把伞撑开放在空地上,用铁丝把它支起来。你把耳朵伸进去听一听声音,你会发现,各处的声响略有不同,沿着伞柄你会找到声音最响的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挂上那块机械手表,它不停地发出滴答声。将另一把伞架在这把伞的对面,虽然相距几米,你却能在伞里听到对面伞里传来的手表的滴答声。

“聚音伞”就是一个能够反射声波的凹面镜。根据波的反射定律,凹面镜对声波的反射和对光波的反射是一样的。伞式太阳灶能把太阳光会聚到焦点,“聚音伞”也能把远处来的声波会聚到焦点。你听到声音最响的那一点,就是聚音凹面镜的焦点。手电筒里的反光镜是个凹面镜,光源放在它的焦点,它就能反射出一道光柱。把声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反射出的声波也和那道光柱相似,方向性强,能量集中。挂表的伞把轻微的滴答声反射出去,被听音的伞收集,会聚到了焦点,你把耳朵伸到那里自然会听到声音了。

我们的耳朵就有会聚声音的作用,当声音微弱时我们常用手掌帮助耳朵会聚声音,那手掌就相当于凹面镜。

各种高音喇叭的喇叭筒,都有会聚声音的作用。喇叭筒就像探照灯里的反光镜,喇叭膜就像探照灯里的光源。经过喇叭筒的反射,扩音器里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没有喇叭筒的喇叭,声音就弱得多了。

那个聋国王的王宫,就是根据凹面镜对声波的反射原理设计建造的。国王的宝座放在一个焦点上,大臣上奏的地方在另一个焦点上,经过凹面墙壁的反射,把大臣的声音会聚到了国王的宝座上,所以他就能听清楚了。

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是1675~1710年建造的英国国教的中心教堂,被誉为古典主义建筑的纪念碑。由英国建筑师C.雷恩(1632~1723)设计。大教堂建筑总高108米,教堂的平面由精确的几何图形组成,布局对称,中央穹顶高耸,由底下两层鼓形座承托。穹顶直径34.2米,有内外两层,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正门的柱廊也分为两层,恰当地表现出建筑物的尺度。四周的墙用双壁柱均匀划分,每个开间和其中的窗子都处理成同一式样,使建筑物显得完整、严谨。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回音壁凡到北京去旅游的人,都少不了要到天坛走一趟,因为那里有一个著名的“回音壁”。

回音壁是一个圆形的围墙,高约6米,半径32.5米。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有人在墙内某处(A处)面向墙壁小声说话时,站在离此处几十米远的另外某一处(B处)的另一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同样,站在B处的人小声说话,站在A处的人也听得清清楚楚,两个人就像相偎相依窃窃私语一样。

谁都知道,两个人低声耳语,相隔几米远就听不到了。而在回音壁前,相距几十米远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神奇了。

回音壁的奥妙在哪里呢?

三音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1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瑞利做过的一个实验:瑞利制作了一个很大的圆弧状的长廊模型,模型的一端放一支哨笛,另一端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哨笛吹响时,蜡烛的火焰来回晃动,显然这是哨声的声波冲击的结果。开始,瑞利以为哨声的声波是直接传向烛焰的。后来,他在模型内壁某处安置了一块狭长的挡板,烛焰却不再晃动了。这就是说,挡板挡住了传播的声波。瑞利的这个实验十分清楚地表明,摇动烛焰的声波,不是沿着直线直接传过来的,而是沿着圆弧状的内壁传播过来的。

用瑞利实验,可以很好地揭示回音壁的秘密。原来站在回音壁B处的人听到的A处的声音,不是由A处直接传来的,而是沿着围墙传播过来的。

那么,A处的声音是如何沿围墙传播的呢?由A处发出的声音,是沿着围墙经多次反射,最后才到达B处的。由于回音壁的墙面十分光滑,声音碰到上面就像钢球碰到石板上一样被弹了出去,虽经辗转多次碰撞,声音的强弱变化不大,因此到达B处时,仍能听得清清楚楚。

由此可见,回音壁是巧妙地利用了声音的反射作用所创造的人间奇迹。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除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外,河南的蛤蟆塔、四川的石琴和山西的莺莺塔,也都能产生声音反射现象,它们并称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

在北京的天坛公园里,除了有名的“回音壁”之外,还有两个有趣的去处,那就是“三音石”和“圜丘”。

三音石是回音壁围墙内白石路上的一块石头,它的位置恰好在圆形围墙的中心。据说人们站在这里拍一下掌,可以连续听到“啪、啪、啪”三声音响。三音石上出现的这种有趣的声音现象,用声音的反射作用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从三音石发出声音后,它沿着圆周的半径均匀地传到围墙的各部分,经碰撞反射回来的回声,又沿着半径穿过三音石,使人们听到第一声音响;穿过三音石的声音继续沿着半径向前传播,碰到对面围墙反射回来的回声,沿着半径再次穿过三音石,使人们听到第二次音响;就这样,声音往返于围墙之间,人们听到了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更多次的音响。

圜丘

圜丘是天坛公园南面的一个圆形平台,由青石砌成,它的最高层离开地面约5米,除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外,周围都是青石栏杆。圆形平台实际上并不平,而是一个中心略高、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倾斜的台面。通常人们在室外讲话听起来比室内要弱得多,可是如果有两人站在圜丘高处相互交谈,却意外地发觉对方的讲话像在室内一样响亮。这就是圜丘的奇特之处。为什么圜丘会有这样良好的音响效果呢?从台中心传出去的声音,碰到周围石栏杆要发生反射。由于台面中心高、四周低,所以反射的声音折向较低的台面。同台面碰撞后,声音再次反射,又回到台中心。声音传播的这个路程并不长,因此反射回到台中心的回声几乎和直达声同时进入人耳,这样人们听起来特别响亮,并感到声音好像是从地下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