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
32397400000075

第75章 别把“施恩”变成“施舍”

2011年11月,《北京晨报》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长春某市场,有一家卖馄饨的小店,一位行乞的老人经常光临这里,常错把游戏币当成硬币来买吃的。但是这家店的店主却从未拆穿过老人,照样给老人相应的食物。

馄饨店老板,本来只是世间一个以做买卖为生的小民,可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是面对乞讨老人的“付账”,他知情而不拆穿,这碗热腾腾的馄饨,也着实让人感受到这凡俗世间的浓浓暖情。尤其是在帮助这位老人的时候,他不是仅仅以商人与客户的关系来对待的,这无疑可以看出这位老板是对老人的尊重。

事实上,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也具有帮助人的热心肠。但是,当他们帮助人后,却时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觉得自己“施恩”于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觉得这样别人“亏欠”于自己,就得低人一等。

其实,帮助他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切莫将“施恩”变成“施舍”,不要将你的帮助变成一种不平等的“给予”关系,否则,你的这种“施恩”只会让对方更加不自在,而且也觉得有损尊严。

鲁岚是一个材料供应商,无论何时,他都在想方设法地争取客户的满意,同时也将客户当成上司。鲁岚的原则是,尽管自己礼待客户,但是自己也并不低人一等。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尽到供应商的责任,并不是对方愿意出钱买自己的材料,自己就得低三下四。

有一次,一个老客户给鲁岚打电话,说是他的一个同行因为看到鲁岚曾经帮他做的工程很好,于是想联系鲁岚帮忙给他自己也做一个煤矿洞口的装修改造。鲁岚很礼貌地打电话过去,定好第二天到对方的煤矿看现场。本来相距100多公里的路程,对于鲁岚来说非常远,可是第二天当他准时到达时,对方却说今天有事让鲁岚明天再来。没办法,鲁岚只好折回。

然而,第二天当鲁岚又准时到达时,对方却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出差,让鲁岚两天后再来。没办法,200多公里来回折腾的这一天时间又浪费了。两天后,鲁岚早晨7点启程,9点30分到达,结果客户却又说今天又有事,让鲁岚等他明天再联系!

当时的鲁岚感觉到莫大的羞辱,认为自己并不是来向对方乞讨的,他只是在做供应商该做的事情。即便是对方出钱给自己这次机会,可是何必这样牛气呢!鲁岚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对方钱多,但是他还有自己的尊严,于是他放弃了对方的这番“好意邀请”,继续下一单生意了。

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帮了别人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和对方说话时,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显现得趾高气昂。事实上,如果你总是一味地想自己施舍了多少,总是在“投桃报李”、“知恩图报”上面斤斤计较的话,那么你就一定不会得到别人真心的谢意。

前几年湖北襄樊市的“感恩门”事件,就是典型一例。用施恩的心态叫别人去感恩,把弱者的疼痛当作自己的荣耀展示,这不仅违背了爱的初衷,更是一种变相的伤害。试想一下,如果对方为了你这点小小的帮助,而付出比原先更大的代价时,他会觉得你是出于真心在帮助吗?恐怕只是觉得你在算计他吧。

在丁立海先生的文章《灵魂的枷锁》中,对于主人公刘宇飞的自杀,文中这样写道:“杀死这孩子的不是他的脆弱,而是援助者的援助,当援助成为施舍与恩典,他不再是渡人于困厄之中的方舟,而是锁住灵魂的枷锁。”是的,除开自尊之外的屈辱,更多的是他一辈子都可能还不清的精神债务,那么这样的“施恩”者是真的在帮助对方么?

因此,当你正“施恩”于他人时,不妨将这种帮助当作是自己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许对方当时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你的这种好意,但是日子一旦久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方也能够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这个时候你的施恩才算起到了真正的效果。

年轻人,当你在帮助他人时,一定要懂得自己帮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要知道,只有回归本心,单存善念而不夹杂质,让受助者感觉不到别扭,感觉不到任何屈辱,这样才能实现在平等与尊重的灵魂下帮助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