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八年(1358年)底,朱元璋的军队已东下衢州(今属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逼近方国珍所据的庆元、温、台诸地。十二月,朱元璋遣蔡元刚至庆元招降方国珍。国珍招集其兄弟谋曰:“方今海内虽乱,而元运未终,然惟建业善用兵,威振远迩,恐吾兄弟不足与抗。不如姑示顺从,以观天下之势。”乃遣其子完为质子入侍,元璋知其无诚意,命完归去。
至正十九年(1359年)1月,方国珍遣使奉书于朱元璋,并献黄金50斤、白银100斤、金织文绮百端。其书略曰:“国珍生长海滨,鱿盐负贩,无闻于时。向者因怨构诬,逃死无所,遂窜海岛。为众所推,连有三郡,非敢称乱,迫于自救而已。惟明公倡义濠梁,东渡江左,据有形胜,以制四方,奋扬威武,以安百姓。国珍响风慕义,欲归命之日久矣,道路壅遏,不能自通。今闻亲下婺城,抚安浙左,威德所被,人心晾从。不弃犷愚,猥加诲谕,开其昏朦,俾见天日,此国珍所素愿也。谨遣使奉书上陈恳款,或有指挥,愿效奔走。首言为定,明神实临。”
3月,方国珍遣郎中张本仁以温、台、庆元三郡献元璋,且以次子方关为质,不过,朱元璋又命方关返还了。9月,朱元璋授方国珍为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方国璋为行省右丞、方国瑛为行省参政、方国珉为江南行枢密院签院,并令奉龙凤为正统。但方国珍并无诚意投降朱元璋,虽说他接受了朱元璋的职位,却是心怀鬼胎,待其成败变化。他提出借口,不以“龙凤”纪年,暂且以“至正”作为纪年。
后来,方国珍却在地主政客刘仁本、张本仁等人的怂恿下,接受朱元璋封职才一个月,就又接受了元朝封他的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官职。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二十三年(1363年),每年派出大批海船,运送张士诚的十余万石粮到大都(今北京)去,元顺帝大为赞赏,封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赐爵衢国公。至正二十二年(1365年)5月,方国珍曾遣使至山东察罕帖木儿处,并愿为之效劳,适察罕帖木儿被田丰、王士诚杀,察罕帖木儿养子扩廓帖木儿对国珍使臣“于礼特优”。
方国珍害怕朱元璋派军来攻,伪装“惶惧谢罪,以金宝饰鞍马献”。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部下苗军元帅英叛乱,杀胡大海,持大海首级奔国珍,国珍不受,自台州奔福建。时方国璋守台,截击之,为蒋英所败,国璋被杀,朱元璋遣使吊祭。次年,温州人周宗道以平阳降元璋,方明善以兵争,元璋参军胡深击败之,进兵瑞安、温州。国珍恐,请岁输白银三万两,俟元璋下杭州城后,即纳土归附。元璋遂命胡深班师。而国珍仍北通扩廓帖木儿,南交福建陈友定,企图形成犄角之势。元廷对方国珍不断拉拢。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任方国珍为淮南行省左丞相。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9月,任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弟方国瑛、方国珉,侄方明善并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未过几年,晋升为太尉。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4月,朱元璋的军队把湖州、杭州等张士诚统治区攻占下之后又向平江围攻,此时方国珍自知难保,又耍出了新的诡计,他一方面坐山观虎斗,一方面暗地里北通扩廓帖木儿,南交陈友定。
朱元璋在攻下陈友谅、张士诚的城池后,军队已有所疲惫,于是,他就和刘伯温、李善长商讨,如何以最少的付出让方国珍主动言降。
李善长认为,对方国珍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可以直接写一封讨伐信,吓唬吓唬他,再据理相劝,不费兵力直接使他归降。
朱元璋说:“这主意好是好,但方国珍这样的人,心里时刻都在变化,说不准他哪天又不投降了,趁我们出击别地的时候,来个突然变卦,在后背插你一刀,也是很有可能的。”
刘伯温沉思良久方说:“看来征战是不可避免的,经历此前的长久战,此次不宜再派重兵,而且方国珍的兵力并不充足,又缺乏训练,素养差,长久未上战场。臣认为此次只需在浙东调集驻兵,先从陆地进攻,一方面占领了土地,另一方面方国珍也无路可逃。”
朱元璋听后,笑着说道:“好!方国珍没路可逃,你这番话正提醒了我,没路了,可是有船啊,那方国珍海船千艘,若真逃到海上称王,还是留有后患啊。”
李善长和刘伯温相视一望,两人都不得不佩服朱元璋考虑问题的周全。
商讨之后,朱元璋决定先让李善长执笔写招降书,看看方国珍的反应,同时谋划军事进攻的策略。
与其说以朱元璋之名发出的这封信是在招降,还不如说是在讨伐谴责方国珍。信中历数方国珍的12条罪过,每条都是他最没尊严的求降告饶、献礼之举,说他朝送款于西,暮送款于北,怎是大丈夫的行为。方国珍收到这封信时,当场暴怒。
这当然是朱元璋的计谋,他就是要让方国珍生气,气得一病不起最好,他就真的不用费力气了。但是朱元璋也知道,以方国珍的性情,当然会暴怒,但还不至于气到重病的地步。果然不久,朱元璋就收到方国珍的回信,确切地说就是一封乞降信,把朱元璋的英勇和实力赞美了一通,还言辞恳切地表示忠心。朱元璋当然不会再信他,不过,方国珍既然没中计,那出兵还是要再寻个理由。
7月,朱元璋又责令方国珍贡粮23万石,并写信威胁他,若不按时进贡,就武力相对。方国珍惶恐不已,日夜运珍宝,集海船,准备下海逃跑。可是,聪明如朱元璋,又怎么会放任方国珍不管呢?毕竟,方国珍也算得上一支势力强大的义军。方国珍以庆元(今浙江宁波)为根据地,占领了温州、台州以及浙东沿海一带,拥有千艘战船,掌控丰饶的鱼盐资源,对朱元璋的发展来说是必须要吞并的肥肉。
朱元璋在得知方国珍要逃跑这一信息后,立即行动。兵分三路,直入方国珍的势力范围。参政朱亮祖一路攻台州,方国瑛败逃黄岩;朱亮祖又攻温州,方国珍侄方明善逃走;朱亮祖分兵取瑞安,在乐清打败方明善,追至楚门海口。同时让汤和、吴祯率领驻扎在常州、长兴、宜兴、江阴等地的驻军合攻庆元。在这些老将的指挥下,浙东沿海地区有的是惧怕朱元璋的势力,不攻即破,有的是一攻即破,很快都被收归占领。方国珍逃入海中,朱元璋就让廖永忠率领水军从海路围守进攻,切断方国珍逃入海中的后路。
方国珍被多面夹击,尤其是廖永忠从海上与汤和从陆地的合击,让方国珍无法承受,且他的将领大多已经投降,只好送出所有的财产和船舰,彻底投降朱元璋,朱元璋总算平定了这方割据势力。
其实,在朱元璋攻打方国珍的同时,还计划着如何除去小明王。朱元璋知道自己多少年来都打着小明王的旗号,扮演忠义之臣的角色,也正是自己的仁义之名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将士们的忠心。要除掉小明王,那只有在暗处行动,让他死于意外,让天下人觉得小明王的死纯属偶然,和自己没有关系。而这个计谋当然不能和刘伯温商量,也不能和李善长说,并且对朱元璋来说就是设计杀个不经事的小明王,无须周折,只要把事情做得圆满就好了。
想了几天,朱元璋决定光明正大地行动。
这日早议,朱元璋对文武将士说:“我在应天也称了吴王了,可我们的主人还是小明王啊。当初称吴王也并无犯上之意,不过是为了给对抗张士诚找点事由,长些气势。如今强敌除掉了,我认为是去滁州迎接小明王的时候了。”
众人听到要迎小明王,顿时议论起来,尤其是汤和、徐达,他们愤愤地说:“东征西战,卖命的是我们的兄弟,死伤的也是这些兄弟,他小明王有何德何能来应天称王称帝!”
朱元璋立即喝止道:“不得无礼,红巾军自起义以来,信奉明教,忠义为名,才赢得如此形势,我认为此时理应前去迎接小明王,以建立大业。”
众人的议论声依然没有停止,在众人都讶异的时候,只有刘伯温捻须一笑。
朱元璋看在眼里,心中慨叹:“刘伯温果然堪称小诸葛啊,他太聪明了,但愿他这份聪明不要阻挡自己的野心。”
朱元璋起身说:“众人且不要再议论,当初徽州大学士朱升奉劝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建议的确是智者之举,就是这九字方针,奠定了我们今日的领地城池。明日即去迎接小明王,小明王就是我们应天的君主,各位不要再心存私念。”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就派大将廖永忠前去滁州迎接小明王。
廖永忠一到滁州,片刻不歇,即让小明王收拾些物品,说是日子已经确定,不得不赶路,否则江中起风太过危险。小明王要带随身侍卫同去,廖永忠就对他说:“应天比这滁州好多了,你什么也不用带,就我和你两人火速乘船前去应天,吴王已经为明王安排好一切了。”
行至瓜洲,突然船破,船尾、船头进了很多水,水正涌向船舱。而小明王大叫自己不会水性,让廖永忠补船。廖永忠也不说话,随即跳向附近的一条渔船走了。
第二天清晨,廖永忠即前去应天府请罪,说行船的时候,不料船撞上暗礁,漏水,恰逢夜黑,无法修补,而小明王不会游泳,天黑夜冷的,自己未能救出小明王,险些丧命,被渔民相救,才回到应天。
朱元璋听此,大怒道:“小明王是我们的君主,怎能如此疏忽。廖将军虽屡次立功,但功不抵过,斩首。”
汤和、徐达这些老将赶紧出来相劝,刘伯温、李善长也从中说好话,最后,全军将士一起为廖永忠求情,朱元璋才赦免他的死刑。
小明王死后,朱元璋就不再用龙凤年号,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君,只是还没有正式宣告天下罢了。
自此,朱元璋的强敌已被逐渐除去,而他的建国之路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