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铜鼓鉴赏及收藏
32372300000015

第15章 挟鼓白重搜奇珍

铜鼓作为使用民族的乐器,神器和礼器,受到本民族首领的特别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历史文献不断有民族首领拥有铜鼓的记载,晋时“广州夷人,宝贵铜鼓。"(《晋书·食货志》)隋代。岭南诸蛮各族“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隋书·地理志》)。当此之时谁有铜鼓。谁就称雄于一方。因此,到唐代,“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刘恂《岭表录异》)。宋代。

“岭南豪家则有之",俚人“有鼓者,极为豪强"(《太平御览》)。《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家有铜鼓,子孙秘传,号为右族"。到明代在一些民族中,“藏鼓二三,即雄长诸蛮"(谈迁《国榷》卷六十九)“藏二三面者,即得潜号为寨主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四)。

因此,许多民族首领拥有铜鼓。明成化元年(1465年)佥御史汪浩等前住四川戎县(今兴文县一带)征都掌蛮,前后缴获铜鼓17面(《正德四川志·经略》)。成化四年(1468年)兵部尚书程信等征剿山都等处洞寨,缴获铜鼓63面(《宪宗成化实录》)。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平都掌蛮,得铜鼓93面(《明史·刘显传》)。可见,当时民族首领拥有铜鼓数量之巨。

铜鼓在很早也流入汉族地区,为封建统治者所收藏。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郡(今湖北荆州)人献铜鼓,铜鼓由此就传入洛阳宫廷(梁·虞喜:《志林》。南朝梁左卫将军兰钦南征夷僚,从两广地区掳获不少铜鼓上献皇室,铜鼓就流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史·欧阳传》)。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张直方在广西平南做龚州剌史,把修葺州城时挖到的一面铜鼓带回长安,路过襄汉时施舍给了延庆禅院,一面广西铜鼓由此就流落在湖北襄樊(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唐僖宗时(874~888年),一个牧童在广东高州挖到的铜鼓,被高州太守林霭转送给广州都督郑“纳入广帅,悬于武库",后来流入南海神庙(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进铜鼓内附,下溪州刺史田思迁亦以铜鼓、麂皮、麝脐来贡(《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淳化元年(990年)广西南丹剌史莫洪皓派他的儿子莫淮通向宋王朝进贡,其中也有铜鼓3面(《宋史·南丹州蛮传》。广西象川的少数民族也向宋王朝贡献过铜鼓(《玉海》)。如此,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铜鼓不胫而走,源源流人中原的通都大邑。成了公私收藏品。到宋代,京城秘阁收藏的南方铜鼓已经很多了(宋·董逌:《广川书跋》卷六)。陈《乐书》说:“今秘阁所藏颇多"。

南宋诗人陆游“在宣抚司见西南夷所谓铜鼓者",证实当时“秘阁下古器库亦有二枚"(《老学庵笔记》卷二)。

明代,多次征剿四川都掌蛮,所获大量铜鼓,可能有的也进入宫廷内府。广西桂林府:税监也曾将1面铜鼓“献之内廷"(魏浚《西事珥》)。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编纂《西清古鉴》,收入内府储藏的“汉铜鼓14面",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编纂《西清续鉴》,又收入内府所藏铜鼓9面。可见,到乾隆时,清宫内府收藏的铜鼓至少已有23面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