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一本通
32361800000077

第77章 识人不可犯忌

如何识别一个人是我们生存时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而我们识人时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主观因素,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从根本上来讲,这种识人的方法不利于我们对某个人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四点,以免错失有用之才。

(1)不要以出身辨人才。

公孙鞅是历史上有名的“人才”,却差点儿被“以出身辨人才”的偏见所埋没和扼杀。公孙鞅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尽管公叔痤死前极力推荐,要魏惠王“以国事听之”,重用公孙鞅,而魏惠王却因公孙鞅是家臣的身份而看不起他,认为公叔痤病得糊涂乱说话。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拒绝任用公孙鞅,而一些嫉贤妒能者企图加以陷害,公孙鞅只好投奔秦国,为秦孝公所重用。结果秦国日强,魏国日弱,这与公孙鞅到秦国后充分施展其治国安邦的卓越才华是密不可分的。

(2)不要求全责备。

人无完人,求全责备只会让你一无所获。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苟变的军事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了解他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当年任税官收缴民税时,曾经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说:“君主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即使几抱粗的参天大树,也会有几尺腐烂的地方,好的木匠不会因为有腐烂的地方就抛弃良材大木。目前您身处战乱之世选拔得力将领,只是因为吃了人家两个鸡蛋的小过错而抛弃国家栋梁的将才,这事可千万不要传到国外去啊!”卫侯谢了又谢,说:“您的话我牢记在心。”

汉武帝刘邦任用陈平做都尉时,众将多有疑义,说他在家时曾与其嫂子私通,且在为官期间又有受贿行为,是一个乱臣和小人。刘邦经过审慎的考察后,得知陈平的小疵不足以掩其大才,于是没有摒弃他,反提他为护军中尉,在以后的岁月中,陈平屡建功勋,辅佐刘邦夺得汉室天下。陈平盗嫂、收受贿赂固然是瑕疵,而刘邦在用人识才上能容人之过,举其义端,这不能不说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识人切忌求全责备,科学地对待人的短处和长处,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3)不要以自己的尺子丈量别人。

以己观人,就是以己心度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学识、观点、内心思想为标准、为参照来判断他人的思想活动。在识人问题上必须克服这种偏见。这种人爱用自己的心理去猜度别人。自己跟人过不去,可他总觉得别人也跟自己过不去;自己好说东道西,可他总觉得是别人在说东道西;明明是自己爱占小便宜,可他总觉得是别人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如此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以己度人则表现为:他们比较喜欢跟自己脾气、秉性、兴趣、专长相同的人在一起,而比较厌恶跟自己脾气、秉性、兴趣、专长不相一致的人。这就会影响他对人才个性特征的正确认识,造成亲近一些人,疏远一些人,或重用一些人,嫌弃一些人。宋徽宗时的高俅,原本是大文豪苏东坡的书童,后来转到驸马王诜门下。高俅的德行是不可举的,但因其钻营有方,又有一技之长——球踢得好,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荣华富贵,这只怪那个皇帝以己观人,结果坏了大事。

(4)不要主观臆断。

有的人喜欢想当然地去识别一个人,没有事实根据,跟着感觉走。识别一个人忌主观臆想,凭空猜测,应该有一定事实依据,否则会冤枉好人。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