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的愿望吗?小时候的自己是希望成为科学家?还是画家?作家?抑或其他呢?现在的自己是否也实现了儿时的愿望呢?可是大多数人都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偏离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慢慢向现实屈服了。但也有人虽然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画家理想,但最后依然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者。中国有句古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詹姆斯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学家。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出生在美国,是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父亲非常重视教育,他除了接受美国本土教育外,还曾到瑞士、法国、德国、英国进修,良好的早期教育把詹姆斯培养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早期詹姆斯的愿望是做一个画家,但最终放弃。而曾经学习科学、化学、医学的他最终不曾成为一个画家或者医生而走上了心理研究的道路,主要是因为现实环境、家庭和自身身体状况的原因。在众多学科徘徊的他,曾经患上抑郁症,最终看到一篇文章让他从悲观的情绪中自救,最后走上了实用主义心理学道路。
詹姆斯是实用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把实际结果当作经验判断的经验,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他把实用主义看做一种方法论,并把它归结为一句格言:“不讲原则,只讲效果。”他的实用主义还体现在他认为我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是意识选择的结果,所以他只关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文学上曾经流行过意识流的作品,但不知道那些意识流作家是否知道“意识流”这个词最早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亦有人称之为思想流等名称)。冯特曾经把心理分解成不可再分的心理元素,认为心理是由心理元素构成,而詹姆斯却认为意识是一种过程,是不停地变化着的,就像是一条河流,这个概念最后还被应用到研究和临床中去。当然,它还被许多作家用于创造意识流小说。
詹姆斯一生中充满矛盾,他一生在不停变换的目标中改变自己原本的信仰。曾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提到,他之所以不能成为画家,还在科学和众多学科中切换是因为父亲不停变换的念头,他的父亲正如现在很多父母一样,试图按照自己希冀的方式雕刻自己的孩子。也许正是这种童年让詹姆斯在心理学的作品中亦自相矛盾,他不曾局限在一个问题内,总是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术问题。他本无心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但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却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以致冯特读完后也酸酸地说:“这是文学,它很美,但不是心理学。”
“上帝关了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或许这就是詹姆斯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