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吗?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生活重担全靠母亲一人挑起。孟母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孟母为了孟子成才,花了很多的心血!
孟家一开始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经常和邻居的孩子玩办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儿子这样,就皱起眉头,心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继续住在这里了。
随后,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知道后,又皱眉头,心想: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个私塾附近。在这里,孟子开始变得懂礼貌、喜欢读书。看到儿子的变化,孟母才满意,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在这里我儿子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才能成才。
孟母为什么要一再搬家?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邻里效应”来解释清楚。那么“邻里效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回答该问题之前,先看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1950年由美国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的调查研究。这些住宅楼全是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是纯属偶然的,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调查时,心理学家问了所有住户的主人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他们最后统计的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也就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紧挨的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就下降到了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虽然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邻里效应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能对他人造成影响。有一个好邻里,邻里关系会比较和谐,遇到事情也可请邻居帮忙。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因为这样,人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邻居,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南史》上记载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情愿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银两买屋,另外100万银两是买邻的。”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