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学习1 1=2,那么1 1>2是否成立呢?如果能成立的话,那么这个表达式何时才能成立呢?如果按照传统的想法,这个表达式根本就不成立。但是,如果换个思考,这个式子是成立的,而且其作用不容小觑。下面用心理学中的协同效应来解释这个式子。
若干因素的有效组合、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比单个因素的单独作用产生更大的效果,即产生“合力大于分力之和”的效果,这就是协同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再简化就是“1 1>2”。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这个效应。比如,我们在学英语讲究读、写、听等一起进行,尤其是背单词,最好的办法就是边读、边听、边写,这样记忆的效率要比只读、只写、只听的效率要高很多。这是有科学论证支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收集信息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丰富,所学知识也就越扎实,这种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方法能提高感官知觉的效率。
再如,小学生对多位数除法的算法很难理解,但它又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一位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她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再边看边想边说,这样抽象的算数就变得清晰明了,学生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计算除法的方法。再比如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摸、折、围、剪、拼、搭,然后在眼见为实的基础上边用语言表达边在脑中想象,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就不再是难事了。
“协同效应”如果用得好,可以解决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习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种做法通常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其失败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取得“协同效应”。
其实,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原则上都可以取得协同效应。重要的是,父母要互相认同对方的做法。如果彼此不认同,尤其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根本不可能实现协同效应,反而会出现副作用。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最后自己放弃了自己,还把所有责任推倒父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