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史苑传薪录:南开历史教学论文集(第二辑)
32318200000034

第34章 学生论文写作指导二题

张 荣 明论文的写作是历史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中都涉及到的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我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因素及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学位论文的规范化

所谓学位论文的规范化包含两层意义:一个是程序,一个是形式。先说程序。我们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说完成学位论文应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关于这个问题,在一些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工具书中时常能够见到,在近几年的报刊上也常见到一些学者撰文大声疾呼。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譬如,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是选题。研究题目的确定依赖于一个先定条件: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或者说研究者对该题目的把握程度。研究者之所以在主观上选择一个题目,当然是对该题目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但是,在选定该题目之前一定要“查新”,要确定该选题在客观上是否具有新颖性,否则就不能定题。几年前,我曾经申请过一项专利,对此深有体会。申请专利前,首先要“查新”,即此项申请是否新,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是新的,你能专有的到底有多少。如果别人已经搞过,那你的研究毫无意义。“历史学是科学”,这话有一定道理。有的人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否认历史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的可能性,把历史研究完全等同于文学艺术创作。这是不全面的。只要我们承认历史研究的“科学”的性质,我们就不能回避查新的要求。事实上,社会科学的查新比自然科学还要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一程序的顺利进行。如果在某国申请一项自然科学专利,那么较为系统地查询一下该国以及一些大语种的相关文献可能就差不多了。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传播要落后得多,同一个历史问题可能在清朝人的文集中零散地涉及过,要清楚地了解研究现状往往十分困难。但是,至少也应该在本国语言的范围内无确定题目的新颖性。可是我们有时见到的有些学位论文并未做到这一点,这大概是没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所致。研究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使这一工作变得愈来愈容易,只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这一问题是可以逐步完善的。此后的步骤,如搜集资料、归纳整理、逻辑分析等,均须按部就班地进行。

再说形式。学术论文的形式需要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积累形成的,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一个人驱车行驶在公路上,他自然而然地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否则会出现“车祸”;同样,研究论文不遵守一定的章法,可能会发生“文祸”。西方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约定俗成的、严格的形式,否则该论文就不会被别人接受。而在中国,这方面的“弹性”显然大得多。一个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早期文献《左传》,他先阅读到今年的数篇论文,得到了一些“很新”的见解。他继续搜集资料,在稍早的论文中发现了同样的观点,可原先读到的论文并未提及此作者的观点。他颇为困惑:这观点到底属谁?到底是谁的学术贡献?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吾等不敏文山事,只缘身在此山中。回首反思,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在一年当中往往有数篇甚至数十篇文章,到底有多少文章具有真正的新颖性?如果不能得到一个完全肯定的答案的话,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大多与形式上不够规范有关。这不仅是“文德”问题,而且是“文则”问题。偶尔出现的笔墨官司,正说明形式上的不完善。《著作权法》规定只保护著作的形式而不保护著作的内容,表明形式上的完善是必要的。学生的学习首先是一种积极的模仿,但模仿到的东西不一定是完善的。学位论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训练,是使学生接受一种既定的规范。

二应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

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已经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研究方法,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研究方法。比如文献检索,过去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好的方法、手段,可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献检索途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查询国外的图书资料,也可以利用光盘文献系统查询资料信息。比如,近期国内推出了期刊文献的光盘版,利用起来就十分方便快捷。国内已经有了博士论文库光盘,查询相关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也方便得很。

过去我们经常为一个问题而感受到困惑:如何使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即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从而尽量避免“主观性”。历史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最具科学性的传统的“考证”,在相当大的程序上仍是一种“心证”,而不是“形式”上的证明。与其说传统的学者不懂得这一点,毋宁说是传统的研究手段制约了研究成果客观性。利用全文检索系统,我们可以很快捷地对某一方面的资料作出准确的统计、归纳、分析,即使对某些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都可做出量化的描述。利用已经建立的资料库系统,可以迅速地查找到已备的资料,免去传统的手抄、誊写之苦,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台湾中研院前几年搞了“廿四史全文检索系统”,利用这一系统,我们可以对反映在这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某些问题做出量化的描述。显然,相同的研究前提和研究程式,会得出相同的研究结论。这就是科学性或科学化。

此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该提倡让学生利用电脑写作并打印论文,这既是一种素质训练,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篇学位论文,少则几万字,多则数十万字,抄成一篇颇为费时费力,利用电脑可以很便捷地修改、调整,及时打印成样。根据我们过去工作中的经验,计算机应用,这对学生的就业发展很有意义。

总之,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追上老师,还要培养学生超越老师。有了这种超越才有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老师应该成为积极的落伍者,让学生超过先生,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