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拉丁美洲史是南开大学世界史(过去称作世界地区国别史)中的研究方向之一。南开大学拉美史的教学与研究经历了40多年的沧桑,而我是20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拉美史重新恢复时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一直到我现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拉美史,期间我目睹了南开拉美史专业的艰难发展历程,比如变迁、发展和招生等。由于我既给历史学院本科生,也给研究生授课,因此我能够非常清楚地感受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自身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促进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主要出发点。
首先,我想谈谈历史学院本科生和拉美史研究生两类学生的特点。历史学院本科生虽然都系统地学习了世界通史,但由于课时和教材所限,授课老师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讲授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别的历史。因此,学生们大多对拉美的历史了解甚少。此外,拉美史课程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为世界史学生开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为了满足选修课学分的需要而不得不选。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经过考研考入拉美史方向的研究生则基本不存在。即便有些学生出于各种目的考研,事实上大多数研究生在经历了第二次选择后,大多出于兴趣选择了拉美史,因此他们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目标明确,对知识有着更迫切的渴求。一般情况下,研究生们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有一个大致的设想:或是依靠所学知识,在社会上谋取工作岗位,或是准备继续深造。
对于老师而言,上述特点对课程教学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是挑战,要求课程教学上必须因人施教,进行个性化调整,适应两类学生的不同特点;另一方面它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剂。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拉美史的兴趣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在历史学院和拉美研究中心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地发现学生各种特点,摸索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研究能力的经验,归纳起来,自己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因人施教,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这一点上培养本科生对拉美史的兴趣显得比较突出,毕竟拉美史的研究生都是出于自我兴趣选择拉美史专业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重点放在本科生教学。如何激发本科生的兴趣?这是我上这门课的最大挑战。我的做法是依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讲授这同一门课程。由于本科生大都缺乏拉美史的基础知识,所以我将本科生的拉美史课程定位为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主的基调。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可以有很多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拉美史的兴趣:一是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在课上,我一般都会详细分析当今拉美国家的热点问题,有的时候在某些问题上还结合中国和拉美共同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具体分析,这样在介绍基本史实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通过展示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增加课程的教学含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授美洲三大文明这节课时,我边讲解边通过多媒体现代教学设施展示玛雅文字和金字塔,让学生透过大屏幕对久远的历史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远比枯燥乏味的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比如,在讲授墨西哥革命时,我采用播放纪实影片录像带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英语能力(因为影片是英文版的)。三是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为了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在学期授课中,我通常会安排几次课上讨论。由于本科生没有太多的拉美史知识,我一般会提前告知学生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事先有所准备,准备充分的学生就会非常愿意在课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也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实现了教学相长。有的时候,学生们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较有见地,有助于我的科研和教学进一步提高。
第二,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高等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这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命题。我校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主旨也是与时俱进、创新不辍。可见,树立创新意识无论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一个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才能有独立的个性,才能活出自我,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授拉美史的基础知识外,还介绍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力求让学生们了解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发问,突破思维定式和传统干扰,力求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要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通过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在学生了解基本史实、理论和资料的情况下,发现和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严谨的逻辑思维。
我反复强调学生要大量阅读(特别是要阅读一些外文资料),并要有问题意识。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和加强问题意识,我一般会在讲授下一节知识前事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看书,或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系统看书。在学生陈述和讨论时,我鼓励学生不要怕错,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我看到学生有些观点不妥当时,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先肯定学生思考中的闪光点,再指出其思路中哪里有问题,并引导他继续要看哪些书,这样不仅能有针对性找出问题所在,更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历史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它不同于实用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必然会有差异。拉美史作为世界史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历史学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对拉美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三基”)的培养。本科生是打基础的阶段,而研究生则处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过渡阶段。鉴于两类学生的上述特点,在讲授拉美史课程中,我会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所侧重。比如本科生,我强调要掌握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建立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创造条件;对于研究生,要求在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今年《光明日报》曾推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从我国开始研究生扩招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在人才数量上不足的问题,但同时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即研究生质量不高,甚至有人提出研究生本科化。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我在研究生教学中对这一点深有感触。目前,拉美史的研究生大多是从地方院校考来的,由于受本地资源的限制,他们能够接触到拉美史方面的论著极为有限,因此纵使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兴趣进入拉美史研究生的学业生涯,但毕竟底子太薄,听课、学习都异常吃力。我很理解学生的困难,同时也感觉压力很大。为了能够在2~3年间保质保量地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首先我在学生入学后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和家庭情况以及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学业生涯是否有什么设想,在基本情况清楚后,我就有的放矢,针对每个学生情况作培养设计方案。比如对基础极差的学生,我列出书单,要求他必须有计划地补上应该在本科生时期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力争尽快进入角色;对基础较好又有继续深造想法的学生,则提出高要求,必须看外国学者撰写的经典的专题性论著。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补课”后,也“归队”了,并开始阅读高质量的论著。我认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谈得上培养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关键是抓好学生的论文写作。不论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论文写作都应该是他们学业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培养自我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我的体会是老师要注意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的想法和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同时抓住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如选题、构思、写作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忽略。这样,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指导下,可以顺利而圆满地完成论文。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也是十分必要的。往往一篇优秀的论文是需要经过反复修改,有相当部分是文字的修改。因为对于从事外国问题研究的人而言,必须花大力气阅读外文资料。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或是因为外文基础较差,或是因为中文的缘故,在论文中出现了许多让人望文生义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在本科生,而且在研究生中也大有越来越普遍的势态。阅读文献资料是进行任何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能力的重要因素。设想如果一个语言能力很差的人,如何能够搞清楚资料中的观点,又如何让人明白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也就无从谈及保证论文质量。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自己的体会是,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不厌其烦,反复修改,严格把住论文质量关,正是因为如此,每当我看到学生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或是荣获优秀论文奖的时候,都倍感欣慰。
本文仅就个人的一些理解谈了教学和科研体会,希望能够通过拉美史教学和科研,使更多的人了解拉美,对拉美产生兴趣,并希望在南开大学和历史学院的支持下,为我们国家培养拉美史专业更多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