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史苑传薪录:南开历史教学论文集(第二辑)
32318200000021

第21章 让学生有更深厚的中国

传统文化知识的底蕴

——谈“文哲名著导读”课程的教学与改进

乔 治 忠一试设“文哲名著导读”课程的起因

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中国史专业的教学中,往往感到不少同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上比较欠缺,这是现阶段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在衔接点上不可能十分紧密所造成的。中学的教学计划中,不能过多地安排中国古代史学、古典文学、传统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而一进入大学,立即纳入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底蕴不足的问题。从长远和总体上看,这将限制学生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历史系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上,应当对此予以重视和解决。南开大学历史系自1996年增设“文哲名著导读”课程,作为中国史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就是基于开阔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需要安排的。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各代哲学,实际上乃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之一,这些知识薄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也不能全面。几轮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基本上可达到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同学对课程内容也很感兴趣,引发一些学生课外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哲学名著的热情。毫无疑义,这有利于打好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学术基础,对于培养中国历史研究的专业人才,对于向社会各个岗位输送合格的高级工作人员,都是有益无损的。

二 课程的内容安排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哲学在漫长的历史中有长足的发展,著述浩如烟海,名著汗牛充栋,读不胜读。这种状况使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须细致斟酌,做到知识的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思想发展的宏纲大线,又能较深入地阅读和掌握一些名著的基本知识,并且可以将某部名著置于古代文学、哲学发展的过程内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课程讲义的第一章概略讲述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此后则按时代和朝代顺序讲述具体内容,增强整个课程知识的历史感。

在有限的课时中纳入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两方面内容,势必不能面面俱到,而必须突出重点,通过讲解重点内容以举一反三。于是,重点的选择成为本课程的关键问题。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源与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出现的著述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诗经》和屈原等人的“楚辞”作品,是北方、南方两种风格诗歌的精华,皆为重点内容。而二者又各有特色,《诗经》除了选读一些篇目领会其现实主义精神之外,还当介绍所谓“诗学”的脉络与状况。《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极具特色的典籍,它以独特的符号思维方式认识世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程亦须讲述其基本知识,作为学生阅读时的门径,使之能够拨开人们赋予《周易》的神秘面纱,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对先秦诸子的讲述,根据具体情况,以学派为纲,以诸子著述为目的方法较为适宜,不拘泥于以著述,典籍中的名著为讲课题目。

对于秦汉之后的内容,为了扩充涵盖面和增强系统性,仍采取讲名著、讲人物和贯通性地讲学说演变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关于《文选》、《文心雕龙》等等,以这些著述为讲题;关于朱熹、王夫之等著述宏富,思想见解表现于各书之中的古代学者,则讲述其人及其思想,从中亦可了解其著述。而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如“天人关系”、“正统论”、人性论等内容,则做贯通性讲解,将有关人物的思想与著述系于其中。

关于唐诗宋词的课程内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名作繁多,风格各异,诗人、词人不可胜计,而且每个学生从小学、中学以及从课外途径早已阅读和理解了不少古诗名作,在大学课堂上如果继续选讲具体作品,乃是雷同重复。大学历史系培养的是对历史文化有深刻理解与掌握的高级人才,对于唐宋诗词这一中国历史文化瑰宝,历史系的毕业生不应停留在中学阶段的理解水平。出于这种考虑,本课程重点讲述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其目的不是提倡写诗填词,而是提高对古代诗词的理解与欣赏水平,从形式到内容都对中国古代诗词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历史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不只是在阅读古代诗词的书数量上超过中学阶段,而主要是在理解的深刻程度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于明清时期出现的著名古典小说,除了一般性介绍作者、内容、艺术水平、思想倾向以及影响等等之外,本课程还讲述教师个人对一些小说的见解,并且将原著内容与近年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予以对比分析,提出哪些以原著见长,哪些改编以后较好,供同学们思考,相信对于促进学生阅读原著并且提高分析、鉴别能力不无益处。

总之,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健全历史专业的知识结构,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与分析中国古典名著,从而具备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底蕴,有助于提高整体素质,成为能够做好历史学研究或其他工作的高级人才。教学中点、面结合,条贯线索,多做阅读与分析古代“文哲名著”的入门性讲解与启发,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产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本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自试设本课程之后,应当说具有很积极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概略言之有以下几点:

1.考试范围与“导读”效果的分析。“文哲名著导读”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但作为必修课,按规定要进行正规的考试。由于学生课下阅读的内容很难硬性指定,学生在紧张的大学学习期间也难以过多阅读古代文学、哲学名著,考试范围只好以课堂讲过的内容为准。于是,考试范围就与实际“导读”的效果分析,使一些同学为应试而学或将应试作为首位,与设置课程的初衷有某些偏离。

2.教师备课、讲课的困难。由于本课程内容的广泛,要求一名教师对课程涉及的所有内容都有十分深刻的掌握,事实上相当困难,这加大了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仍不免有某些内容讲解精细、某些粗浅的现象,而且如果调整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就会发生大的变动,难以保持规范化。

因此,本课程需要大幅度地予以改革,在肯定中国史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文学史、哲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取几种方案:A。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考试或考核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B。采取具备不同专长的多名教师系列讲座的方式,并配备一名一同听课的辅导教师,适当安排一些读书会式的座谈讨论;C。或者敦促学生在中文系、哲学系选修相应课程,计入学分。无论何种方式,总以让学生具备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底蕴为宗旨,为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打好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