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一基础课程应该起到的作用
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在我们本科生世界史专业中,属于本专业基础性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本来是基本常识性问题,但是实际教学工作并不尽完美,各类高校(师范类、综合类等)多为因人而定,师范类高校因课时量大而相对讲授多,综合类高校则课时量小而相对讲授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是为专业选修课程打专业基础,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如何打好这一专业基础,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第一,专业基础课程首先应该培养本科生对历史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历史学科本科生在入学后,首先接触世界古代史,然后就是世界近现代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应该把培养本科生学习历史专业兴趣作为首要任务。现在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因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影响了本科生学习兴趣。如何激发本科生对历史专业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当然也是非常艰难的工作。我认为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很好的口才,就是说应该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此任。只有使本科生产生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今后的道路就好走了。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培养本科生开始探索自己今后从事历史学专业的“科研生长点”问题。所谓“科研生长点”,就是自己科研工作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生长出肥硕的科研成果。我们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科研生长点”的重要性,但是在选择“科研生长点”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期思虑或者艰难探索,不可否认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留给自己的印记,使自己能够选择出今后从事科研的方面,进一步选择出自己的“科研生长点”。所以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要把本专业研究动态介绍清楚,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术界发展状况,选择出自己今后的“科研生长点”。
第三,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培养本科生开始尝试选择自己擅长的史学研究方法。所谓史学研究方法,就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实际运用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如技术性方法,就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确定历史事实方法。导向性方法,就是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实际是由一定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即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历史性方法:将研究对象视为一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共时性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其划归为处于一个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将其置于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判明其历史地位或价值的方法。还有我们熟知的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心态史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等等。我认为史学研究方法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出现新内容,但是作为基础课程,教师不要仅仅谈论自己擅长的方法,应该尽量多介绍史学研究方法,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史学都有什么研究方法,使他们今后在自己研究道路上可以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二世界近现代史基础课应该讲授的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应该讲授的内容,这一题目太简单了,简单是因为其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实际上其为非常复杂问题,复杂原因是其涉及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如何展开的大问题。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现在各类高校都面临着课程改革,很重要一点就是压缩课程时间,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大大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间。据我所知,我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专业把专业基础课程压缩为一学年,世界近现代史课程讲授课时为半学年,17或18周×6学时=102或108学时,已经是压缩幅度最大的。在这样短时间内如何很好地讲授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确实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第一,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面临着原来课程内容多的问题,作为历史专业课程内容,越接近现实阶段,其历史资料越丰富,当然历史资料丰富,其讲授内容就应该越多。目前在我们高校,世界史课程普遍采用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6卷本,其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是4卷本,占整个教材的2/3.在以往教学改革前,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实际上被划分为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三个部分课程先后开设的。再像以往那样面面俱到,显然课时量不允许,只有选择课程重点内容进行教学。那么选择什么内容为重点,什么内容应该是讲授的重点?这是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
第二,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面临着课程主线的不断变化中。这里所谓课程主线,就是指在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课程主线,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及与国际社会接轨等,课程主线不断出现变化。如有人提出以全球化为主线,有人提出以世界现代化为主线等,还有人以世界文明史代替世界通史等主张。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面临这些争论?现在缺少绝对权威或者指定教材情况下,一线教师如何应对每年必须开设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我们不可能等待争论出结果再进行改革,也不可能拿来一种主张就推行,因为以我看,任何主张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形成完整体系。
第三,高校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应该与高中世界史教材接轨。我们知道,进入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都来自高中文科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都曾经学习过大量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内容,特别是现在,高中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中,最新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就实行了以专题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实际上给我们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教学提出新要求。我们是按部就班再讲授一遍基本史实,还是需要改革课程教学重点内容。按部就班再讲授一遍基本史实,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肯定产生厌烦心理。那么讲授哪些重点内容,需要考虑到高中历史教材所讲授内容问题。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更上一个层次,要走在更高起点上。
我们看到实际问题,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还只能够说是尝试而已。我在教学中正因为考虑到上述几点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到有关方面而加强改进。
三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本科生教学
如何面对“研究型教学”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所谓创新型国家,最简单地说就是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我们高校为此提出推行“研究型教学”,就是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大量研究型人才。
研究型教学符合国家创新型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世界历史专业也当然要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现在我们培养研究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出高素质研究生。作为本科生教学工作当然责无旁贷,但是学习世界专业研究生人才现在面临外语语种单一的局面,对于深入研究型人才培养造成了困难。我们知道,世界历史专业在本科生时期学习外语,是占极大比重的学习内容,但是如果外语语种单一的话,只能够培养出单一语种的研究人才。例如我们现在培养的世界历史专业本科生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结果多数只好研究美国历史问题、英国历史问题,或者借用英文资料研究其他国家与地区历史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极大局限。现在连我们以往常常拥有的小语种,如日语、俄语也存在生源缺乏局面,各非英语研究方面在招收研究生问题上都面临着缺少掌握本语种的生源困难。笔者认为,我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专业是否可以率先在本科生入学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作为第一外语,分别学习不同语种,如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甚至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等等。外语教师既可以聘请本学院教师,也可以请外语学院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插班到外语学院学习。外语语种多样化,可以使本科生具有更大选择空间。
第一,外语语种多样化,可以为培养大批高层次研究生做准备。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上,开设第二外语是最主要内容,如果第一外语为非英语语种,对于非英语研究方面的导师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果我们培养出非英语历史专业本科生,对于招收非英语研究方面的研究生,肯定具有极大的竞争力。这样我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专业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研究生人才了!
第二,外语语种多样化,可以为本科生就业提供更大选择空间。我们国家是开放性国家,当然就拥有大量非英语语种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越来越多国家与我国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我们培养出既掌握外语又掌握历史的本科生,肯定要比仅仅掌握外语的本科生在择业方面上有竞争力。这样也可以改变我们专业本科生在就业上的困难局面。
第三,外语语种多样化,同时也可以促进我们专业选修课程开设进一步深入。由于学生掌握了多样化外语,其必然在专业选修课程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学习日语的学生,肯定对日本历史课程学习格外投入力量,学生可以直接阅读日语资料,教师也直接培养学生阅读并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性活动。这样实际上形成了本科生早期进入研究型学习,也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工作,现在确实面临各种各样困难,但是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改革,特别是高校都面临历史专业本科生就业困难,更需要有关人士认真思考。教学改革肯定给有关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带来更多麻烦,要投入更大力量,但是在年年历史专业本科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作为培养者应该如何思考?不改革的话,这种困难局面还能够维持多久?应该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