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先驱人物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发展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经历了若干代学者和先驱科学家辛勤积累逐渐形成起来的。
狭义发展心理学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最初形态是儿童发展心理学。1882年之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诞生的准备时期,主要有四个原因推动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1]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摆脱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束缚,促进了对儿童本性的研究。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的著作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捷克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他写了第一本儿童读本《世界图解》,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服从于自然的普遍法则;英国17世纪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白板说”,认为儿童先天像一块“白板”,后天环境的影响在“白板”上留下了痕迹;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J。J。Rousseall)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尔》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著作,他也主张应该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反对“用成人的尺度来对待儿童”。
[2]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进化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对儿童研究的兴趣。
达尔文(C。Darwin)的历史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著名的进化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自然选择观”,这种观点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第一,个体之间存在着先天差异;第二,受环境资源的限制,在同一物种内,不是每个个体都能存活;第三,适者生存,生物个体能够幸存的原因在于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第四,持续的自然选择,能够使生物个体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最终导致新的、更能适应环境的物种的出现。
进化理论对心理发展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遗传理论和复演学说的提出;多种比较研究的出现,如跨物种的比较、跨文化的比较、跨年龄的比较等;社会生物学说、人类习性学的提出并逐渐成为发展研究中的新潮流。此外,伟大的进化论者达尔文还写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部早期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对后来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近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多的了解。
瑞士教育家裴斯太洛齐(J。H。Pestalozzi)、德国伟大教育家赫尔巴特(F。Herbart)、福禄贝尔(F。Froebel)等近代教育家纷纷主张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强调教育必须以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依据,提出了教育史上重要的主张“心理学化的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4]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也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得到蓬勃发展。
(二)推动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的先驱人物
提德曼(Tiedemann)在1787年出版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但当时未能引起注意,过了几十年后才逐渐引起国际上的重视。此外,罗别许(Lobisch)于1851年出版了《儿童心理发展史》,西格蒙德(Sigismund)于1856年出版了《儿童与世界》,库斯漠(Kussmaul)于1859年出版了《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太因(Taine)于1876年出版了《儿童与民族语言的研究》。以上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有一些共同点:一是大多限于早期年龄段的研究,特别是3岁以前;二是大多限于感知觉、动作和语言发展的研究,对思维、个性的研究很少;三是大多采用日记法,来自观察的研究结果较多,其他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的研究结果较少;四是由于研究方法的相对落后,所得出的结论在科学性上不够高。
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都为普莱尔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材料,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及逐渐形成的时期。这期间,首先是普莱尔(W。Preyer)开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先河,然后是霍尔(G。S。Hall)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促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一)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
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正式出版,标志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从四个方面可以说明。
一是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在1882年出版,1884年出第二版,是系统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早期著作之一。
二是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即使像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其目的也旨在为进化论提供依据,《一个婴儿的传略》内容也主要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论述的。而普莱尔则主要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的书共包括三编,第一编是感觉的发展,第二编是意志的发展,第三编是智力的发展。他的著作基本上为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奠定了学科体系。
三是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都做了系统的记录,还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反应时间等重要方法。
四是从影响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从一出版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作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最早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先后被译为十几种文字出版。可以说,普莱尔的研究至今仍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中的重要人物
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其间,涌现了几位重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1.霍尔
普莱尔之后,霍尔(G。S。Hall)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首先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小学生,写下了《入学儿童的心理状况》(1882)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二是进一步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扩展到青年,写了名著《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1904);三是在美国和欧洲建立儿童研究学会,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并创办了专门发表儿童心理研究的杂志《教育学报》(后改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促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四是大力推行问卷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使得大规模地收集儿童心理发展的资料成为可能;五是培养了大量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专门人才,使美国逐渐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中心;六是提出采用复演说来说明儿童的心理发展,这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鲍德温
鲍德温(J。M。Baldwin)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三部分:即认知的发展、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行为的个体发生与种族发生的关系。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是从他这里开始萌芽的。杜威(J。Dewey)强调教育必须促进儿童本能的发展,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对皮亚杰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斯通(W。Stern)、比纳(A。Binet)等心理学家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的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无论在研究工作或出版的著作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各种心理学流派的影响,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著作大量出版,专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刊物大量发行,大学里发展心理学专门课程也普遍开设,各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组织相继建立,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建立了不同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发展的种种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显示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繁荣和成熟。
三、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
今天,“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个概念已经不能满足对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的需要。心理学界更愿意使用“发展心理学”或者“毕生发展心理学”、“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等概念来表述该学科。实际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局限了研究的对象,使这门学科只能研究到18岁以前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问题,而对于成年人、老年人的心理发展、变化则没有涉及。但是,无论是就人类个体而言或者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对于成年人、老年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成年人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程度受到显著影响,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对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此外,老年化社会的来临,也对老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要。所以,研究人生的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也需要研究成年和老年的心理发展。那么,这门学科是如何逐渐从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转变的呢?
(一)霍尔的贡献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初步确定了到现在为止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霍尔还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提出生命全程研究的概念。
(二)精神分析学对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
荣格(C。G。Jung)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作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对生命全程的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其理论形成大致是在30年代。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认为在生命周期前半生和后半生,个体的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前半生更加注重外部世界,是向外发展的。
二是重视“中年危机”,认为大约在40岁左右,个人曾经觉得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人生目标和雄心壮志正在失去意义,于是开始感到压抑、呆滞。这时,人的精神开始从外部逐渐转向自己的内心。
三是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认为临终前的老人企图理解死亡的性质,将死亡后的生命看作是自己生命的继续。
埃里克森(E。H。Erikson)在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命全程的角度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正式提出了老年期心理发展研究的重要性。
(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美国心理学家贺林沃斯(H。Z。Hollingworth)最先提出要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全貌,并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意义的发展心理学著作。
此外,古德伊洛弗(F。L。Goodenough)也在1935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并在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两方面超过了贺林沃斯的著作。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正式采用“DevelopmentalPsychology”作为章名来代替过去惯用的“Child Psychology”。于是,发展心理学正式取代了儿童心理学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但“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这个概念的提出更晚一些。
(四)毕生发展心理学
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开展了几十年后,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又大量出版了毕生发展心理学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著作。比较著名的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尔特斯(P。B。Baltes),他分别于1969年和1972年组织了三次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学术会议,出版了三部论文集,并专门撰文论述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国际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方式的命名:
一是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二是Human devel-opemnt:A Life-span appoach;三是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
目前,毕生发展心理学作为一种国际潮流,在我国也已经逐渐受到重视。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心理正常的成年人和心理病态的成年人的心理结构都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在质和量方面有所不同而已。结果,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病态人的心理现象则成了变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的对象(在第三章中已有所涉及)。
这种心理结构是如何产生和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的呢?如果仅仅研究成年人的心理现象,我们就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要全面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还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就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种系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这种研究被称为心理发展的系统研究。其中关心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最初的生命现象开始,动物的心理如何通过千万年的进化,最后发展成为人的心理。第二,当动物的心理发展成为人的心理以后,又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发展为现代人的心理。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广义地说,发展心理学包括了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这几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人类是如何从动物进化而来?这是个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我们只知道导致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的具体原因是因为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祖先被迫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结果使得人类祖先发生了三个巨大的改变:一是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二是使用和制造工具,三是由于交往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这些变化与大脑的发展、经验的传递和劳动生产相辅相成,促进了人类的动物祖先向人类的进化,并出现了最初的原始人和原始社会。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原始人的心理如何向现代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无法回溯的问题。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只能从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的文献中,零星地了解到。
人们发现,在原始人出现以后,人类的发展与动物的进化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动物进化主要受生物原理支配,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人类的发展则主要受社会原理支配。所以,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最早的原始人到后来发展成了不同的民族,出现了与不同民族和文化相对应的人的心理发展。当然,关于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它属于民族文化学、民族人类学和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2.个体发展的研究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研究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从胚胎形成到出生、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到最后衰老死亡的全过程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种生命全程(life-span development)的研究。所以,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仅指个体发展心理学而言。我们所讲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专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包括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成年期的心理发展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所以,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生命全程的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
关于个体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的复演说(recapitulation theory)。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进化理论的影响很广。当时的生物进化理论已经发现人类的胚胎发展史是动物进化过程的复演。霍尔接受了这种复演说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个体心理发展上来,提出应该把个体的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理论,即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历史的复演。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就人类个体的发展而言,从出生到成熟这一阶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时期统称为儿童期。由于这时是人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发展变化最快,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有效时期,所以,它最早得到研究者们的关心。对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的研究,构成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定义。但是,由于对该定义中的一个关键词“成熟”的理解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所说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范围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人们在确定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基本上还是公认前面的观点,即“以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为对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在心理发展研究中,可以区分出两个不同的研究层次:一是从哲学高度讨论心理发展的原理或规律的问题,被称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是在具体研究水平上研究各种具体的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问题。因此,发展心理学有两大主要任务:一是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是研究心理发展的具体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在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问题上,各种心理学派别之间的争论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先天的或是后天的?即所谓“NaturevsNurture”之争。
第二,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第三,心理的发展是稳定的还是易变的?
第四,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
第五,心理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顶点的?
(二)心理发展的具体规律
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也要研究个体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这种身心发展的质和量的变化始终与个体的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发展的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与一定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要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其中,关于思维的研究是最重要的部分;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性格、能力等,其中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成分的人格发展研究是最重要的部分。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的这两个主要部分,必须结合四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即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结合四个有关方面来研究这两个主要部分,有人曾用三个“W”来进行描述:即“What?When?Why?”。
What指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与特征。
When指回答“什么时间”的问题,即揭示心理发展的这些共同模式与特征是在什么年龄段实现的,企图列出心理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的探讨。
Why指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揭示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找出影响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这个方面的研究常常是分析性的或解释性的研究。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第一,以年龄作变量,易忽略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也易混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以年龄作发展的一个标志,这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简明、易于理解,但却给研究工作带来了麻烦。
研究工作的重要目标是要弄清导致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所以,探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科学家的重要任务,也构成了科学家的重要思维方式。但以年龄作变量却常常使人误认为年龄的变化就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结果常常忽视真正的原因。以年龄作变量也常常使人将相关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
第二,被试的年龄跨度大,对研究者的素质和方法要求高,必须适应各个年龄段的被试。
从刚出生的新生儿到即将死亡的垂垂老者,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使不研究成年期以后的心理发展问题,仅仅是从0岁到18岁的心理发展,也是十分令人头疼的。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你必须通过他的其他外部行为来推断其心理发展,这就需要敏锐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以及与婴儿长期接触的经验;而青少年已经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他们的配合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保障,而与他们交往却常常是一件难事,所以,要真正得到他们的配合就需要研究者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第三,主客体相互作用,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心理学研究的共同困难。
第四,被试的意识性,可能导致虚假的合作(实际上可能是捣蛋)、不合作、过分的合作。
第五,儿童发展的早期的多数心理现象都缺乏稳定性,容易使研究结果缺乏准确性。
第六,在社会性发展研究方面,社会赞许性效应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第七,儿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时间太长、次数太多,易导致练习效应。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坚持客观的标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违背该原则,则会误入歧途,导致反科学的结论。必须做到:
1.以真实地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目的
[1]选题来自客观实际。
[2]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结果的记录、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结论的得出等,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3]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选题具有先行性,要为科学的决策服务,而不是为了去论证某一决策。
第二,不容许从自己的“期待”出发。符合自己“期待”的结果就采用,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舍去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三,客观、公正地对待一切科研成果。不能认为自己的成果就优秀,别人的成果就差劲。
2.研究过程中必须确立客观的指标
研究过程中必须做到:
(1)要以“发展参数”为依据
所谓发展参数,是指确定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
第一,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点。
第二,发展的时间。
第三,发展的速度。
第四,发展的量的高度。
第五,发展的协调一致性。
第六,发展的差异性。
第七,生理成熟可以作为心理发展的一个参考指标。
(2)心理现象的客观指标应具备的特点
第一,必须包括常模和计分标准。
第二,必须找到可供测量的外部行为表现,如行为、活动、言语和作品等。
第三,应能较好地阐明发展参数。即通过这种指标所得到的成绩、数据、等级、水平等来表现心理发展的阶段、时间性、速度、稳定性、协调性、差异性等。
(二)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心理。所谓发展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矛盾的观点,即坚持从发展的角度、运用矛盾的观点来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发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儿童内部的矛盾运动,没有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就没有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二,社会生活环境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
第三,个体心理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也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能用僵死的观点看待变化中的个体及个体心理。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采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个体心理的构成,个体心理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第二,坚持将个体心理放在由各种社会生活条件构成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因此,相对于环境这个系统来说,个体心理这个大系统只是一个小系统而已。
第三,坚持将个体的心理发展放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
发展心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儿童教育、儿童福利和儿童成长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一切要从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研究的进行不能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违背教育原则。有些研究从纯粹科学的角度看是有价值的,例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为了弄清早期生活经历的缺乏是否真正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曾将两个儿童关在黑屋子里长达三年,结果导致两个孩子智力严重低下,终身也无法弥补。这一研究是违背教育性原则的。还有一个研究,是著名心理学家华生做的有关恐惧形成的研究,其目的是要证明情绪是学习来的而不是遗传来的。虽然实验结果很有启发性,但实验中造成儿童恐惧这一事实受到质疑。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儿童、青少年是在实际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必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水平和变化,都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该选择儿童教育、儿童保健、儿童文学和儿童福利等社会实践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既要有联系实际的科研题目,也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指针。要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矛盾,正确处理理想的实验设计与现实的研究条件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不同类型,研究者需根据研究的时间、范围、被试、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设备等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类型。
具体的研究类型如下:
(一)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cross-sectional research&longitu-dinal research)
在心理发展研究的设计中,除要涉及实验心理学所讲的实验变量,如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或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反应变量等外,还常常有几个特别重要的设计变量:一是人群,指某一出生时间相同的被试样本;二是年龄,指被试的生理年龄;三是研究时间。
1.横断研究设计
在同一评价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样本进行研究,以比较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所研究的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该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优点:[1]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并能同时研究到两个以上的年龄段的人群的心理发展情况;[2]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3]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可以避免社会文化的变化可能给研究结果带来的不良影响。
缺点:[1]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资料,只能得到个体发展过程中某些年龄点的发展资料;[2]容易混淆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和由于各年龄组在不同时代所经历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不同而带来的变化,即无法克服所谓“世代变迁”的问题。
2.纵向研究设计
研究能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人群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研究,比较两次以上的评价时间里的研究结果,以此作为了解人群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优点:[1]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研究,能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人群的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规律;[2]可以揭示人群的心理发展变化和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对某些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研究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才能最后得出结论,如早期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
缺点:[1]研究时间太长,一次能够同时研究的被试数量有限,不能在短时间得到大量的研究成果;[2]由于研究时间太长,被试的数量可能会因种种因素而不断减少;[3]反复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测量,可能导致练习效应,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4]长时间地对被试进行研究,可能引入一些社会变迁、生活环境变化等无关因素,减弱研究的科学性。
3.时间-延缓研究设计
研究能在不同的时间内对相同年龄的人群进行研究,从而发现相同年龄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内心理的发展变化。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群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
上述研究设计都是比较简单的设计,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而言,这些简单的研究设计往往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需要更复杂的研究设计。
4.连续发展研究设计
这种研究设计由夏尔在1965年提出,主要是针对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缺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连续观察设计。其中又包括三种基本情况:
(1)连续横断研究设计
这实际上是一个二因素设计,即人群和评价时间。可以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评价时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成绩比较和相同年龄组在两次不同时间内的成绩比较,来分析年龄变化和社会环境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连续纵向研究设计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二因素设计,即年龄和人群。选择两个不同时间出生的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既可以比较同一年龄组的被试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也可以比较不同年龄组的人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心理发展差异。
(3)聚合交叉设计
在此设计中,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考虑,引入了人群、年龄和评价时间三个变量,能获得较理想的结果,但实现起来难度也较大。
(二)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
1.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个别的、系统的研究。既可以是追踪研究,也可以是回溯研究。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日记法或传记法。现在也通常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如录音、录像等。
2.组群研究
组群研究是将具有相同性质的被试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的样本进行研究。抽样技术是这种研究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三)血缘关系研究与跨文化研究
1.血缘关系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指通过人们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析某种心理特征发生的频率或一致性程度,从而探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该种心理特征的作用的大小。主要包括:[1]家谱分析;[2]寄养儿童研究;[3]双生子对比研究。
2.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指对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探讨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跨文化研究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文化共同性问题,另一个是心理发展的文化特异性问题。如果某种心理发展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那么,该心理现象要么受到文化共同性的影响,要么是遗传的产物;如果某种心理发展具有文化特异性,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该心理现象的发展规律不一致,则该种心理发展主要受到文化的影响。
四、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一)自然主义研究法(naturalistic research methods)
自然主义研究法,就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对儿童心理发展所做的研究。这类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不脱离儿童的生活情景,不控制或改变自然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在纯粹自然的状态下开展研究,因而儿童能够自然地表现出其心理活动,研究结果往往具有真实性。这种方法还简单易行,不需要较多的实验器材,也不需要专门的实验场景。但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没有必要的变量控制,所得的研究结果往往在科学性、准确性上存在问题,尤其不能探索到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且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自然主义研究法主要包括下面几种具体方法:
1.婴儿传记法
即对刚出生或出生后不久的婴儿进行系统的观察,并将所观察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便确定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的方法。在儿童心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均采用了这种方法。例如,儿童心理学之父普莱尔经过对自己子女长达三年的系统观察,整理出版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从而奠定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基础。应该清楚的是,婴儿传记法是以系统观察为基础的,没有经过系统的观察所得出的婴儿传记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在传统上,婴儿传记法只是父母兼科学家的人才能做,且所得到的多数都是比较单一的文字记录。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家庭都有了录像、录音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以得到更加科学而准确的婴儿传记,从而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的。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其一是确定观察内容。例如,要研究教师期望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学校、在哪个年级和班进行,要观察哪些现象等等。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常用的观察策略有参与观察策略、取样观察策略以及行为核查表策略等。最后是制定观察记录表。
随着观察方法的不断发展,观察技术也日益完善。目前,在制定观察记录表时,通常采用观察代码系统,它们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的一些符号代码系统。
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对所要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例如,研究师生相互作用时,观察者要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与发言、教师板书与面部表情等。
[2]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观察者通过单向玻璃、电视、纱幕、潜视镜等进行观察就是为了使儿童的真实行为不受影响。
[3]要善于记录与观察日常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例如,研究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由于学前儿童言语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所以,应避免使用成人语言做记录。为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可使用小录音机、录像机等器材。
[4]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一般言行之外,还应分析儿童其他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3.临床法
临床法本来是精神分析学派所采用的一种精神分析方法,其特点是通过谈话、观察来探测精神病人的内心的潜意识活动的奥秘,以便进行分析治疗。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种研究方法引进到儿童心理学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或智力发展的内部奥秘。其特点是要求谈话全面、深入且富有灵活性。
这种方法最初只是口头交谈,随后是以口头交谈为主,辅之以摆弄或操作实物;最后经过皮亚杰修订,发展成为以实物摆弄为主,辅之以口头提问,从而将摆弄实物、口头谈话和系统观察结合起来,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法(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or manipula-tive)
实验法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此方法在普通心理学中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三)其他辅助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儿童的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近年来,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以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工具,辅以其他研究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访谈法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为了得到儿童的积极配合,取得客观、全面的材料,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尽可能了解儿童的情况,选择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带齐进行访谈所需要的材料,如访谈研究的简要文字说明、记录纸等。
第二,访谈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如“近来学习怎样?”“喜欢看什么书?”等,以便建立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气氛。
第三,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不紧张生硬。谈话的话题和内容应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的,能从中分析出其心理活动。访谈者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借助能引起儿童共鸣的媒介与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第四,访谈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访谈者可以用多种提问方式把握好方向,使谈话自始至终围绕调查目的进行,以免离开主题的漫谈。提问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设问、追问等。提问时,访谈者要注意访谈对象的特点。例如,在与学生交谈时,访谈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以恰当方式提出,让他们说出真实态度、想法。
第五,访谈的记录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边记录、边交谈、边观察,及时捕捉能代表儿童心理特点的信息。如,对幼儿的访谈要考虑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常用各种动作、表情来补充或表达。所以,访谈时不但要记录幼儿的原话,还要记录那些非语言表达方式。
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比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他研究方法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专栏:访谈法研究设计实例
儿童父母对子女人格特点的自由描述
指导语:“我们是……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正常儿童人格特点的研究工作。现在,请您告诉我们:您认为您的孩子的典型特点是什么?谈话将持续15分钟左右,而且,我们要把谈话的内容录到磁带上,等我们把它转写到纸上以后,就把它抹掉,您愿意参加吗?”
“如果可能,我们希望分别访谈爸爸和妈妈,您同意吗?”
如没问题,则开始提问,同时打开录音机。
“下面,请先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您孩子的背景情况:孩子的性别、年龄、排行,您的年龄、文化程度和职务。”
“请您告诉我,您觉得孩子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如果父母不知从何说起,则提示:
“只要您认为对于描述他的特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您说什么都行。”
如果父母停止不说了,或不知道更多的了,但时间还没有超过15分钟,则说:“您再想想还有其他您觉得孩子具有的、比较独特的地方吗?”(结束)
如果时间超过了15分钟,并且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描述,则说:“从您告诉我的话中,我可以形成一个对您孩子的总体印象,我可以把他的特点同其他孩子的特点进行比较。最后,谢谢您的合作。”
(张雨新:《中国儿童人格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基于父母知觉的描述》,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2.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都是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它们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是问卷法的问卷比结构访谈更具目的性,内容更加详细完整,设计更为严密科学。问卷法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是严格按照统一设计和固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研究,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问卷法的另一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由于问题和答案都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因此,所得资料也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目前,这些定量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所以,问卷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问卷的设计是问卷研究的关键环节,直接涉及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卷一般包括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选择答案和结束语等几部分。
问题是问卷的核心。在设计问卷时,设计者应对问题的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善于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问题。问题表达时语词使用要得当,问题排列方式和回答方式也应根据研究需要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结构科学、逻辑性强的高质量问卷。
使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问卷中试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所研究主题。
第二,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以使儿童愿意积极配合,认真回答。
第三,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中出现的答案是充实正式问卷试题的来源之一,应及早删去预测中难以区分等级或水平的试题。
第四,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答案要便于归类、统计。
第五,问卷法选取被试的数量不能正好等于研究对象,应根据回收率和有效率来确定。
第六,研究者应注意儿童可能因为某些思想上的顾虑,在填写问卷时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
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问卷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它的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另外,问卷法匿名性强,回答真实,那些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涉及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问卷法的缺陷在于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另外,被试的回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他方法加以验证。
3.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应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较好的量表,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从中加以选用。
在使用测验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测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测验手册,特别是指导语和准备测验所需材料。
第二,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一般应为被试日常学习的环境,如让学生在教室中进行测验,同时应尽力排除一切干扰。
第三,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标准时限进行测验,若无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改变。
第四,努力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被试的合作,保证测验的效果。
第五,根据被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验方法。如学前儿童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所以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采用个别测验,不适合采用团体测验。
测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测验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所以,测验法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从上述可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研究者不应孤立地采用一种方法,而应根据研究的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多方面、丰富、客观的数据资料。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得出的原始数据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定性分析和解释才能揭示其意义,并通过科研报告表达出来。
专栏:常用的测验
中国比纳测验。我国早在1924年已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订,称作“中国比纳测验”。“中国比纳测验”的内容包括说出物体、辨别图形、推断情景、指出缺点、计算等51个项目,分为语言、数学、解题和技巧四类。适用于2岁~18岁的城市儿童和成人。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国内常用的韦克斯勒量表包括“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WAIS-RC)和“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R)等,它们都是我国心理学家对相应的韦氏智力量表修订后提出的。
瑞文测验。瑞文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1938年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测验。张厚璨主持修订的称为“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包括5个系列,60个题目。1988年,李丹将瑞文测验的标准型和彩色型联合使用,称为“瑞文测验-联合型(RT)”,共6个系列,72题。这套测验适用于5岁~75岁的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人。有城市常模和农村常模。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这个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编制的。英文版中共有187题,每种人格因素含10个~13个测题。16种人格因素有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这些因素各自独立,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1985年,祝蓓里、戴忠恒等人主持了该表的修订工作,并于1988年发表了成人、大学生和中学生男女6个全国常模。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测验外,在国内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验还有画人测验、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超常儿童认知测验、丹佛发展筛选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808神经类型测验表等。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四个,即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一)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发展心理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例如,在发展研究中经常需要描述被试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的能力状况和学习成绩、学生在团体中的社交地位、被试的性格特征等等情况。只有在正确描述了这些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揭示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因。
(二)解释
解释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如果说描述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解释就是说明“为什么”。例如,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外语越来越感到困难?为什么会发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儿童智力发展包括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怎样?等等。要解释这些问题,需要借助科学理论。
(三)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科学理论是正确预测的重要工具。例如,根据“强化理论”可以预测,如果儿童某一行为在发生之后受到奖励,这一行为就会重复发生。
(四)控制
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例如,欲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可依据强化原理,通过对偶然出现的助人行为的奖励,达到助人行为频率增加的目的。控制也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正确的描述是合理地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所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是分层次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研究目的。
综上所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正确性与科学理论密切相关。解释、预测和控制所涉及的往往是科学理论中关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的内容。而变量之间关系的建立或确认通常有其特定的范围和基础,因此,在解释、预测和控制时需要了解变量关系的适用范围,以免误用。
专栏: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历史较长、影响面较广的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教育心理学主要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教育心理学在师范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师资培训和学校干部培训中的一门必修科目。教师(包括未来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学习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会减少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检验自己的教学全过程,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育艺术。教师们无疑将从这门科学中得到许多教益。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了解人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并根据这些规律组织教学过程、德育措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人适应各种工作的需要,造就高尚的道德行为。这些研究包括教师培养的心理学基础、学校管理的心理学问题、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和治理、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以及智力超常儿童的发现和培养。近年来,由于老年心理问题的突出和终身发展观点受到重视,老年人的学习问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也列入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复习思考题
1.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心理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
2.如何看待各种心理学派关于心理发展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争论?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4.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5.为何心理学界更愿意使用“毕生发展心理学”、“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等概念来表述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