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与此相反,物质因素(例如药物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概念及研究任务
(一)概念
1.医学心理学的含义
医学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引起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脑组织损伤、内分泌失调或躯体疾患造成心理变异的分析和心理诊断;人格特征在罹患各种疾病以及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心理治疗的合理安排和疗效评定;各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卫生的推广和探讨;心理护理和心理咨询的实施;医学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和合作。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
2.医学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医学心理学则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规律。它们都以人作为研究和服务的对象。
现代医学早期过分强调个体躯体的健康和疾病,较少注意心理的健康和疾病。个体的生理活动经常是与心理活动同时存在和进行的,不论疾病发生在人体的哪一部位、哪一个器官,都会影响到这两个方面。例如,当一个人患了感冒,病变主要在上呼吸道,却影响了全身,除了鼻塞、咽痛、咳嗽、头痛、发热外,还精神不振、不想工作或学习,甚至烦躁不安。这说明疾病不仅对人的躯体,而且对人的心理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当人患病时,其心理状态对他所患的疾病也起一定的作用,会影响疾病的进程。两个患同样疾病的人由于精神面貌不同(一个乐观有信心,一个悲观失望),对疾病的反应和体验就不一样,其呈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同样的疾病,接受同样条件的治疗,而效果截然不同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与生理的关系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临床医学所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事件,通过人的心理反映到每一个体身上,引起其心理的、生理的和生物化学的种种变化,从而使其健康状况发生改变,也影响其疾病的进程。单纯用药物、理疗和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已远远不够,还应从病人的精神状况、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工作性质、同事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也就是要从病人本身的疾病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治疗问题。
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定义为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3.健康与疾病
对健康与疾病,人类的观点经历了以下的发展:
(1)自然哲学模式(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该模式认为生病是神灵的惩罚或恶魔作祟,由巫师采取祈祷或驱鬼避邪的方式治病。人的命运掌握在神的手上,生死皆听命于天。医学便是在与迷信和巫术不断的斗争中诞生和成长的。在古代医学史中,东方以我国的《黄帝内经》为代表,全面总结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和以前的医学成就,以朴素唯物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其理论体系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体内部腑脏的相互关系,用整体论的观点阐明有关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医学上的一切问题。西方则以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文集》为代表,提出体液学说,将气质、性格与疾病联系起来。治病先治人,治疗是言语加药物。在这种自然哲学模式的指导下建立的中医药学,在长时期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经久不衰,对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护和疾病康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生物医学模式(bio-m edical model)
随着西方工业化大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医学摆脱了宗教的禁锢后对有生命活动的生物体进行了实验研究。例如哈维(1578~1657)的实验生理学、莫尔迦尼(1682~1771)的疾病的器官定位研究、科赫(1843~1910)的细菌学以及魏尔啸(1821~1902)的细胞病理学。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也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的医疗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首先,对疾病的认识是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水平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的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因此化学和物理的语言最终足以解释生物现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临床医生习惯于依靠各种数据来诊断疾病,专科检查的项目也似乎是收集的数据愈多愈好。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血中的白细胞增加至10000/mm3以上,体温升高至38℃以上等。在治疗上则重视药物的作用,频繁地更换或罗列使用各种特效药物。
[2]由于以生物学的指标作为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指标,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变的证据。例如,对一呈现头痛症状的病人,如果经过检查未发现任何阳性体征,就下了一个或至多像“头痛待查”的诊断。告诉病人没有查出什么毛病,开了一点药打发走了。如果还做了CT、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是阴性,有些医生常会理直气壮地告诉病人:“你没有病”,不再深究病人发生头痛的原因,忽视了他来医院求治的愿望和动机。
生物医学模式产生的弊端,一是在医生眼中,只有疾病,没有病人,医患关系缺少人情味;另外,随着分科越来越细,使医生更注重局部,注重器官的病症,忽视了整体,忽视了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使临床上一些疑难杂症的慢性病人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locial medical mod-el)
1977年,美国罗彻斯持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批评了生物医学的局限性是:“既包括还原论,即最终从简单的基本原理中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又包括心身二元论,即把精神的东西同身体的东西分开的学说。”认为“医学模式必须也考虑到病人,病人在其中生活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和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这就要求一种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过去“医学机构被认为是冷酷和不近人情的。许多医生的生物医学基础很好,但医治病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很差。许多人承认:单单在生物医学模式范围内这些是难以改善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包括病人和病,也包括环境。对于一个焦虑不安和机能障碍的病人,医生必须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所起的相对作用。”
恩格尔所指出的上述见解,说明了单从生物学的角度难以解释清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因为在临床上已经看到: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在病人没有查出病变证据以前的某一段时间,不能说他没有疾病或者说他身体是健康的。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有龋齿,即身体有病理体征,但他们很少被认为是有病的人。
[2]社会人群中疾病发生与否,受人种、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
[3]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各国文化背景、生活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某些特殊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就有不同评价。美国有些州把同性恋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专科的治疗,而荷兰则在法律上允许同性恋者结婚;对酗酒、虐待儿童、丧失道德而犯罪被认为是精神有病而偏离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把持不同政见者当作精神病;在本世纪20年代,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和参政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诚教徒幻听到上帝或神的声音视为正常,甚至受到尊重。
因此,从这个观点出发,健康应该定义为:第一,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第二,无主观不适的感觉;第三,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这三条说明健康不仅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而且还要在社会上表现公认的健康行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把曾对疾病产生巨大效果的生物学成果和心理学、社会学的成果结合起来,不仅从人的个体局部,也从整体以及群体、生态系统诸方面综合考虑健康和局部的问题。它不仅克服了生物医学模式“见病不见人”、“重治轻防”的倾向,也防止出现“精神万能”、“心理至上”的苗头,更强调了人对社会环境的调节、适应和改造。
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倡导下,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四个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认知与自我评价、主动适应与调节,将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研究得更加完善,以满足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同时对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主张把人看作是自然机体与社会实体相统一的存在物,是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统一体。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与个人的遗传素质、发展成长和外界影响、教育训练分不开,人的个人经历则是一个与群体交往的互动过程。因此,必须从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安排治疗与保健措施,明确一切疾病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的相互作用。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健康人的心理、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须保持和谐、统一;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及应对行为之间应保持协调、平衡;其人格特征在全部行为中要能表现得恰当和连贯。在医疗实际中,医学心理学强调心理与生理互相作用的观点,吸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并改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环节,指导和改进医学教育、医疗管理等工作。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即从新生命的形成孕育至婴幼儿的早期培养训练以及少年与青年时期的心身教育与行为指导,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心身保健直到老年期的康乐长寿等等。它还涉及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从病因分析、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到康复、预防保健、咨询等等。
具体而言,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第一,研究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第二,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第三,研究人的个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第四,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二、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分支
(一)研究的具体内容
英国的医学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变化;
第二,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
第三,医生-病人的关系;
第四,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
第五,治疗的心理学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行为心理异常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和机制,即变态心理学的内容。二是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即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发病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即心身医学的内容。三是在临床活动中病人的心理特点,即病人对疾病、诊断、治疗的心理、生理反应,关于医患关系的研究,心理护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即医患关系与护理心理学的内容。四是介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即为临床心理学的内容。五是介绍心理卫生知识,即提高和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和措施,即心理卫生学的内容。
(二)医学心理学的分支
广义的医学心理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分支也很复杂。医学心理学一般包括下面几个分支:
1.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又称诊疗心理学,与医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分析研究包括诊断、治疗、护理等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美国心理学家魏特墨于1907年开设了第一个心理门诊,治疗情绪障碍和心理异常。近年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世界各国从事临床心理学的人数最多,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与咨询、心理诊断与评估、临床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等。
2.病理心理学
病理心理学又称变态心理学,这是与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联系十分密切的边缘性学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异常心理或精神障碍的规律。它是研究病态的心理现象,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病态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具体内容在变态心理学一章中已有所涉及。
3.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的一门学科,专门研究脑功能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包括大脑皮层神经机制和皮下中枢(脑干和间脑)的深部结构与人类高级心理功能的关系,脑功能与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采用神经心理学的测验方法为测定和诊断脑的局部病灶提供依据。它主要回答人的心理活动与大脑生理活动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4.缺陷心理学
缺陷心理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研究患有某种生理与心理缺陷者,特别是盲、聋、哑和智力落后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对缺陷的补偿作用等。通过补偿和训练,提高其适应能力,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
5.心理诊断学
心理诊断学使用各种心理测验的方法,对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兴趣、人格特征进行鉴定,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心理学依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智力测验与人格测验。
6.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主要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身心障碍,重点研究身心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还包括护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内容。
专栏: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
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探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健康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任务是探讨有关躯体疾病的心理学问题,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在这一点上,健康心理学同中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患于未然”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首先受到预防医学界的重视。它是在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形势下出现的。美国从节约医疗保健经费开支与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出发,率先开始了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
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讨论了心理学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强调心理学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外,还指出心理学应当研究有损人类健康或导致疾患的心理与社会行为因素,探讨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以及帮助人们学会应付社会的紧张刺激。随后,成立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健康研究小组,并在此基础上,于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学分会,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8分会,并创办了《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杂志》。
由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连,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后的短短几年里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在欧洲不仅已成立了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也都建立了为数很多的健康心理学机构。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和联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资金开展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国已制定出公众健康法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制定出有关计划。
健康心理学是在行为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使心理学在行为医学和预防医学中发挥作用。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
在预防与心理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学着重探讨行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机制以及矫正的方法。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出了积极的预防心脏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关禁烟、戒酒、限制高盐与高脂饮食的咨询建议,提倡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增强体质的锻炼,主张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养成良好习惯,并强调个人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培养自我保健等等。统计表明,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
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已经并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重要作用。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它也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科学中汲取有益于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方法、手段,并与社会各有关方面进行有成效的合作,以实现为社会培训“健康人”(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探寻和确定培养健康心理学家的正确途径与恰当标准;明确健康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与职责权限;设置适当的工作机构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等等。
在中国,健康心理学也已日益受到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发展史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溯源于古代对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著中,包含着许多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动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入手”、“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在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精神与躯体相互作用以及强调心理治疗和医患关系等问题的论述。
一、西方医学心理学发展史
1852年,德国医学家、哲学家洛采(R。H。Lotze)编写了历史上第一部以《医学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标志着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兴起。洛采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纳(G。T。Fechner)关于心身一致的思想,着重论述了健康、疾病与“心理生活”的关系。1887年,冯特在其《医学物理学手册》中讨论了运用实验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后来,冯特的学生卡特尔(J。Cattell)和威特默(C。O。Whiteman)将其学说传入美国,并使之迅速发展。
1896年,威特默在宾州大学建立了第一所以治疗“问题儿童”为主的心理诊疗所,并首先采用“临床心理学”一词。此后,在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如谢切诺夫、弗洛伊德、巴甫洛夫、沃尔夫(H。G。Wolff)、坎农(W。B。Cannon)等。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论向各学科的渗透以及行为科学的发展,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分科的需要扩大,医学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一些分支,例如,重点用于精神病方面的有变态心理学,用于神经病学的有临床神经心理学,用于预防医学的有健康心理学,用于护理工作的有护理心理学以及最新发展用于小儿科的儿科心理学等。
临床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发展得最早、从业人数最多的一个分支。有些人把它看成是医学心理学的同义语。它研究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等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对有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的咨询指导和行为矫正的治疗。
在一些国家里,临床心理学的工作范围和从业人员都在不断扩大,不只包括医疗单位、心理卫生中心、儿童指导机构,而且正在深入到学校、工厂、职业训练部门和居民社区等非医疗领域。
二、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关于心身相关、心身保健等丰富的思想遗产为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我国独特的中医理论及实践体系,是经过数千年发展起来的。在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已对心身关系在健康及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并以此指导中医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如中医的“七情学说”病因观,“阴阳二十五人”的个性分类及其生理、病理特征的认识,“顺自然,和喜怒”的心理卫生思想,不仅在当时领先于世界医学,而且至今仍对现代医学心理学有所启迪。
现代心理学及医学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随西学东渐影响我国。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建立。1922年创办的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就刊出了变态心理方面的论述。此后,一些大城市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心理卫生的有关课程。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建立,并由其组织编写了有关医学心理学的书籍。以后逐渐在一些医院、学校、儿童福利机构与医学研究部门设有心理卫生组织及专职的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员,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治疗、心理咨询等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心理学界普遍学习巴甫洛夫学说,用其指导对神经衰弱的治疗。在治疗神经衰弱症的实践中,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疗法,获得了显著的效果。随后,又将这一疗法施用于高血压、溃疡病及精神分裂等慢性病的治疗上,都收到一定疗效。50年代中期,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研究同其他心理学研究一样因故中断。但仍有许多医学心理学工作者以不同方式坚持研究工作,其中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病理生理等实验研究还取得了一定成果。60年代,在许多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中,都普遍借鉴了国外的心理测量和心理治疗技术。从那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整个医学心理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79年,对于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以潘菽为主任委员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从此使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同年,卫生部在颁发的教学计划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由此迈开了现代医学心理学前进的步伐。
三、未来发展方向
21世纪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乐观的。
1.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系列新的挑战不断摆在人们面前。人人享有健康目标的实现、医疗保险措施的出台、社区医疗的大发展,对于医务人员及心理学工作者势必提出新的要求。医科及心理学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势必要求加强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2.教学改革的推行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将有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变化:
[1]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
[2]教学内容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例如有关网络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关注的目标。
[3]教学方法会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势必成为一种教学的重要方法。
3.教学科研队伍的充实与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会有越来越多高水平的人才进入该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专业工作者也会根据时代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体现“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4.科研与临床工作的加强
一门学科要发展,除了有一大批有志之士参与外,科研成果更是其水平的标志。当然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还要与临床工作相结合,这样可以使研究成果更具生命力。
专栏:医学心理学有关实验
实验一 神经系统特性测定
[原理]通过随意运动作业来间接判断神经系统特性。
[实验步骤]
(一)画线实验
(1)向被试提供一张画有7cm长的标准线段的卡片。
(2)令被试用左手持一硬纸板挡住右手及笔尖(保证排除视觉监督),用右手持笔在白纸上画出在感觉上与标准线段等长的线段。
(3)主试对每次画线给予反馈(准确、长了、短了)。
结果:
(1)兴奋过程占优势:[1]在画长线数减少、画短线增多的同时,准确度提高;[2]在画长线数增加、画短线减少的同时,画线准确度降低。
前者是由于抑制过程增强(画短的次数增加)而达到兴奋与抑制平衡;后者则是由于抑制过程削弱(画短次数减少)而使平衡破坏。
(2)抑制过程占优势:与(1)相反,提高准确性要削弱抑制过程(减少短线次数)或增强兴奋过程(增加长线次数)。
(3)兴奋抑制平衡:准确度与错误动作间无一致性规律。
(二)画消试验(数字画消)
(1)在50×50的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上,自左至右,逢“3”即画消(也可更换其他数字),并自上而下逐行画消,5分钟(或2分钟)。
工作效率=阅读总数×(画消数-错画数)/(画消数+漏画数)
(2)带抑制的实验,在逢“3”即画消的基础上,凡遇到“35”一起出现时的“3”不画消,其余同前。
(3)结果分析:[1]阅读总数反映神经系统强度;[2]将5分钟阅读画出曲线(每分钟阅读数)(纵坐标为阅读数,横坐标为时间);[3]计算错漏数。
实验二 自我松弛训练
[原理]松弛是缓解紧张的主要手段。在心理咨询中,对于焦虑的病人需要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只有当我们自身有此经验时,指导他人才能得心应手。
[实验步骤]
(一)腹式呼吸法
(1)首先是有意地去进行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动作上。
(2)缓慢深吸气,使腹部下降,并默数1,2,3,吸气结束后停顿一下;再缓缓呼气,默念3,2,1.吸气时用鼻,呼气时用口。
(3)在呼气时,体验当时的感觉;并在继续呼吸运动中,体验这种感觉的扩散。
(二)肌肉松弛法
(1)取最佳放松姿势,坐、卧均可,但要使身体全部有所依靠。
(2)顺次体会肌肉紧张10秒钟左右,然后迅速放松。
[1]上肢:握拳,紧张前臂(左、右、双),伸臂(左、右、双),抬肩触耳(左、右、双),双肩前收,后展。[2]头部:皱额、皱眉、皱鼻、闭嘴,收颌贴胸,舌抵上颚,喉部紧张(不出声的高喊动作),闭眼转动眼球(左,右,上,下,顺、逆时针向)。[3]躯干:弯腰,收腹,收臀,提肛。[4]下肢:伸展大腿,小腿,踝部,脚趾。
(3)在操作时,注意力集中于体验紧张及松弛的感觉。
(三)自我放松(暗示)法
(1)取舒适而有支撑的姿势,闭眼。
(2)缓慢默念以下放松指令,同时作深呼吸,并用意念体会。[1]两手、两臂沉重发热;[2]两腿、两脚沉重发热;[3]腹部暖和、舒服(溃疡病患者省略);[4]呼吸深沉而平稳;[5]心跳平稳而规则;[6]额部冰凉;[7]当睁开眼睛时仍能保持松弛和精力恢复良好(以上除[5]念10遍外,其余各念5遍);[8]顺次活动头、臂、胸、腿,睁眼,起立。
复习思考题
1.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2.学习医学心理学有何意义?
3.如何看待健康与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