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身体的透视下
32305500000009

第9章 与天时相呼应的生命现象

人体与天时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这是一种客观现象,很多科学家都对人与天时变化之间的和谐与互动关系着迷。但是,千百年来,天时对人的影响仍然是一种难以完全破解的玄机。

天时究竟是如何影响生命体的呢?决定人体生物钟节奏的生理奥秘是什么?生活中是否存在养生保健的最佳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人体节奏与天时变化之间的规律。同时也揭开了上述疑问的秘密。种种发现告诉初步我们:生命节奏的伟大主宰就在这里,自然的四季运行,在我们身体成长的每个阶段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诚然,无论科学发展到何种境界,天时变化、自然运行都不会被我们的心灵所左右。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只有主动适应天时与人体的互动,才能拥有生命的最佳自由。

1.生命与四时六气相呼应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时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古代医者通过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认识到,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种种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异常变化一旦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使人患病。《内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人与天地相应。”《素问》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赖天地之气而生存,都要受四时气候变迁的制约。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气候温热,人体阳气行于体表;秋冬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内敛闭藏。由于人体能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方能在生理上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从而促进机体的成长和发育。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也是密切相关的。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夏就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可见人的生命活动,时时受着大自然的影响,因此,研究养生长寿之方,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指四时六气而言。四时,就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四种不同的气候,按其性质来分,可归结为二类:温与热是一类,凉与寒是一类。用阴阳来说,前一类属阳,后一类属阴;亦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四时变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经的过程,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生→长→化→收→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的就是这条规律的重要性。

寒热温凉,仅仅是四季气候的简单变化。其实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他各种复杂的气候变化,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又归纳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或称“六气”。当这六种气候变化因素处于正常状态时,就为生物的生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春三月温暖、多风,夏三月由暖而热、多暑湿等,这都是在某一固定时期出现的气候变化。但这种变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过,亦无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适应四时的转移和六气的变化而发展成长,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变,有顺必有逆。气候变化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反常的气候变化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所谓反常变化,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气候应温而反寒,秋天已到,气候应凉而反热,这是不及;夏天应热而反凉,冬天应寒而反温,这是太过。不过与不及都是反常气候。上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处于反常气候中就会对一切生物的生长发展不利,所以中医又把反常气候中的“六气”称为“六淫”。

除了天时变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对人体有影响的,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水土环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地区,气候温和,地卑多湿。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体的生理变化,也有显著的不同。由此不难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已成为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摄生预防,其特点之一,就是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气候变化、地土方宜存在有密切关系。

2.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

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高级生灵,适应自然和自然选择左右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无疑,天气、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在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气体交换中,气象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气象因素的变动超出一定范围(如酷寒、阴湿、炎热、强烈的太阳辐射等)可使机体出现热平衡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如感冒、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肉痛、冻伤等。统计表明,约有40%的死亡是在气象不正常情况下发生的。

天气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主要指昼夜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变化。每天的天气变化则属于非周期的刺激,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紊乱,调节失控,身体内出现不平衡所造成。研究表明,婴儿和老年人对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从婴儿到成年人,其体内温度调节系统的有效性增加了20倍左右;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不能很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老年人还容易患因冷热变化而引起的呼吸系统和血管系统的疾病。日本的一项关于气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表明,气温低于8℃时,死亡率最高;8~33℃时死亡人数最少;超过33℃时死亡率又上升。

与气象有关的疾病以其发病状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气候影响的“季节病”,每年在固定的季节发病;另一类是受天气变化的“气象病”,在某种天气情况下发作或出现病情。从病因分析,这些“季节病”和“气象病”有的直接与气象因素有关,如中暑、冻伤,气象要素是引起疾病的物理原因;有的则是因气象要素的非特异性刺激作用所致,如哮喘、冠心病、关节炎等,气象要素只是诱因。又如在气压过低时,心脏病、精神病及其他慢性病易发作。某些传染病也与由于气象有关。如乙型脑炎通过蚊子传播,而蚊子的生长发育则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天人本相应,防病应知天。我国是一个四季鲜明的国家,为了避免或减少天气、气候激烈变化对人体的危害,就要留心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明白各种气象指数的涵义,避免气象的致病因素。

3.人体中神奇的生物钟

各种动物的生命活动都有固定的节律,这就是生物节律。因为它总是像时钟一样准确,人们又谓之生物钟。

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和其它动、植物)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一直过着与大自然相适应的生活。自16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说问世以来,人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才逐渐为医学科学家所重视。他们提出:一切生物为了维持自己和物种的繁衍生息就必须遵循太阳系星球运行的规律,最显著的就是要适应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的昼夜节律。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提出“时间医学”这一新兴学科。认为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或多种类似时钟样的时间装置,用来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29年前,前苏联和欧美医学家,不约而同地提出“生物钟”这一概念。生物钟又名生命之钟,顾名思义是指一切生物共同具备的装置。但人体内的生物钟,其形成机制和内在结构,较其它动、植物则复杂得多,因为人类属于高级灵长类哺乳动物,其生命活动本身已形成了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三者的互相影响,内外交织的有机体系。人体的生物钟在对比之下更具有种族性、遗传性和适应性。

(1)人体生物钟的位置在哪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科学家已陆续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把生物钟落实于器官和组织的部位上。例如麻雀和鸡的松果体、蟑螂的咽下神经节、海兔的双眼和腹部神经节,均已发现存在生物钟。在高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松果体、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部位,皆被发现有生物钟结构。例如人类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若被破坏(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则丧失时间观念和昼夜节律感觉,以致发生其它生理功能紊乱。当然生物钟不只是目前发现的这些,科学家预言,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皆有属于自己的生物钟。

(2)人体生物钟节律变化情况如何

①分、秒节律。如脑电、心电变化以及脉搏、呼吸等,皆以分、秒为节律单位。

②日、小时节律。如体温、血压、胃酸分泌、血液黏度、迷走和交感神经活动、内分泌腺活动、睡眠和觉醒、痛觉变化等皆以日和小时为周期。

③月节律。人的情绪变化周期为28天;体力周期为23天;智力周期为33天。在各自周期中还有高、低潮。妇女月经周期约为30天。

④季节律。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地区的居民,其生活规律和情绪也随四季发生变化,正如有些动物有冬眠,有些鸟类为候鸟一样。更明显的是有些动物的发情期都有十分固定的月份季节。

⑤寿命节律。人类的真实寿命是多少,现在已有了较明确的结论。以前认为人之生老病死来去匆匆。有幸免于天灾人祸者,则长命百岁;不幸者往往夭折或英年早逝。1961年以来,美国科学家海弗利克根据细胞分裂代数理论,科学地推断出人类寿命的预期数值应为120岁以上。这就是人类生物钟的寿命节律。

生物钟生理节律是由前苏联医学家通过长期实践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它象征着人类的祖先在漫长岁月里在与大自然的生死搏斗中保留下来的求生痕迹,具有种族性和遗传性特点。近期在欧、美、日各国,“时间医学”、“时间生物学”、“时间治疗学”和“时间药理学”在不断发展,由于起步较晚,生物钟的知识尚未普及。我们认为,不久的将来,时间医学定会对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可喜贡献。

4.防病:发病时间有规律

心肌梗塞、脑溢血和高血压经常在上午发生,哮喘的发作时间一般在凌晨,而抑郁状态则常在夜里出现。掌握发病和时间的规律,对防病健身大有裨益。

儿科大夫已习惯了在半夜或凌晨被惊慌失措的母亲们叫醒,因为她们的孩子突然高烧40度或者哮喘厉害的不能呼吸。而心脏科的医生知道,他们处理的大部分心脏病突发事件一般在凌晨前几小时。为什么一些疾病的发作时间在白天,而另一些却在夜晚呢?

今天我们已经确切地知道了疾病与时间以及因光线明暗而引起的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心脏科医生说,夜晚人体的激素水平、凝固状态和新陈代谢过程都有变化,因此会有紊乱、疼痛和麻烦发生。

了解这些变化就能够在某些疾病突然发作时,准备好药物。

人的体温在白天和黑夜并不相同。例如,早晨人体温度一般为35—36.1度左右,而下午则可以升至37.4度甚至更高。

医生解释说,由于激素和脑温度的变化,人体温度在早晨4点到5点最低,下午5点到8点最高。

80%的心肌梗塞、猝死和心绞痛发生在早上6点到下午1点之间。

早晨对于心脏病人是一个危险的时间段。研究表明,早晨的4种情况容易引发心肌梗塞:紧张、性活动、愤怒和过度疲劳的晨练。

人们在睡醒之前,血压要高得多。在这段时间里,血液组织里还存在着一些促进冠状动脉血栓和脑血栓形成的物质。血小板增加,导致产生堵塞,堵塞在早上6点到11点最为集中。

早晨发作的另一病症是胸痛。如果在晨练时或早晨自然发生胸痛,就应该及时找医生。

心脏有毛病的人应注意不要在清晨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因为可能有心肌梗塞的危险。同时建议心脏病病人在早晨服药以防万一。

除了组织系统的生理变化外,还存在增加心脏问题的其他因素。节假日和每周开始的前几天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期,因为许多人将控制血压和避免心律不齐和血栓形成的措施抛于脑后。此外,周末或节假日人们经常吃过量的多脂多钠食物。事实上,经专家确定,大部分心肌梗塞都发生在12月、1月或2月末。

肠胃病专家指出,因溃疡引起的消化道疼痛主要发生在清晨。这个时候消化组织分泌出更多的酸性物质。因此医生建议不要在夜间服用像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的抗炎药。

夜间的突发病症大部分是消化系统的病症。通常是因为人们吃得太多或太急,导致躺下睡觉后产生产疼痛。

儿童免疫医生说,清晨经常是哮喘病人最危险的时刻,因为夜晚血液里维持呼吸道正常运作的物质下降。

另外还存在一些外部因素,使某些病症在夜晚发作得更加频繁。例如,鼻子堵塞,这是因为夜晚温度下降或睡觉姿势不正确导致呼吸道梗塞所致。

过敏性鼻炎则出现在清晨睡醒时。因为当人们起床时,身体从一个温暖的环境(如床上)到另一个环境中,就经历了变化。

另一种经常在夜间发生的疾病是咳嗽,经常在人们睡下1或2小时后出现,因为鼻涕流到了喉咙里。

医生解释,人体生物钟与肌体的生理节奏是同步的,因此生理节奏的改变就意味着病理颠倒和疾病的发生。

科学报告说,情绪变化和抑郁状态也有时间规律。例如,雨天和冬天令人悲伤或感到压力,晴天则让人高兴、愉快。

季节性的情绪紊乱或冬天发生的沮丧状态,虽然在委内瑞拉不是很明显,但在其他国家通常是精神病发生的普遍原因。这一诊断是美国科学家诺曼德·罗森塔尔在1981年做出的,他证明,微弱的光线导致人体激素分泌的不平衡。

人的精神状态与季节有关系,罗森塔尔证明,抑郁状态的开始与冬天阴暗和天短有关。

精神病专家指出,扼制精神上的低迷状态应尽量吸收早上6点到8点的自然光线,做运动,维持与人体生物钟一致的时间表,避免家里或办公室的环境昏暗。

5.四季中人体抵抗力的变化

四季交替,气候变幻,都对人体抵抗力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且有着明显的规律可寻。人们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生命才能适应天时变化而更好地运行。

天人相应学说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人与自然有共同运行规律,如《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如《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的变化影响人的生理变化,人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用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如《内经》中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天人相应学说认为,60年、12年、年(四季)、月、日(昼夜)对人生理活动有周期影响规律,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区对人生理活动有不同影响,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对人生理活动有不同影响,等等。天人相应学说中,不同时间气在人体内运行规律,揭示四季中人体抵抗力的变化就是天人相应的体现。

1)在最严寒的12~1月份,人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处于最低水平。淋巴细胞可以产生许多淋巴因子,参与人体抵抗微生物的侵袭,故当淋巴细胞数量少时,人就特别容易患感冒、气管炎等感染性疾病。

2)在炎热时7~8月份,人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最多,中性白细胞却处于最低水平。人体中的白细胞可以吞噬入侵体内的细菌,故在夏季一般不容易患感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但容易患肠炎、痢疾等细菌感染性疾病。

3)在春秋季节,人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增多,表明人体的抵抗力的增强。但若人体内免疫球蛋白过多,人就会发生过敏性疾病。

6.气象病与季节病

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和四时气候的好坏,必然对人的生活过程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健康和寿命,受着气象和气候的影响更为突出。

祖国医学认为,随着四时的转移,六气的变化,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向前发展和相互转变的,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都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过,亦无不及,一切生物也都随着四时转移和六气的变化而相适应,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但是,一切事物有常必有变,有顺必有逆。当气象出现太过与不及的反常变化时,人体不能适应而生病。《素问》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内经》并具体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壮,肾气独沉”。这种有关四时的发病规律与特点,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气象构成有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种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或者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而使症状恶化或能诱发其发生的疾病称之为气象病。日晒、高温所致的日射病和热痉挛,寒冷所致的荨麻疹和冻伤,低气压所致的高山病,都是由一两个气象因素所致的气象病。气象因素诱发的主要代表病是风湿性疾病、神经痛等。有的病人成了天气的预报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气候条件的变化就非常敏感,患者由于关节痛加重,最早觉察到气象变化。也有的健康人,在气候骤变之前,会出现倦怠、乏力、头昏、思睡等症状。此外,骨折、开过刀或受过其他损伤的人,在阴天下雨前,往往伤处有疼痛感。

气象病是天气比较短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疾病,而还有另一类疾病,其发病期与病情轻重,都与季节有关。如春季人们易患感冒、流感,小儿肺炎的发病率会突然升高;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季;荨麻疹、流脑、猩红热等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冬季节;慢性气管炎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某些精神病在春秋季节容易发作。支气管哮喘、花粉症和各种感染病都有明显季节性。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的发病率高峰是在11月至第二年的3月,脑梗塞多在夏季6~7月份。消化性溃疡病多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这种每年一定季节发病或加重的疾病,称之为季节病。一般说来,这两种疾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某些气象现象集中在某个季节中,而且某种疾病又呈多发性的时候,严格进行区别是很难的,如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既可叫季节病,也可叫气象病。

季节与疾病的关系,早为我国古代医学所重视,并做了深入研究。如《内经》中记述有:“春善病鼽衄,促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特别重视疾病的季节性和时令流行病的研究和总结。

为什么疾病与季节有关呢?

春季,是由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出现,气温忽高忽低,这往往降低了人们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故容易引起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夏季,是一年中气候最炎热的季节。有时在暖气团控制下,气温高,湿度大,风小,这时人们往往感到闷热、气促、易倦,体质弱的人在阳光下曝晒或在温度高而又不透风的屋子里呆久了,还会引起中暑。另外,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蚊蝇多、病菌传播快,因而容易引起消化道传染病或其它疾病的流行。

秋季,是由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候不正常,因而患慢性气管炎的病人,病情将加重。

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季节。气温下降,哮喘病发作增多;寒冷季节对心血管系统病人十分不利,国外研究发现:冠心病和中风的病死率与月平均气温有显著相关。在寒冷的冬季死亡率高,而温暖的冬季死亡率较低。

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变化,所以能加重或诱发某些疾病,关键是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主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功能异常,使一些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组织胺类物质增多,机体的应激性增强,免疫功能减低,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加速,招致了气象病和季节病。当然,有过敏体质的人,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的人,情绪不稳定的人,身体内外环境亦不稳定,对外界变化应变力差,更容易患病。二十四节气与保健养生关系密切,影响极大。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暮去朝来,花开花谢,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侯变化的影响。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健康,顺应二十四节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防病健身,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张生命的存折。在这张存折上,谁投入顺应二十四节气保健养生的活动越多,谁就会拥有更多健康长寿的“利息”回报!

§§第十二章 适应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保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