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锻炼是循环系统疾病的克星
运动被誉为循环系统最经济、有效的健康促进方式,既健身又健心。它不是依靠外界的补充和输入,而是通过锻炼促进了人体内环境的良性运动,从而保证循环系统的畅通,有效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等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
说心脏病是最大的杀手,这有点儿名不符实。真正的凶手是动脉血管疾病。连接心脏和身体各个部分,成千上万条管道运输着生命所需的食物和氧气。当动脉血管被血块或胆固醇堵塞,功能受阻,损害就接踵而至。
终身锻炼计划是防止动脉栓塞和心脏疾病最重要的预防措施。锻炼能在所有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方面加以改善。一旦心脏病或中风发生,治愈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医生努力去保护剩下的功能,但当心脏受到伤害时,永久性损伤已经造成了。
锻炼对心脏和动脉血管疾病的防治功能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得到认可,其中一个原因是,有报告表明一些大学生运动员生命期相对较短。如果锻炼对人有益,为什么这些体育明星反倒寿命不长?现在答案很清楚,唯一的解释是,一个人在20多岁时的健康身体不能保证到60多岁以后还那么健康,不能保证你一定长寿。体育锻炼必须坚持才有价值。
锻炼在预防心脏病的努力中带来的好处巨大。所有因血管堵塞造成的心脏病都可通过锻炼得到预防。锻炼不仅能帮助降低血液胆固醇,还能改变胆固醇的类型,同时还能帮助降低血压。正如你所知,患高血压病的人得心脏病的危险也大。当你锻炼时,动脉血管就会扩张,因此可以输送较多的血液、血压也就降下来了。
另外,锻炼还能帮助吸烟者戒烟。吸烟是早期心脏病的前兆。身体健康的人几乎都不吸烟。对于得心脏病的患者,不是说服他们戒烟,而是鼓励他们开始锻炼。参加积极的活动总是比停止消极的行为要容易。
还要更多的证明?锻炼减少了血凝的可能性,因此血栓就不大可能在一条主要动脉里形成。许多医疗方法在试图稀释心脏病人的血液,而锻炼可以最自然地做到这一点。最后,锻炼扩张了动脉,它能够使更多胆固醇沉积物通过。
所有这些,还有更多的事实,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促使我们去积极锻炼。心脏外科医生可能并不会为此而高兴,但随着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你的动脉和心脏会感谢你保护了它们维持血液流畅的能力。
2.为了健康,必须呵护你的心脏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可以说没有心脏就没有生命。所以,必须很好地保护心脏,使它强健有力。
(1)心脏的力量来自于运动。不断运动,可以使心脏发达有力。另外,长期运动可降低血脂,使血压正常,减轻心脏负担。
(2)注意饮食,少吃动物性脂肪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对预防冠心病有利。另外,维生素B6及维生素E不足,也能促使人发生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血脂升高。同时,吃盐过多,可造成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每天吃盐以5~10克为宜。尤其家族中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者,更应注意饮食清淡。
(3)生活要有规律,忌烟,少饮酒,少饮浓茶及浓咖啡等刺激性强的饮料。
(4)情绪要稳定,性格要开朗乐观。
(5)预防感染。特别是一些病毒性感染常可合并心肌炎。扁桃体炎、关节炎、脓疱疮等链球菌感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应预防这些感染性疾病,以保护心脏。
(6)梅毒晚期也会侵犯心脏,得梅毒性心脏病。必须珍重自爱,遵守性道德,防止性病染身。
(7)某些药物及一些细菌、毒素,如白喉外毒素,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必须注意预防。
(8)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是中老年人更不可过分用力及过于疲劳。心脏负荷太大,可导致心肌梗塞。
(9)发现心动过速、过缓、心前区痛、劳累后心慌,以及出现指甲、嘴唇发紫及腿肿等现象,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10)定期进行检查,包括血压和心电图检查。
3.通过运动放慢心跳,延长人的寿命
时间生物学揭示心跳数与寿命之间成反比关系,人类也存在着与此类似的现象。因此,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身体,增大心脏的耐受力,控制心跳数,也许将成为人们延长寿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类似老鼠这样的寿命短暂的小动物,心脏的跳动特别快,而作为动物界长寿代表的马和象,它们的心跳则要慢得多了。
心跳和寿命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内在联系?心跳慢的人是否比其他人寿命长些?这是医学专家目前正致力于研究的一个课题。
科学家们通过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心跳与寿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重仅30克的鼹鼠,其心跳高达每分钟600次;体重1.8公斤的猫,却一下子减到了每分钟200次。体重80公斤的人,每分钟平均心跳80次;而重达3吨的大象,每分钟心跳仅20次。研究表明,心脏的跳动周期(完成一次收缩、扩张过程所需的时间),与动物的体重成反比。此外,健康人群中,体重50公斤者的每分钟心跳数为90次,100公斤者则为75次。由此看来,人的体重与心跳也存在着类似的反比例关系。
如果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80岁左右,在综合考虑了日常生活诸多因素之后,医学专家认为,人一生的心跳数在15亿~20亿次之间。当心跳数达到一定极限后,寿命便自然终结。
那么,怎样才能放慢心跳呢?专家认为,各种跑步锻炼十分有助于减少心脏的跳动次数。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这种运动的人稍稍动弹一下身子,心跳便会一下子加快,停止运动后也往往要喘上好一阵子。平时经常锻炼者,心跳不会出现明显的加快。即使剧烈运动后,心跳也能很快恢复正常。只有坚持锻炼,才能保持强壮的体魄和适宜的体重,使心脏能适应各种剧烈运动,避免出现心跳加快的不良反应。此外,心跳一旦出现异常加快跳动,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4.3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近20年来,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这与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心血管病的日常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所谓“心血管病”即泛指以心脏和主动脉为主要代表的循环系统疾病的简称。常见的心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三种。
(1)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以血压升高并累及各脏器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本病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重患者能并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进而威胁生命,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最新资料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0%,总计患者多达1.3亿。令人遗憾的是,群众中测血压率和血压知晓率很低。一组统计资料指出,约50%的患者不知自己已患上了高血压病(这些患者大多在农村),高血压病人中只有5%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满意控制。
预防高血压病对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朋友来说,是调控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血压病的健康调控措施如下:
①鉴于高血压病约1/2患者早期无症状或出现似是而非的症状(偶有头晕、不适……),并被患者自行解释为其他疾病或一时的工作紧张所引起,加上大多数人无测量血压的习惯,故心血管病专家们呼吁:30岁以上,特别是双亲有高血压病者,应该至少每年准确地测量一次血压并经医生认定。
②加强运动锻炼和适当体力劳动,按时作息,饮食定量,不宜过度劳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
③控制体重,因为超重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因素。肥胖者比体重正常者高血压患病率高2~6倍。
④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以不超过5克为宜。
⑤节制饮酒,做到少量饮酒,不饮烈性酒。资料显示,每天饮100克白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高血压患病率高2倍。
⑥避免“三多两少”,即避免摄入过多的热卡(热卡多导致肥胖)、钠盐、酒;避免体力活动过少、摄入钾过少。
(2)冠心病的预防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由于支配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该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为多见,已成为仅次于脑血管病的对人们造成巨大威胁的疾病之一。
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较多,如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本病的基础病因,同脑血管病一样是动脉粥样硬化,只是这种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而已。因而,从预防角度,采取预防脑血管病同样措施,常收异曲同工之效!
心血管病专家曾指出,预防冠心病应始于小儿,在目前的我国似乎不太现实。但对中青年朋友,则应从现在开始规划着如何预防。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①忌烟。应尽量少抽烟,最好不抽烟。
②合理膳食,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如超重,则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总热量不超过30%,其中动物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500毫克)饮食,适当限制含糖食物。
③40岁以上即使血脂不高,亦应限制动物性脂肪,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肝、脑、肾、肺,其他内脏及鱿鱼、牡蛎、墨鱼、鱼子、虾、蟹黄、蛋黄等。提倡多食瘦肉,鸡、鸭、鱼肉,鸡蛋白、豆制品等。
④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⑤适当参加运动与体力活动,这对减肥、调节血脂及促进血液循环均有积极作用。
(3)高血脂的预防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体内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即血中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一种疾病。这种增高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内,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使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甚至堵塞,使循环的血流受阻。这种病理改变,如发生在无关紧要的外周小血管上,对身体影响还不大;如发生在支配心脏的冠状动脉,则会发生冠心病,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如发生在脑动脉,就常导致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高血脂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树立正确的医学预防观:这是首要的问题,那种“血脂高一点无所谓,反正也没引起什么症状”的观念是最为可怕的,至于尚在健康行列中的中青年人,一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如身体超重,嗜烟、酒,喜欢高脂肪饮食等,则应予以警惕。那么采取何种科学的调控办法呢?这里有两个资料可供参考:一是美国在高脂血症预防工作中主张以调整饮食结构、锻炼身体为主要形式,对年轻男子或绝经前女士不主张药物调脂。二是国内医学界认为摆脱高脂血症的法宝便是饮食调控。可见,中美医学家的预防观点都强调从饮食调控开始。
②预防上要坚持低脂饮食,由于胆固醇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性食物,尤以禽蛋、动物脑髓、内脏最为丰富,炸鸡腿、三明治中也较多。因此要少吃上述食品。同时,少吃肥肉、鱼子、鱿鱼、牡蛎、蛋黄,多吃其他鱼类或贝类。做菜时宜用植物油,少用或不用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
③在蔬菜的选择上,宜多吃海带、粗纤维蔬菜、洋葱、竹笋等。多吃富含纤维的豆类和粗粮。
④牛奶已进入家庭的早餐桌,这是健康的行动之一,但高血脂者从预防高脂血症角度讲,宜多吃脱脂、低脂牛奶奶粉,不吃全脂奶及奶油。
⑤少吃甜食。
⑥不饮酒。强调此点是因为酒精能刺激体内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降低了脂蛋白脂酶的活力。
⑦水果宜选择柚子、酸枣、香蕉、柑橘、山楂等。
⑧饮食调控为主,还要伴以经常性体育锻炼。
⑨肥胖者必须减肥。
5.多食用有益补血的食物
以食补血向来被认为是改善血液质量、预防血液疾病的保健良方,它以无副作用、补血效果明显而倍受人们青睐。它使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得到调养滋补。
(1)乌骨鸡肉
乌骨鸡肉为雉科动物乌骨鸡的肉。乌骨鸡简称乌鸡,为家鸡的一种,体躯短矮,通体白色羽毛,呈绒丝状,其皮、肉、骨、嘴等均为黑色,故称为乌鸡。
乌骨肉味甘,性平,具有补血益阴、退热除烦功效。乌鸡重在补血益阴,故适用于虚劳骨蒸、羸弱盗汗、身倦食少、消渴咽干、五心烦热及肌肉消瘦等阴亏血少、内热郁生之证。
(2)龙眼肉
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成熟果肉。又称为桂圆肉。
龙眼肉自古被视为滋补佳品。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士雄则盛赞龙眼为“果中神品”。
龙眼肉性味甘平,无毒,入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
(3)桑葚
桑葚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古称桑实、乌葚、桑果。桑葚有乌、白两种,以黑紫色者入药为佳。桑葚性味甘寒,入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之功效。桑葚中含有葡萄糖、果糖、鞣酸、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等成分。
(4)芝麻
芝麻为胡麻科植物芝麻的种子,古有胡麻、油麻、芝麻之称。其颜色有黑、白两种,性质基本相同,药用多取用黑芝麻。黑芝麻性味甘平,入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血生津等功效。为此,古人认为芝麻能“填精”、“益髓”、“补血”。
(5)红糖
红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之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又称黑砂糖、赤糖、紫砂糖。红糖味甘,性温,入肝、脾、胃经,具有养血活血、补中暖胃的功效。红糖含有糖类、叶绿素、胡萝卜素、铁、钙及维生素B2等成分。红糖则性温,重在养血暖中。红糖在养血之中又有活血之效,故适用于妇女产后恶露不尽、口干呕哕、月经不调及宫寒痛经等证。
(6)鸡蛋
鸡蛋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食品。祖国医学认为,蛋黄与蛋白虽同在一壳之中,但药用价值却不尽相同。鸡蛋黄味甘,性平,入心肾经,具有滋阴养血、润燥息风之功;鸡蛋白味甘,性凉,具有润肺利咽、清热解毒之效。就补血益阴而言,鸡蛋黄远胜于鸡蛋白。鸡蛋黄滋阴养血,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心烦不得眠、虚劳吐血、崩漏下血、心悸忡怔及盗汗等证。这是祖国医学几千年的经验。
(7)动物肝脏
动物肝脏系指一般日常食用的猪肝、羊肝、牛肝、兔肝及鸡肝而言。因这些动物肝脏的功效大致相仿,故统而述之。动物肝脏营养丰富,一般含有肝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B12、钙、磷及铁等成分。它可以改善人体造血系统,促进产生红细胞、血色素,制造血红蛋白等。因此,肝为强壮、补血之佳品。各种肝脏功效大同小异。
(8)黑木耳
黑木耳是生长在朽木上的一种食用真菌,因其形似耳,颜色黑褐而得名。黑木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除含有蛋白质、脂肪及糖类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等多种维生素以及磷脂、植物固醇等。
6.两种血液疾病的预防
血液疾病是累及多器官的疾病,至今不少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那么从现有已知的发病因素着手采取积极的预防可能更为实际有效,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通过积极的预防而控制其发生。
(1)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尤以育龄妇女和儿童多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调查,全球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对于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宣传教育。首先应广泛宣传防治铁缺乏的重要性,引起全社会及每个家庭的重视。铁缺乏对婴幼儿的危害更大。目前,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已被列为儿童保健工作中重点防治的四种疾病之一。因此,应加强防治铁缺乏病。
②做好饮食预防。饮食预防要根据人的不同生长期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一,胎儿期的预防:为防止胎儿铁缺乏,孕前就应该从膳食中供给充足的铁,以防止妊娠前3个月的缺铁性贫血而影响胎盘结构和功能,如果缺铁严重还有影响胎儿贮铁的可能。妊娠期妇女一般饮食很难达到铁的需要量,应常规补充铁剂,才不致发生缺铁。
第二,新生儿期的防治:新生儿生长所需要的铁来源于体内储备及母乳,母乳含铁约0.5毫克/升,50%可被吸收,故母乳喂养优于人工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可预防新生儿缺铁。
第三,婴儿期的防治:母乳喂养至少应4个月,在这期间不加固体食物。足月儿最晚至4个月后开始补铁,每天补铁1毫克/千克体重,未成熟儿最晚2个月开始补铁,每天2毫克/千克体重,最好补充至2岁。铁的来源主要是食物,所以4个月后应添加辅食。动物性食物铁吸收好,食物中应含有一定比例的动物蛋白质,如蛋黄、肝泥等。
第四,幼儿期的防治:幼儿期如不注意膳食安排,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亦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保证足够的动物性蛋白质和豆类食物,不仅可供给优质蛋白质,而且这些食物含铁量高,吸收率也好。鸡、鸭、猪血等也是铁的良好来源。豆类比奶类的含铁量高。
b。每日需摄入足够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C的供给,促进铁的吸收。
c。选择铁强化饼干或其他食品时,必须注意含铁量及每日摄入量,可作为点心等食用以补充铁,但必须防止过量食用,以免引起铁中毒。
第五,成年人除积极治疗能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外,最好是靠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和富含营养的食物来补充。必要时用药物铁或铁强化食品来补充铁。
近年来,我国已有品种繁多的铁强化食品。对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若每天口服橘铁粉40~70克(含元素铁32~56毫克)和1块巧克力铁(含元素铁60毫克),每4周为1疗程,有效率为88.6%。
补铁不能过量。食用加铁的强化食品,每日从食物中摄入的总铁量,以满足每日需要量为度,不宜过多,以免引起铁中毒。
③烹调用具的选择。宜选用铁制炊具。有研究认为,用玻璃炊具烹调,其铁含量为3毫克/100克,而用铁制炊具烹调,则铁含量高达87.5毫克/100克。故世界卫生组织也推荐使用铁锅。此外,应避免使用铜制炊具,因为铜制饮具能加速叶酸的破坏。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防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因周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也称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它是一种较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率为1/10万~2/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中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对再障的预防,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①再障虽然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目前原因未明,但由于科学的进步,人类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有许多曾诊断为原发性再障又找到了致病的原因,目前继发性再障病人有增多趋势,有的可能与病毒感染和环境污染有关系。临床上经常看到有的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历史,如患病毒性感冒,许多再障患者乙肝、丙肝抗体阳性,说明患者曾经感染过肝炎,因此增强体质、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各种病毒感染加强环保措施,对预防再障有一定作用,对患有传染病患者加强隔离。
②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农民在喷撒化肥、农药、杀虫剂时应做好自身的防护,加强农药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掌握操作规程,当喷撒药物时,一定要戴口罩、手套、穿长袖上衣及长裤,作业人员应站在上风侧,有次序地倒退着喷撒农药,工作完要立即洗澡,更换衣服,以尽可能减少毒物进入身体。对接触有毒物时,工人也要加强劳动保护,尤其是乡镇企业,必要时政府应强制管理。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人要有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增强国人的道德品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③严格掌握对影响骨髓造血机能有害的药物,宣传滥用药物的危险,对偏方、验方的应用,如无经验,也要特别注意对血液的影响,定期检查血象。对一些能抑制骨髓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④凡经常接触放射线等有害物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定期做血象检查。生命离不开饮食,饮食离不开消化。
消化是人体汲取各种营养的手段。消化系统就是行使这种功能的大本营,消化系统犹如一个分工精细的现代食品加工厂,在它的统筹安排下,神奇的胃、短小的食道、庞大的肝脏、弯弯曲曲的肠道等诸多重要成员形成一条有效的加工流水线,将食物仔细研磨,去粗取精,然后产出合理的营养运输到人体各个器官。所以说,消化系统是制造生命燃料的加工厂。
§§第九章 走进人体的消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