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身体的透视下
32305500000012

第12章 起居应与气相适应

人的起居直接影响人的健康,而健康多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因此,人的起居应顺应二十四节气。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天赐的寿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生活起居必须与二十四节气相顺应。

1.起居与二十四节气的内在联系

人的五脏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是相对应的,而且都各有所用。

春位在东方,色为青,与人身的肝脏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在其中。因此,春天养生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肝经,而表现多在颈项。

夏位在南,色为赤,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耳,精华藏于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多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肋。

秋位在西,色为白,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

冬位在北,色为黑,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阳,精华都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而中央色黄,与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黄帝内经》指出:春天六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草木繁荣,天地间俱显出勃勃生机。在这个季节,人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使自己的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气而勃发。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会得寒变之病,供给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天六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应当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不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之美。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心就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天六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疾,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人应当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宁,借以舒缓三秋的肃杀。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肺就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得完谷不化的飧泄病,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天的六节气三个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在这个季节,人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湿,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肾就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供给春天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2.古人论起居应与二十四节气相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养生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并由此产生“顺应自然”的养生学观点,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吕氏春秋》对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养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使,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年寿得长之意为“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指的是人能尽其寿而颐享天年。

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养生家,如华佗、陶弘景、孙思邈、陈希夷等。他们对四季养生的理论都有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四时养生方法。如华佗《中藏经》提出:“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止,人能从之亦智也”的观点,并创制五禽戏锻炼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更记载了多种食养、药养和术养的具体方法;唐末道士陈希夷编创的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功理源于四季阴阳变化,五行配属学说,功法按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编排,深合“天人合一”之理,此套功法至明清时期仍颇为流行,许多养生著作均有收载。

宋元时期,涌现了金元四大名医和陈直、邹铉、丘处机、王王圭等许多养生学家,著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思想,使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尤其是在食疗和药疗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如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收食养食疗方162首,指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明确提出了饮食在四时阴阳变化中对人的调节养护作用:“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他的论述推动了四时食养的普及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四时养生的鼎盛时期,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万全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曹庭栋等《姥姥恒言》等,比较详尽地总结了四时养生经验和成就,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推动养生学的普及,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起到了很大作用。

3.顺应春季六节气的起居要求

春季六节气各不相同,养生的起居也应因节气不同而有所变化,适合节气要求,顺乎自然。

(1)立春时节的起居要求

立春时节,冬藏结束,春生到来。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使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春天的到来,好像新生命的到来,人的机体内随万物萌发,蕴动着一种勃勃的生机。

在早春时节,容易使人大意的是一双脚的保暖和保干。一些人常早早地换上春装,穿上单鞋,早春的寒气与湿气也悄悄地乘虚而入,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透骨骼、关节,尤其是踝露的脚趾与踝、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酸胀不适,走路酸痛,下肢沉重、乏力、关节僵直等。所以《姥姥恒言》中说:“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捂是穿衣着装的要求,究竟应该捂到什么时候,则要看个人体质的好坏,不能强求一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春捂,指的是不要突然减衣的意思,而并非如现代人所认为的,要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古人并不认为穿得多会对身体有好处,恰恰相反,却认为“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告诉人们,穿得太多,盖得太厚,身体不运动,使人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才会使风寒入侵人虚弱的体内,最终形成疾病。

立春时节,睡眠时头部应朝向东方,睡前用热水洗脚,并用双手按摩双足尤其是涌泉穴,能使全身暖和、舒适,睡得更安稳。早晨起来,要先使头脑清醒后,再睁开眼睛。然后闭眼将双手搓热,熨眼几十遍。接着将眼睛左右各旋转九遍后,将双眼紧闭一会儿,然后猛然睁开双眼,这样可以去除眼中的风火。

(2)雨水时节的起居要求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还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惊蛰时节的起居要求

“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令,时值公历三月上半月,天气渐渐回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和多种昆虫感于春季温暖,震惊而出。本节时逢“九九”到九尽,鲁北土地完全解冻,气温一般在4℃~5℃,寒潮频繁。最高气温18℃~23℃,最低零下3℃~零下7℃。降水量一般3~5毫米,多时达20多毫米,也有时不足1毫米。

在这个时节里,江南的“倒春寒”现象要一直延续到惊虫拆的最后几天,而北方寒冷气候则还要时间更长一些,所以“春捂”在此节气中还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在此节气中不要因天气变暖而将衣服减得过少,应随气候冷暖而适当增减衣服。此时肝气旺盛,老年人易动怒,要注意情绪神志的调摄,随时保持心平气和,不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升腾太过,易患眩晕、中风之病。此节气宜用枸杞煎水擦身洗面,可使皮肤光泽不老。

(4)春分时节的起居要求

按照八卦计时法,春分节气正处于八卦中的大壮卦。卦象为,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乾为天,所以称作雷天大壮。由卦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为四阳二阴。说明阳气已十分强壮。此时大地上的所有生物都已强壮起来,包括细菌在这一时节也繁殖得很快。所以这时流行性传染病很多。又由于卦中还存有两个阴爻,所以天气还会有变冷的现象。春分交节的这几天,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候上会有剧烈的变化,体弱的人容易生病,有旧病的人容易复发。这段时节中春暖日和,当游园踏青,以掳带情,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

春天里来百花开,正是人们出门踏青的大好时光。脚踏青青草地,沐浴和煦阳光,阵阵花香袭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在春分时节,暖湿气流活跃,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因此,阴雨天气较多。将居室安排得和事而有序,对身心的健康也很有益处。比如将客厅布置得温和舒畅,同室外的阴雨天气形成反差,又同风和日丽的天气相和谐;将卧室布置得温馨适意,室内的温度保持在14~16度之间,会给人一种温柔静谧的感觉;将书房布置得明亮温和,空气清新,但又不湿气太重;饭厅注重色彩搭配,会唤起人的食欲;将阳台布置成一个“小花园”,鲜花绚丽,清香四溢,空气清新,悦人心目。这种营造出来的小气候既可以助人解除疲劳,又能使人心旷神怡。

环境卫生不仅仅指室内卫生,也包括室外的卫生,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一定要把不起眼的角落和阴暗死角的污垢清扫干净。可以经常喷洒一些杀虫剂杀死病菌;家庭里保持干净和空气流通,餐具茶具天天洗,餐前最好是用开水将碗筷冲洗一下。厨房、卫生间的臭气要排除掉,减少空气污染。另外,调节好温湿度,室内摆放物品注意温湿度的调配。

(5)清明时节的起居要求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此节气的养生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时的天气,除交节的几天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再有寒流出现了。只不过多雨也是这一节气的特点,所以说气温会随着降雨而降低,雨过天晴后,气温的大趋势是在不断升高。

在这一节气中,人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中坐卧太久。因为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应当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树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并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身体要注意经常清洁,尤其是手要勤洗。

(6)谷雨时节的起居要求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节养生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角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起居方面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4.顺应夏季六节气的起居要求

夏季六节气天气炎热,起居一定要适应时节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养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汗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人的体温是通过汗的排泄来调整的。同时,汗还同尿一样,起着排泄体内废物,调节体液的作用。

另外,汗能使皮肤表面保持酸性,可有效地防止细菌的侵袭,起着“屏障”作用。

立夏时节气温渐高,人体易出汗,其实汗液本身是无臭味的,只是汗液长时间滞留在皮肤和衣服上便会发酵变质而有臭味。因此出汗后要及时揩干换衣。尤其是婴儿和脚气病患者,汗是个大敌,不及时揩掉易患湿疹或斑疹,对婴儿要及时把汗擦干,抹上一些爽身粉。脚气病患者可在脚趾间塞入点脱脂棉球,保持通风干燥,可有效防止脚气病发作。

一个人不出汗对健康是不利的。每天在室外活动一下,出点汗然后洗个澡,这样便能使你顺利健康地度过炎夏。只不过如果运动量太大,出汗过多,造成身体新陈代谢过快,对身体的健康则有害。

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晚间睡眠不足,人体经过一个上午的劳动和工作,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所以午睡对保障身体健康、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午睡可预防冠心病,对预防心肌梗塞也有积极作用。一般来说睡一个小时为宜。

因为睡眠的过程分为浅睡和沉睡两个阶段。浅睡阶段一般为40~70分钟。随着睡眠的加深,人就会进入沉睡阶段。如果午睡时间过长,在沉睡阶段时,脑部血量减少,呼吸频率减缓,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也相对减弱。这时,一旦醒来就急忙起床去工作或学习,脑部供血量不足,就会出现短暂的功能性紊乱,使人感到头昏脑胀。因此睡醒后要再稍微躺10分钟才起床为宜。一些人午睡采用坐姿,即趴在工作台上或教课桌上,是不利于消除疲劳的。因为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全身肌肉松弛,血液循环减慢,头部供血减少,人醒来后,会感到头晕脑胀、耳鸣、腿软、视线模糊,面色苍白等大脑缺血、缺氧症状,伏在桌上休息,使眼球受压,眼压增高,易诱发眼疾。为了保证午睡质量,午餐时不宜饮酒、喝咖啡、浓茶,以免兴奋而难以入睡,并且不宜餐后倒头便睡,应活动10分钟再睡。午睡应采取平卧姿势,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夏日午睡尽管很重要,但却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益处。

联邦德国医学家经研究发现:有些人因身体状况与健康人的差异不适宜午睡。如患有低血压疾病的人以及血液循环系统有障碍,特别是由于脑血管硬化变窄而经常出现头晕的人不适宜午睡。因为午饭后血液汇集到胃部较多,脑部血流较少,相对缺血缺氧。以上两种人因低血压和循环障碍对脑部血流多少缺乏像健康人一样的调适能力。

所以,若饭后就午睡,全身血液循环缓慢,脑部就会因血液汇集到胃部而相对缺血缺氧,结果睡醒后头晕脑胀,根本没起到休息的作用。若不午睡而保持日常活动,就可以通过周身迅速的血液循环将四肢等其他部位的血液“调集”到脑部,弥补脑部缺血。

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宜午睡。因为年龄较大的老人往往发生了动脉硬化,而饭后由于营养的吸收,血液黏滞度较高,若再午睡,血流缓慢,这些“有利”因素就给中风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体重超过标准20%的肥胖人也不宜午睡。因为饭后午睡正是脂肪储存的好时机,而饭后适量活动,就可以避免继续肥胖。所以这种人尽管通过午睡过可以恢复体力,但体重的一天天增加却使身体后患无穷。

(1)立夏时节的起居要求

立夏时节对居室的布置也很重要。首先要全面打扫一下居室,该收的东西(如棉絮、棉衣等)要全部收入橱内,有条件的话,要调整好影响室内通风的家具,以保持室内有足够的自然风。其次要在室内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设法减少或避免一些热源和光照;窗子应挂上浅色窗帘,最好是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一层白纸(或蜡纸)以求凉爽。并且由于白天室外温度高,因此,如果太阳光强的话,可以从上午9点至下午6点把门窗关好,并拉上浅色窗帘,使室内的空气得到流动,从而降低室内的温度。还有就是居室要加强消毒。由于此时病菌繁殖很快,造成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增多和流行,所以居室要经常用适量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另外,由于传播病菌的媒体主要是苍蝇,因此,消灭苍蝇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立夏时节,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并留有一定余地。睡好午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业余时间听听音乐,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园散步,郊游,尽可能让机体和思想获得充分地放松。要节欲守神,善于满足,以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戒躁戒怒,努力培养自己处事不惊,遇事不乱的心态。要如《内经》所说“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做到心静。

(2)小满时节的起居要求

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这一节气中,要注意气温变化大,雨后要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又由于天气多雨潮湿,所以如果起居不当必将引发风疹、风湿症、汗斑、湿疹、香港脚、湿性皮肤病等病症。

夏天天气闷热潮湿,正是皮肤病发作的季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可见古代医学家对此早已有所认识。此病病因不外乎三点: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博,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当我们了解了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就汗斑而言,很多人的衣服在夏天常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如此一来,就成了汗斑发生的好环境。在不知不觉当中,很多人会发现身体上有一块块白斑,或眉毛好像变得稀疏,这时候要赶快去看皮肤科医师。

至于爱穿紧身衣裤的帅哥辣妹,可得千万小心出现湿疹的现象,免得衣服把敏感部位的肌肤弄得红通通的一大片。痒起来要人命的香港脚,也不要拖了,就该尽早去看医师,否则变成灰指甲就麻烦了。汗斑、湿疹、香港脚都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麻烦病,要治好病只有一个原则,找专业的皮肤科医师,并且乖乖地擦药,这样,夏天才会过得舒爽又美丽。

(3)芒种时节的起居要求

芒种时节,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开始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所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把这种天气叫做“黄梅天”。另外,我国的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此话告诉人们,端午节没过,气温还会有冷的时候,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

芒种的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

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在洗浴时如果采用药浴,则会达到更好的健身防病的目的。

在这个节气中,老年人不要贪凉而露天睡卧,不要大汗而裸体吹风、不要吃鸡、羊肉等生火助热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心情宜恬静,所谓“心静自然凉”。

此节气中,大街小巷开始有些人光着脊梁,误以为这样凉快,其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代谢等多种功能。在人体皮肤上有几百万个汗毛孔,每天约排汗1000毫升,每毫升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可带走246焦耳的热量。当外界气温超过35℃,人体的散热主要依靠皮肤汗液蒸发,加速散热,使体温不至过度升高。此时若光着脊梁,皮肤就会从外界吸收热量,且不能通过蒸发的方式达到散热的目的而感到闷热。若穿点透气好的棉、丝织衣服,使衣服与皮肤之间存在着微薄的空气层,而空气层的温度总是低于外界的温度,这样就可达到防暑降温的效果。

有些人不想离开空调房间,以避酷暑之苦,殊不知空调既给人们带来凉爽,也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由于门窗紧闭和室内的空气污染,造成室内氧气缺乏;再加上恒温环境,自身产热、散热调节功能失调,会使人患上所谓的空调病。

所以,夏季的空调房室温应控制在26℃~28℃之间,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0℃,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久呆空调房间,应定时通风换气,禁止在空调房抽烟;长期生活与工作在空调房间的人,每天至少要到户外活动3~4小时,年老体弱者、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久留空调房间。

芒种蚊子特别多,往往是造成人们得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驱除蚊子的方法,除了加强生活区域的清洁卫生以外,自身的起居生活也很重要。如吃大蒜可有效驱蚊,因为蚊子不喜欢人体分泌出来的大蒜味;口服维生素B、通过人体生理代谢后从汗液排出体外,会产生一种蚊子不敢接近的气味。服法为睡前一小时口服维生素B1、B2片,但不要长期大量服用。

另外,穿黄色、白色等浅色衣服可减少蚊子的叮咬,穿深蓝色或褐色的衣服,被蚊子叮咬的机率会大些。所以在夏天应穿浅色衣服。

在黄昏前,室内摆放一两盆盛开的茉莉花、米兰或玫瑰,最好是夜来香。因蚊子不能忍受这些花的香气,所以也能起到有效的驱蚊效果。

室内橘红色的灯光,也具有驱蚊的效果。由于蚊子害怕橘红色的光线,所以夏季卧室中应使用橘红色的灯光照明。

(4)夏至时节的起居要求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了。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气温可高达40℃左右。俗话说“夏至一阴生”,这是说在夏至节气中,尽管天气炎热,可是阴气已经开始有所生长。因为这一阴的生长,使人在此节气中便显得极其脆弱,容易患有各种疾病。所以这一节气中,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的盛衰变化,一般夏季时节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晨起后在初升的阳光下进行户外锻炼,以顺应阳气的生长。中午气温最高,适当午睡能弥补夜间的睡眠不足。据科学家研究调查,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在炎热的夏至时节,合理的穿着打扮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要。从服装的颜色上来讲,最好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可见光波长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而保护皮肤,防止皮肤老化甚至癌变。有些女性认为穿短袖衬衣时,腋毛露在外面不雅观,就用剪刀剪去,有的甚至用刀片大刮腋毛。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也是有损健康的。因为这样极易造成腋窝的细菌感染。金属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含有镍、铬,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夏至后阳光变得极为强烈,有人用戴变色镜来保护眼睛,可事实上这样反而对眼睛不利。变色眼镜之所以变色,是由于这类眼镜的镜片中含有变色物质卤化银,这种物质随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日光中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戴上变色镜后,由于可见光减弱,瞳孔长时间处于扩大状态,使紫外线进入眼睛的量成倍增加,可对眼睛造成伤害。过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角膜水肿,失去原来的光泽和弹性,使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视力下降;紫外线的长时间作用,还可导致晶体硬化和钙化,诱发白内障。另外,少数对紫外线过敏的人,还可能引起中心视网膜炎等眼底疾病,严重损害视力。

专家指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不宜戴变色眼镜,时间长了,易诱发青光眼。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常戴变色眼镜可使近视程度加深。所以这些人也不宜戴变色镜。

(5)小暑时节的起居要求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所以在小暑节气中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另外,小暑节气中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是不好的。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总的来说,一年中最热的天气来了,而阴气也在这时候开始生长,所以不能过于贪凉,而应当适当使身体排汗降温,这样还可以排出体内的一些毒素,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6)大暑时节起居的要求

大暑时节,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在日常起居上,睡眠要充足,不可在过于困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便开始入睡,并且睡眠前不可做剧烈的运动,睡时要先睡眼,再睡心,逐渐进入深层睡眠。不可露宿,室温要适宜,不可过凉或过热,房中也不可有对流的空气,即所谓的“穿堂风”。

早晨醒来,要先醒心,再醒眼,并在床上先做一些保健的气功,如熨眼、叩齿、鸣天鼓等,再下床。早晨可到室外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以身体微汗为度,当然,最好选择散步或静气功为宜。气温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居室温度亦不可太低。

5.顺应秋季六节气起居的要求

秋季六节气养生的起居应该顺应秋季六节气气候特点的要求。

(1)立秋时节的起居要求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

(2)处暑时节的起居要求

处暑时节,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此时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所以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此时节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此时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此节的秋燥属温燥,发展为病症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时节,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此时节,要坚持午睡的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具亏,会出现昼不寝、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

(3)白露时节的起居要求

白露时节,是气候转凉的开始。此时夜间及早晚的气温低,正午时的天气仍很热,是秋天日温差最大的时候。古语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便是告诫人们白露时节气温转凉,不能袒胸露体,尤其是一早一晚要多添些衣服。

此时节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然而,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生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鼻涕、有时眼睛流泪、咽喉发痒,还有人耳朵发痒等等。这些表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深秋季节早晚温差很大,特别是当活动量增加后脱过外衣,就更容易被误认为受了寒凉,而当作“感冒”治疗。其实这不一定是“感冒”,而可能是“花粉热”。

“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个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入外界的过敏源。由于各种植物的开花季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对某种或某几种抗原过敏的人的发病也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了。秋季是藜科、肠草、蓖麻和向日葵等植物开花的时候,也正是这些花粉诱发了有过敏体质者而出现了“秋季花粉症”。

(4)秋分时节起居的要求

秋分时节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祖国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5)寒露时节的起居要求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此时最易流行的疾病,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当环境气温低于15℃时,上呼吸道抗病力则下降。因此,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此时,哮喘会越来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疮患者也较前加重。

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合则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综上所述,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时节,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节气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令人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也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如经常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既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不失为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6)霜降时节起居的要求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个节气,按中医理论,此时节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所以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修复;深秋及冬天外出,气温较低,且难免吞入一些冷空气,可以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所以要特别注意起居中的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

6.顺应冬季六节气的起居要求

冬季六节气气候寒冷,人的起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习惯,顺应冬季六节气的特点,具体地说有以下要求。

(1)立冬时节的起居要求

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立冬后,我国北方室内开始安置炉火或供应暖气了。漫长的冬季,长时间生活在使用取暖器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干燥上火和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现象。科学研究证明,人生活在相对湿度40%~60%、湿度指数为50~60的环境中最感舒适。

冬天,气候本来就十分干燥,使用取暖器使环境中相对湿度大大下降,空气更为干燥,会使鼻咽、气管、支气管黏膜脱水,使其弹性降低,黏液分泌减少,纤毛运动减弱,当吸入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时不能像正常时那样很快清除出去,容易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干燥的空气使表皮细胞脱水、皮脂腺分泌减少,导致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因此,使用取暖器的家庭应注意居室的湿度。最好有一只湿度计,如相对湿度低了,可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或者在取暖器周围放盆水,以增加湿度。如在居室内养上两盆水仙,不但能调节室内相对湿度,还会使居室显得生机勃勃和春意融融。

此外,居室中要勤开窗通风。通风可使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换室内污浊空气,减少病菌的滋生。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室内二氧化碳含量超过人的正常需要量,会引起人的头痛,脉搏缓慢,血压增高,还有可能出现意识丧失。因此,勤开窗很重要。不过应当只开朝南面的窗子,不能使居室中有穿堂风。

立冬时节睡觉前,先用温水泡洗双脚,然后用力揉擦足心,除了能祛污垢、御寒保暖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以及防治感冒、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作用。如果所泡的药水改用中草药甘草、元葫煎剂,可以防治冻疮;用茄秆连根煎洗,可控制冻疮发展;用煅牡蛎、大黄、地肤子、蛇床子煎洗,可治疗足癣;用鸡毛煎洗,可治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用白果树叶煎洗,还可治小儿腹泻等。

在我国古代的学术著作《列子》的“杨朱”篇中,有这样一个“野老献曝”的故事:从前,宋国有个田野老人,穷得只能靠粗麻之衣过冬。太阳出来了,他就跑到屋外去晒太阳以御寒冷。这使他感到十分暖和、舒服,竟不知道天底下还有大厦、暖衣、棉衣、肥鲜之类的好东西。于是他就对老伴说:“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这野老想把晒太阳的暖和、舒服奉献给君王,虽似嫌孤陋寡闻,不识时务,可是细想来,他欲献于君王的“负日之暄”,还真包含有值得我们探究、借鉴的科学道理。这一故事中所说的“负日之暄”,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日光浴”。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立冬时节进行日光浴,应特别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以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引起人体皮肤衰老,甚至患上皮肤癌。进行日光浴还须注意保护头和眼睛,以免由于过度曝晒引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也不宜在空腹、饱腹和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另外,较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和神经兴奋症患者,对阳光有过敏反应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月经期、分娩后一个月内的妇女,进行日光浴时也须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以免发生意外。

(2)小雪时节的起居要求

小雪时节,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给干燥的冬季增添了一些湿润。空气的湿润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会有所改善。但雪后会出现降温天气,所以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3)大雪时节的起居要求

大雪时节后,天气越来越凉,寒风萧萧,雪花飘飘。我国北方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天气,辽宁、新疆等地还会有暴风雪。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雪景是美丽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可以使城市空气清新湿润,还可以保护农作物。可是大雪带给人们的不全是浪漫的诗情画意,雪既令人欣喜满怀,又让人手忙脚乱,让人喜忧参半,有时候还真挺恼人的,尤其是给市民出行、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是温度下降,摔伤、冻伤、感冒、交通事故等成为雪天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雪天气温变化较大,较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雪天,老年人摔伤以手腕、股骨等处骨折的居多,年轻人则多是软组织挫伤。从预防的角度看,老年人应减少户外活动,出行最好由其他人搀扶上街。行人出行时则尽量放慢骑车或步行的速度,避免滑倒。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

所以在天气日渐寒冷的大雪时节,首先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其次,患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身体不舒服应该主动到医院检查,通过中医的调理达到预防疾病的的目的。最后,戴顶帽子,配条围脖,穿双保暖鞋,也不失为防寒的最佳选择。

有些人因天冷怕寒,冬天睡觉时总爱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健康。因为人在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减慢,大脑、肌肉进入休息状态,心脏跳动次数减少,肌肉的反射运动和紧张度减弱,此时脱衣而眠,可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

由于人体皮肤能分泌和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此时若和衣而眠,无疑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的蒸发,另外,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还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上较厚的被子,也会感到寒冷。因此,在寒冷的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觉。

(4)冬至时节的起居要求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冬至时节,需避寒就温,宜毛衣贴身,棉软着体;手脚易冻,尤宜保暖。

(5)小寒时节的起居要求

小寒时节,是一年天气中开始最冷的时候。在此节气中,要防止冷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据环境医学研究,在我国北方严寒季节,室内气温和墙壁温度有较大的差别,墙壁温度比室内气温低3℃至8℃。当墙壁温度比室内气温低5℃时,人在距离墙壁30厘米处就会产生寒冷的感觉。如果墙壁温度再下降1℃,即墙壁温度比室温低6℃,人在距离墙壁50厘米处就会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因为冷辐射或称为负辐射所导致的。

人体组织受到负辐射的作用之后,局部组织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神经肌肉活动缓慢且不灵活。全身反应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尿量增加,感觉寒冷。如果原先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关节炎等病变,可能诱发心肌梗塞、脑出血、胃出血、关节肿痛等负辐射综合症。

在严寒的季节,人们要特别注意预防负辐射综合症。具体措施是远离过冷的墙壁和其他物体,睡觉时至少要离开墙壁50厘米以上。如果墙壁与室内温度相差超过5℃,墙壁常出现潮湿甚至有小水珠形成。此时可在墙壁前置放木板或泡沫塑料,以阻断和减轻负辐射,从而保护身体免受负辐射的损害。

(6)大寒时节的起居要求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空气干燥,雨雪较少,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种持续“晴冷”的态势。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在此节气中尤其要注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门,避免感冒。早上应尽可能晚起,中午或下午可到户外活动一个小时左右,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最好戴上口罩、帽子、围巾。

此节气一般以晴为主。所以,要注意利用阳光来保养身体。

冬季寒冷易使人患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而此节气的天气特点除了寒冷外,空气也比较干燥,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之室内采暖,居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这种干燥的气候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所以,在注意保暖的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湿度,早晚要多开窗通气(因早晚室外湿度相对较高),室内取暖时也要注意在地板上洒点水,或是晾一些湿毛巾之类的东西,以增加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