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炎帝与民族复兴
32299200000008

第8章 简论炎帝的有关问题

郑杰祥

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当前学术界所称作的炎黄时代。这是一个从原始氏族制向着古代文明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变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它充满着先进和落后、前进和倒退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群体,适应着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和推动了这场社会变革,从而把我国古代社会迅速推进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当时的人们讴歌赞美,称颂不已。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纪录,这些事迹只能口耳相传,晓于后世,因此这个时代又称之为传说时代。传说中显然会有一些夸张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总是把自己的首领歌颂为半人半神的人物,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领人物的一般特征,炎帝等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于传说时代人物的事迹,我们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这个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只有通过当时的广大部族群众特别是首领人物的英勇奋斗,才能完成这个变革,人类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时代。炎黄二帝正是我国传说时代历史人物的典范,把这个时代冠以炎、黄二帝的名称,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

炎、黄二帝既为人名,也是族名,出自于同一个古老的少典氏族,以后分化,发展为两个不同的强大部族,在历史上分别作出过重大贡献。炎帝族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水经·渭水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徐旭生先生云:“秦岭古代通称华山。……现在宝鸡县城南门外就临着渭水,过渭水南一二里,在黄土原边上有一村,叫做姜城堡。堡西有一小水,从秦岭中流出,叫做清姜河。堡的东面约一里地的光景有一个很大的神农庙,庙前面有一个泉,叫做九圣泉,俗传为神农皇帝洗浴的地方。这一个姜城堡,《宝鸡县志》说它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姜氏城”。虽未必如文献所记,但这里“是姜姓旧居,可能性也很大”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2页。就是说现在的宝鸡地区,应是古代炎帝族主要生活地区之一。炎帝族以发明和发展原始农业而著称于世,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刘歆《世经》云:”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农耕,故天下号曰神农氏。”《春秋纬》云:“炎帝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班固《白虎通·号篇》云:“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管子·地员篇》云:“古之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教民食五谷。”同书《轻重戊》又云:“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考古资料表明,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五谷就是粟,在新石器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多发现有粟的遗物,而文献记载正是神农氏首先发现并栽培了粟谷。《齐民要术》卷一引《逸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粟的栽培成功,标志着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从适应自然界,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支配自然所取得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所谓“劳动创造世界”这一科学论断,只是到了人类发明农业,才赋予它以真正的含义。在这以前,人类只是以主要采集天然产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到了这时,人类则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物质生产,这是社会经济的一大变革,它标志着人类从此由采集经济进入生产经济时代。人类在发明农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作物本身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般规律,因而就必须初步掌握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气象学和土壤学方面的知识,而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也进一步增强着人类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信心,从而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身。因此,正是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才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基础,各种文明因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萌生出来。在我国黄河流域,应是以炎帝为首的原始部族发明和发展了原始农业,从而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发明原始农业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正反映了炎帝族发明农业所经历的艰苦斗争过程,同时也体现出我们祖先的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建设当代社会主义文明的道路上,勇于革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