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炎帝与民族复兴
32299200000007

第7章 炎帝和妻子生地的有关问题再研究杨东晨

中华始祖炎帝,是“三皇”中唯一称“帝”的人,也是中华祖先中首位称“帝”的氏族部落首领。数千年来流传着他悠久丰富、美丽动人的故事。自从春秋时期《国语·晋语》正式记载以后,历代皆有文人学士研究,不断有书籍记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传说人物“三皇”、“五帝”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热潮,炎帝神农氏的研究更是如此。陕西宝鸡市则是从1993年后,将炎帝文化研究一步步推向高潮和新阶段,取得了海内外注目的喜人成就。拙文试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再作一探讨和研究,以与同仁共赏析。

一、炎帝出生地的有关问题再研究

中华始祖石年,以任火师和以火德为王而称炎帝,成为中华第一古帝,德号代名字通行于世,万民尊称其为“炎帝”,不呼其名。

1.炎帝早于黄帝近千年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国语》云‘少典娶有虫乔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这段记载是说:少典(即有熊)与有虫乔部落通婚派生出炎帝氏族部落,比黄帝氏族部落早五百多年。以今日观点来看,不必拘泥于“五百”这个数字,多数学者认为炎帝神农氏及其后裔延续的时间很长,大体可与6500年至5000年前(一说为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阶段相比附。炎帝本人约生活在距今6000至5850年之间,比黄帝早约近千年。

2.炎帝降生的吉兆

徐旭生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注释说“古昆仑丘就是现在的青海高原”,华夏集团“远古是住在昆仑丘的脚下。这就是说他们住在洮河、黄河、大通河诸河谷中可能住人的地方”。之后他们东迁到“陕西、山西、河南。”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以此解释炎帝(含黄帝)起源于陕西西部或中部偏北,似乎合理。但问题是无史书载“三皇”等兴起于青海高原者,不如二者兴起于河南而西迁之说可靠。正是迁于渭水中上游的有虫乔、有熊氏族部落通婚,才派出了炎帝氏族。

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云:“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氏,有虫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南朝梁沈约《宋书》曰:“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游于华阳(泛指今陕西秦岭南侧,非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非一处,此指今陕西宝鸡市区神农乡之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有盛德。致大火之瑞,嘉禾生,醴泉出。”《路史·后纪》云:“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初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曰伊耆。”郑樵《通志·三皇志》云:“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又写作列)山,亦曰烈山氏,一曰连山氏,一曰伊耆氏,一曰大庭氏,一曰魁隗氏,亦曰人皇。少典之元子,其母女登有虫乔氏之女也,女登有神龙之感而生神农焉,长于姜水故为姜姓。以火德王天下,故为炎帝。”

古今学者对这些记载认识不一。我们认为这些记载,一是说明少典、有虫乔部落指的是西迁支族,居于渭水中上游,为实行“族外婚”的两个部落;二是说明少典氏(即有熊氏)部落的男子娶有虫乔部落之女为妻。她姓任(又写作妊),叫姒,又名女登或安登,怀孕的祥瑞神话是“神龙”,实为两族男女婚配怀子;三是少典、安登生有二子,一子名字失载,继承了这个少典部落男子的家业。另一子随母为任姓,一度姓伊耆,以姜姓最为著名而传于世。其本名有石年、轨、魁隗、号称神农氏、烈山氏、连山氏、大庭氏,以火德而王天下,尊称为“炎帝”,时人和后世称其为“炎帝神农氏”,亦单称“炎帝”或“神农”。《世本·帝系》云:“炎帝即神农氏。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可见炎帝名字、称号之多;四是再次说明对于远古传说人物的“生”,不可像对有文字记载人物的世系那样看待,往往是指族外婚产生的氏族。

石兴邦主编《原始社会卷》,虽然主张神农、炎帝非一人,认为神农时代延续2000年后才有炎帝时代,但对炎帝的生地或起源之说却是符合史实的。该卷曰:“在渭水流域今宝鸡地区一带分布着许许多多氏族,他们过着稳定的农耕生活,间以渔猎补充生活品,其中有两个世代通婚的氏族,一个叫有虫乔氏,一个叫少典氏。有虫乔氏族内一名叫安登的女子与少典氏族的首领结为对偶婚。据说这对情人是在秦岭南一带巡游过程中感神龙而怀孕的,经十月怀胎后产下一名‘人身牛首’的男婴,他的氏族给他取名为‘轨’,又有一名叫‘石年’。因他母亲的氏族生活在姜水一带,便取姓为姜,他就是后来被称为炎帝的小孩子。他少年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姜水流域与母亲氏族一起同甘共苦地生活的,这条姜水据研究是渭水中游今宝鸡地区的一条支流。炎帝成年后继承了氏族首领。传说中多有炎帝人身牛首的长相,可能这个氏族是以牛为图腾的”石兴邦主编:《原始社会卷》(《陕西通史》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炎帝的本姓和改姓,以及有氏、有姓等,显然是来自伏羲和女娲氏,因而有的史书又说炎帝为伏羲之后。我们以为这是指伏羲、炎帝时代的先后而言的,炎帝出自有虫乔、少典,史载甚明。在母系氏族社会内,少典氏族的男子是要跟随有虫乔氏族女子的,生的子女也是要从有虫乔氏族之女的,因而石年幼年当是随母亲女登之姓任的。

一种传说是安登一天到渭水南的姜水散心,走到蒙峪沟口的常羊山时,忽见天空霞烟缭绕,金光灿烂,一条黄龙从天而降,直向安登飞来,安登顿时感到身体酥软,返回家中后便怀了身孕;另一传说是安登到南边的天台山牧羊,在花草茂盛、景致宜人处见到一山洞,便困乏地靠壁休息,被从天宫王母娘娘处归来的七龙子抱进洞内亲热而怀孕。二说皆是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习俗的反映。

3.炎帝生于姜水的地望

(1)姜水在岐山东之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渭水注》对“姜水”记载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一般认为是秦岭南坡),感神龙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这条“岐水”是指什么水流呢?《水经注》卷十八《渭水·雍水》云:“雍水又东南流与横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即今陕西省麟游县西的漆水),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是也。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司马)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在今陕西凤翔县)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又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矣”,“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东注雍水。雍水又南,迳美阳县(今陕西扶风县)之中亭川,合武水。”《炎帝·姜炎文化》释曰:“郦氏所记雍水支流体系可谓繁杂,使人摸不清哪一条水名曰岐水。郦氏当世亦无水之名,好像姜氏城上半截叫岐水,下半截叫姜水的。从此以后,有人把凤翔东部横水认为是岐水(即姜水)的,有人把扶风岐山之间的畤沟河认为是岐水的,有人把姜水认为是岐水的,麟游也有名曰岐水的。到底哪条水应是岐水(姜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应该说明的,这里和其他地方神农生长于姜水的姜水名称,自古到今都未流传下来,当然姜氏城更找不到了”炎帝与宝鸡课题组:《炎帝·姜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按照郦道元的记述,姜水、姜氏城是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东。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云:“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页。张正明等曰:“岐水源出岐山”,“炎帝的故里,则无疑在岐水即姜水流经之地”张正明、董珞:《炎帝散论》,霍彦儒主编:《炎帝与汉民族论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皆未指明是今哪一条水流为姜水。

(2)姜水在宝鸡市区南之说。到了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李贤等人奉命编纂国志《大明一统志》时,对姜水、姜氏城的地望又作了进一步综合分析和考证。《大明一统志》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云:“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母为有虫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而生炎帝,即此。”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0年)所修《凤翔府志》云:“姜水又名清涧河,在宝鸡县南六里,源出煎茶坪(在宝鸡南,秦岭北),东北流入渭,水势汹涌,九眼泉在县南六里;泉出九眼,其水清冽。”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凤翔府志》云:“姜氏城,县南七里,城临姜水。《帝王世纪》云:‘神农氏母有虫乔氏,游华阳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宝鸡县志》卷一《沿革》载:“神农所生。《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母安登,游华阳,感神龙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按:今县南有姜水,北流注渭。郦氏注渭水不知,遂以今杜之岐山当之,而谓岐水流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复自知不确,乃曰:疑杜水矣。同《志》卷十《人物》条下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虫乔氏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故曰炎帝。”明、清记述的宝鸡县南,即今宝鸡市区南。何光岳《炎黄源流史》云:“有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在宝鸡市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炎帝生于此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张岂之《炎黄时代到周秦文化》云:“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张岂之:《从炎黄时代到周秦文化》,宝鸡市社科联:《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先秦史卷》,亦曰:“炎帝族所在姜水是渭水的一支流,在今宝鸡市境内”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之《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清姜河发源于今宝鸡市区南的秦岭北麓,全长43公里,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有神沙河、银铜峡两条主要支流,还有大沟河、马蹄沟河、黄浴沟河、孙家沟河及濛峪沟河,共有七条溪流汇入。清姜河流经益门堡、茹家庄、任家湾、桑园铺、陈家河、三合村、姜城堡,北注入渭河。其下游流经渭河二、三、四、五级阶地,阶地宽广肥沃,原始经济开发较早,是炎帝神农氏族兴起的较好地方。今日的宝鸡市清姜河地区,已成为电子工业的密集区,著名的宝鸡桥梁厂也在这里。

(3)广泛的姜水之说。郦道元说的姜水、姜氏城,与明代后说的姜水、姜氏城,在具体地点上有分歧,但都在今宝鸡市范围之内。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对二说进行了考证,阐述了看法:“比较可靠的是姜水所在”,“岐水在岐山的南面,当在今陕西岐山县城的东面,就是地图上西出岐山、经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此水南面隔着渭水,就离秦岭不远。秦岭古代通称华山,秦岭南面就叫做华阳,区域很广”。“姜水与古华山很近,炎帝的传说或可以传播到山的南面。”“现在宝鸡县南门外就临着渭水,过渭水南一二里,在黄土原边上有一村,叫作姜城堡。堡西有一小水,从秦岭中流出,叫作清姜河。堡的东面约一里地的光景有一个很大的神农庙,庙前面有一口泉,叫做九圣泉,俗传为神农皇帝“洗三”的地方。这一个姜城堡,《宝鸡县志》说它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姜氏城。实则,宝鸡与岐山虽属邻县,而宝鸡在西,岐山在东,相距将近百里。并且,姜氏城在渭水北,《水经注》说得很清楚,姜城堡在渭水南,而渭水在这几百里内全在原中间走,没有改道的可能。然则姜城堡与姜氏城虽有两个字相同,一定不能是一个地方。虽然如此,姜城堡附近却有很好的彩陶遗址,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居住,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像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岐山一带,我们没有详细调查过,但是我在那里经过,知道那里史前遗址并不缺乏。所以虽说《宝鸡县志》勉强附会的说法靠不住,可是两地相距并不太远,全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很大。并且周弃的母亲,姜原(或作嫄)明白为姜姓女儿。周弃所居的邰就在武功县境内,西离岐山也不过几十里。因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姜姓其他的一个神话中所说的磻溪水也在这一带。”“这以上所述文献内的材料、考古方面的材料、民间传说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证明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在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页。邹衡教授曾撰文《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里?》。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国语·晋语》的记载“比较重要、可靠具体、地点明确,不可能想到其他地方。只能想到宝鸡,远到周原。姬水与姜水今固不能确指,但其范围肯定是在宝鸡,在陕西周原和宝鸡一带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宝鸡说是比较可靠的”邹衡:《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里?》,霍彦儒主编:《炎帝与汉民族论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云:“炎帝的发祥地大概在今陕西的渭水上游,东可能到达山西”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史学家周谷城说:炎帝“长于姜水,姓姜。”史学家白寿彝说:炎帝“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石兴邦说:“炎帝部落发展形成于姜水流域及其附近。有同志考证,就是现在宝鸡地区的周原及渭水流域。”石兴邦主编:《原始社会卷》(《陕西通史》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史学家陈连开说:“炎黄起源于陇山东西。”陈连开:《从事汉民族研究的几点体会》,霍彦儒主编:《炎帝与汉民族论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即今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的交界地区。霍彦儒在《炎帝族的起源与迁徙》中综述说:“从上面所引《国语》这段话里,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炎帝族的起源地是在‘姜水’。而‘姜水’的具体地望又在何处?虽在先秦的史料中无有记载,但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条目中却说得很确切:‘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显然,姜水为岐水的一段,并为渭水的一条支流。当然,有人将‘姜水’说成是宝鸡市区渭水南的‘清姜河’。它亦是渭水的一条支流。我以为,是‘岐水’还是‘清姜河’,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水都在宝鸡地域,且为渭水的支流。尽管郦道元的‘姜水——岐水南段’说晚出,但在未发现新的史料之前,我们无理由对郦道元的说法予以怀疑或否定”霍彦儒:《炎帝族的起源与迁徙》,载《炎帝与汉民族论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似乎是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无碍于炎帝生于宝鸡地区之说,也似乎无法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只好回避。其实不然,我们认为,还可以从炎帝氏族发展到部落、乃至姜炎部落集团的角度进行探讨。

(4)岐山东应为炎帝迁徙地。陕西岐山县始置于隋朝,《寰宇通志》云是“因山名”。“岐山在岐山县东北十里,山有两岐,故名。”按今日区划地图所示,发源于凤翔县东南的横水,从岐山县西北境流入,至岐山县先峰机械厂南,与从凤翔县东南流入岐山县的雍水会合而称“后河”。岐山至扶风的呈向北之倒凹字形之“后河”,可能就是郦道元说的“姜水”,姜氏城也很可能在岐山县下寨子东的河旁。这一带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是发展原始农业的好地方,又与炎帝部落的“聚落”地只有百余里,当是炎帝巡视民情的休驻重地,或为炎帝亲近氏族的聚落。所以说,岐山县东的姜氏城及姜水之名系从西边(今清姜河)带入,遂形成关于岐山县东部、宝鸡市区南部皆有姜水、姜氏城的记载。岐山县东除此二者外,没有炎帝母亲生育的传说,也没有炎帝幼小及成长的传说,故可以判定岐山东并非炎帝的生地。因而宝鸡姜水(今清姜河)流域的炎帝传说遗迹、纪念性建筑得以历代留存,而岐山东炎帝遗迹却早已无存了。

4.炎帝生地的遗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最近宝鸡乡土志》记载:“神农生瓦峪长蒙峪(清姜河支流),均在姜水上下游。”《炎帝·姜炎文化》云:“从明代经清代到民国年间,所有编修的《宝鸡县志》,无不记载着炎帝神农生长于姜水畔的姜氏城。这是因为在原宝鸡县治南(今宝鸡市南)有姜水,姜水入渭处的东南台地上有古老的姜氏城。早在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编纂的《大明一统志》中就有关于姜水和姜氏城的记载,这是其他志书上所没有的。基于此,民国年间还把姜水流域、姜氏城周围地区命名为‘神农乡’,解放初期还扩大为‘神农区’”炎帝与宝鸡课题组:《炎帝·姜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可见炎帝不仅“长于姜水”,而且还确实是“生于姜水”。这里的遗址之多,又是一个例证。

(1)九龙泉。《重修凤翔府志》载:“《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东有浴帝九眼泉。”《重修宝鸡县志》记载:“九龙泉,《府志》:在县南二里,泉出九穴,其水清冽。今按:泉在姜氏城东,相传炎帝始生浴此,有‘浴圣九龙泉’碑”。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神农祠九龙泉碑记》载:其泉“约深丈余,石盆涌出,清洁异常,奇旱不涸”,“传说为炎帝浴三之所”。于是后人遂在泉水之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神农祠。今宝鸡市渭滨区峪泉村的“九龙泉”尚存,历数千年而泉水丰盛,四时涌流,供人们饮用。神农祠早已毁,改革开放后,村民又在原址上修建一座小庙,内塑一尊神农像。庙前泉旁竖立有清代遗留的断碑,上半部已佚,下半部存有“九龙泉”三个斗大的楷书字,前边遗失的为“浴圣”二字。每月阴历初一和十五,都有信徒和乡民到此焚香叩头,祭祀祖先。大型庙会每年一次,定在农历正月十一日举行,热闹异常。

(2)神农祠。九龙泉、神农祠为一地,均在今宝鸡市渭滨区峪泉村,相传祠庙始修于唐代。它坐南向北,南依土崖,北临渭河,占地约五亩,南高北低,分台上、台下两部分,上下修有石阶道。祠庙由东院、中院、西院组成。三个院落之后有神窟三孔,今存二孔。

(3)姜氏城。《重修凤翔府志》云:“姜氏城,县南五里,姜水东南涯有遗址。”1958年被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范围东起马路,西至清姜河,北至崖边,南至灯泡厂,东西700米,南北300米。遗物有石狮一个,造型粗朴,线条简单。还有十几个碓窝,表面光滑,碓窝破损。这些遗物说明姜城堡的营筑时代较晚,非炎帝氏族所修。但从遗址中发现的仰韶文化陶器碎片知,炎帝氏族先民确实在这里居住过,且此地盛产相传是炎帝发明培植的生姜。炎帝部落衰败后,这一带仍有姜姓族人居住,后世人在姜氏城遗址西北角为周后稷之母修的“姜原庙”,就是一个历史见证。此外,姜氏城(今名姜城堡)、清姜河一带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也比较集中而丰富。如传说炎帝生于姜水(今清姜河)东岸的蒙峪沟,长在瓦峪堡,沐浴于九龙泉,均在今宝鸡市渭滨区南。郑国铨教授《姜炎文化的具象化》云:“据古籍记载,炎帝神农氏‘生于蒙峪,长于姜水,沐于九龙泉’。蒙峪、姜水、九龙泉在今宝鸡市南部,距市中心约一公里,称为神农乡。这里既然是炎帝的诞生地,以神农命名,标志这一圣地,是极为恰当的”郑国铨:《姜炎文化的具象化》,宝鸡市社科联:《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5.炎帝氏族的聚落

炎帝身高八尺七寸,魁梧而强壮,额角像牛,颜面像龙,手持大木臿,头戴玉制的饰物,勤劳而勇敢。相传炎帝出生的第二天,母亲就抱他到九龙泉“洗三”,身体立时见长,头上的青龙角也不见了。他出世的第三天就会说话,第五天就会走路,第七天口内就长齐了牙齿,称为神童。炎帝三岁时,就爱和其他儿童作种植庄稼的游戏,成人后,便以善于种植粟菽而著名,被举为氏族首领。《路史》对此亦有详载。

(1)聚落与福临堡遗址。炎帝氏族在姜水流域兴起后,初居于姜氏城。其氏族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姜水流域已不能适应其部落的发展需要,便将部落邑地迁于渭河北岸。具体地点在何处?我们曾提出炎帝部落的聚落遗址,大体可与宝鸡市西郊渭水北岸第二阶黄土台上的“福临堡遗址”相比附。因为有虫乔部落是炎帝的母族,故炎帝部落兴盛后不会吞并其部落,也不会占有其聚落居地,即位于宝鸡市的“北首岭遗址”。炎帝部落逐渐占据渭水流域(今甘肃东部及陕西关中)后,华胥、有巢、燧人、伏羲、女娲、有虫乔、有熊等后裔族,有的继续以部落组织存在,有的则与炎帝族相融合,乃至汉水上游也有炎帝族人的徙入。福临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遗存,比北首岭遗址的年代稍晚,分早、中、晚三期,各期文化面貌,尤其是陶器,均有比较显著的特点,文化发展序列连贯系统,与炎帝部落的延续史相符合。《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初都陈,又徙鲁。”这个“陈”一般认为是指今河南淮阳县,亦有指今宝鸡之说。《水经注·渭水注》云:“又东迳陈仓县西”,“黄帝都陈,言在此。”荣氏《开山图注》曰:“由此可见陈仓之‘陈’均早于前说的两个陈地(指今河南淮阳与寿丘。)。后来宝鸡地方志中依此把伏羲徙治陈、神农初都陈、黄帝都焉,都说是陈仓之陈。”以福临堡遗址的地望,将其称为“陈”也可以说得过去。

(2)聚落居地与神农庙。《重修凤翔府志》云:“神农庙,一在县东郊,一在县南九龙泉。”联系到炎帝氏族初居地姜氏城区域有炎帝祠的史实,渭水北的神农庙亦应与部落居地“陈”有一定关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宝鸡大观》云:“神武路开拓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巷北神农庙得名,后因演武场迁至神农庙旁,又改为神武路。”今宝鸡市区北塬半坡处的神武路东侧亦曾修建过神农庙(先农祠、先农坛),早已荡然无存。神武路小学所在地,就是神农庙故址,留存的遗物为一对庙前的清代石狮。据志书记载:这座神农庙坐北向南,占地三亩,高台处有正殿三间,内有供奉的神农塑像。大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一间。庙四周有院墙,大门楼设在南墙正中央,里边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南北向房屋。

神农庙大门外正南是大广场,高丈许的方形先农坛四面有坡阶道,坛中央树立石碑一通。神农坛正南修建有两面开的戏楼。正殿、先农坛、戏楼等,均建在南北向的一条中轴线上。古柏葱郁,庄严肃穆。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宝鸡县志·建制》记载,清代时祭祀活动十分隆重。志书文曰:“先农坛:东郭内,每年(礼部)颁日期,前期致斋三日。主祭官俱穿朝服,齐集坛所。其一切礼仪如祭社稷之例。祭毕各官易蟒袍为补服,知县秉耒(犁),佐一执青箱(盛种子的工具)播种。行耕时,用耆老一人牵牛,各官率耆农夫塑阙行三跪九叩礼。农具俱用赤色,牛黑色,箱青色,籽种悉听各处土宜。每年所收米石及用过粢盛籽日,报司送部。祝辞:维神肇兴稼穑,粒我蒸民;颂期立之德,克配彼苍;念率育之功,常陈时夏。兹当东作,咸服先畴。洪堆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劳民。敬奉彝章,聿修祀事。惟愿五风十雨嘉祥垣沐于神庥,庶几九穗双岐,上书频书于大有,尚飨。”一般说,神农坛的修建时间甚早,此坛显然是与先农祠一起兴建,时间不会太晚,可能在唐宋时期就有了。每年祭先农坛的节日,都由中央政权的“礼部”亲自拟定,派员或委托地方官员主祭,官民云集,足见朝廷对祭先农坛的重视。官民同耕、播种,以劝导百姓重视农业生产,继承炎帝神农发展农业的优良传统。还在每年阴历正月十一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神农。每年秋十月收割庄稼后,则举行丰收报祭礼。附近的农民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还纷纷到庙内进香礼拜,求神农保佑平安幸福。从各地“先农坛”修建的地方看,一般都距古帝的邑城(实为氏族或部落首领的居地)不太远,这就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炎帝神农氏部落“都陈”,是在福临堡遗址地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二、炎帝妻子听讠夭生地有关问题再研究

炎帝神农氏之妻听讠夭的生地,由于史载不一,故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分歧。我们认为:赤水氏族部落兴起于今甘肃陇西县,徙布于今天水、陇南市的部分地区,听讠夭也生于陇西县。

1.炎帝之妻听讠夭

《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通鉴外纪》云:神农氏纳莽水之女听谈。《史记·补三皇本纪》曰:“神农氏纳奔水之女曰听讠夭为妃。”《周易》毛氏本又写作听讠夭。这不同的三种称谓,还有一些文献记载,不多述。奔水、莽水,皆为与赤形似而讹传,实为赤水。

否定炎帝之妻为“赤水氏之子听讠夭”之说,则是由《路史·后记三·炎帝纪》云“纳承桑氏之子,计有三人”引起的。罗苹注曰:“《汉书》作桑水氏,书传多作奔水氏,字转失。”张颖、陈速《首代神农炎帝考》说:汉初尚存《太古以来年纪》二卷、《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等上古史书多种,均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此说怎会没有史籍佐证。”因此,“炎帝姜轨居姜氏城纳承桑氏(即桑水氏)氏为妃,是首代神农氏‘长于姜水’的又一件重要史实,亦如此可作定论”张颖、陈速:《首代炎帝神农考》,霍彦儒主编:《炎帝与汉民族论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我们从张颖、陈速《首代神农炎帝考》否定听讠夭,持“承桑氏之女”为神农妻的论述中,感到难以令人置信。

2.赤水在四川之说

赤水氏族部落以居于赤水而得名,究竟指何水或何地呢?胡太玉《破译〈山海经〉》云:“炎帝神农氏的妻看来也是‘天府之国’的公主。赤水,是《山海经》所记昆仑山附近的一条河。因两岸及江中产赤金(纯度很高的金)而名,因水势湍急,故又称‘奔水’。所以又称‘奔水氏’。赤水指的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古时并不把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游,而是把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称为大江,金沙江有支流赤水,至今仍然叫这个名字,两岸所产名酒茅台、郎酒、泸州老窖等都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听“讠夭”的“讠夭”,是古人对于所生的子女的昵称。这一古音在四川方言中仍保持着。四川人称小弟弟或小妹妹叫幺、幺妹。“这个远古天府之国的‘幺妹儿’所生的后代都很了不起,且都住于‘江水’”胡太玉:《破译〈山海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0页。从字面上看,四川南部的赤水与炎帝之妻听讠夭的氏族部落名字一样,四川泸州市南境的贵州还有赤水市(位于赤水河下游,以河水而名)。金沙江指从青海玉树至四川宜宾市的一段,是否曾叫“赤水”,史书无载。昆仑山,古指今甘肃祁连山,非今新疆昆仑山。因此,将赤水氏部落定在四川金沙江(含其支流支水河)是难以成立的。再说,远古通婚的两个部落也不可能相距那么遥远。

有的学者为解决炎帝与较远(今岷山或金沙江)赤水氏之女联姻的矛盾,则说炎帝生于四川北部岷山。李远国曰:“从地理上看,岷山绵亘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它的北面是甘肃的岷县、文县、武都及四川平武县;东南面与四川平武、北川、安县紧连;西面、西北面与四川松潘、若尔盖相依;西南面则为四川茂汶、汶川、灌县。这一广大地区,称之为岷山区域。它坐落在我国的西部高原,为上古时期烛龙鬼族的发祥地。相柳、共工、后土、烛龙、鬼国、少昊、炎帝、氐人国等部落生活在岷山西部、部南的岷江流域。它们四处围绕岷山而居,形成了上古时期西北、西南的一大强族。”李远国:《试论〈山海经〉中的鬼族》,转引自《炎帝·姜炎文化》。这显然是沿袭四川大学已故著名教授蒙文通的中国民族起源于“西南”之说。这对研究民族起源有另辟途径的意义,但问题和矛盾甚多,如炎帝、少昊的生地,根本不在岷山。

3.赤水部落兴起地在甘肃陇西县

我们认为赤水氏的部落,以昆仑为今祁连山而论,赤氏族部落当起源于甘肃东南部。《通志·氏族略》云:“赤氏,《风俗通》谓为帝喾师赤松子之后,见《神仙传》。”《路史·国名纪》云:“赤氏,赤奋、赤松,炎帝诸侯,后有赤氏。赤氏,高阳师。”何光岳《炎黄源流史》云:赤,红色,以赤色为图腾的赤氏族比炎帝族还要古老一些。赤松、赤水,皆为赤部落的氏族,以居地而另称。今甘肃岷县东北90里有北魏置的赤水县。礼县东北有赤土山,土色如朱,可作染料。陇西县东北有赤谷,下有赤水,又名赤亭水。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60页。《水经注》云赤亭水出东山赤谷,西流,南注入渭水。陇西县北二十里有赤亭山,山色如朱,又有赤亭。陇西县南,当以赤部落的一支居于该县的赤水河谷而名赤水氏族,后发展为部落首领称赤水氏。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云:“赤水,即今甘肃陇西县东渭河支流赤亭河”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页。成县西南有赤亭,武都县东北有北魏置的赤万县,天水市西南有赤亭,庆阳县西南70里有赤城镇等。这些地名、水名等,当与赤人广布于甘肃东南部有关,以“赤”命名者为赤人居地,以“赤水”命名者为赤水族民地或迁居地。何光岳云:甘肃东南与陕西宝鸡市接壤,赤部落(赤、赤水、赤松三个较大的氏族组成)与炎帝部落关系密切。陕甘一带有小红土山丘分布,是利用红色染料和红土埋葬的好地方。故赤人应起源于陕甘稀有的红色土壤之地,以赤为贵,并用为族名。赤人很可能是最早发现赤土能染布料和最早用红土埋葬人体者。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墓葬遗址,均发现有用红土埋葬习俗的。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赤部落之人赤冀(又称赤制)、赤奋(又写作赤粪),皆为炎帝制造耒耜、杵臼的能工巧匠。赤松子被炎帝拜为“雨师”,成仙后也常游居于王母住过的昆仑之丘石室。因此,炎帝娶赤水氏之女听讠夭为妻是符合情理的,也是可信的。

综上所述,炎帝神农氏生地“姜水”,是在今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南的清姜河流域(今神农乡),氏族公社居地在姜氏城(又称姜城堡),部落居址在今福临堡。炎帝之妻听讠夭的母族聚落在今甘肃陇西县,与姜水相距不很远。其他省的炎帝“生”地或“陵”,是其后裔的遗迹。因此,我们认为首代炎帝神农氏的生地,居地和陵园在宝鸡市之说,是无可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