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藏獒生存法则
32273300000089

第89章 改变自我从改变与周边的关系做起

藏獒从草原的守卫者成为富人家里的宠物后,在经历着又一次的改变:狼群没有了,让它放松了绷紧的神经,不用再看守羊只让它忘掉了自己的职责,主人的频繁转换让它怀疑忠诚的意义,它身处一个与祖先相比全然陌生的环境,它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与周边的人和动物的关系。

藏獒的改变,使自己在被人类“招安”之后,仍能成为人所倚重的对象,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成功。其实,改变自我说到底是对自己与他人关系模式的改变,如果一个人能够与其他同事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那么,他一定能够获得同事们的认可。

在此,将为你提供几种与同事建立亲密关系的诀窍。

(1)工作结束之际,不可匆忙草率地向同事告辞。

当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时,你最好不要一面拿书包、整理桌上的文件或是做着其他什么动作,一面对其他同事说:“今天您真忙啊!”、“我走了”、“谢谢你今天的捧场和帮忙”、“明天见”之类的告辞的话。

这是因为,你在忙乱之中向他人告辞,容易显出你急于回家的心情,而且这种告辞方式也显得太随便和漫不经心。如此一来,你在工作中留给其他同事的好印象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

虽然告别之语不过是些寒暄的客套话,可是,只有你把告辞本身作为一件正事的时候,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

(2)对于不在场的第三者予以关心,可以显出你为人忠厚的品质。

有一次,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编辑采访一位名作家。当采访结束后,他们开始闲聊。突然之间,年轻人看了看表,十分慌张地站起来对作家说:“与您谈话非常愉快,以至忘记了时间。现在,我有一个约会,只好向您告辞了。”

(3)作家把他送往大门,看见他急匆匆地向远处跑去,由衷地赞叹这位年轻人忠厚与直率的品质。

年轻编辑的行为,在无意识之间表现了他对第三者关心的态度,从而加深了别人对他的好感。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失礼之举,但实际上绝非如此,它只能加强你在他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在与人面谈时,说声“对不起”、“不好意思”,然后站起来去给另一个约会者打个电话,再回到原座位的时候,很平静地告诉对方:“我有个约会,可能要迟到10分钟,因而先给他打个电话,以免让他久等。”当与你谈话的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后,一定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快,反而会因你的细心周到对你产生好感。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因此,假如你在与其他同事在一起时,对某位并没有在场的同事表示出关心,说一句:“他最近大概很忙吧”“他真够辛苦的”等话语,那么就会使同事们产生这种想法:“他对别人真的很关心啊!假如我没有在这里的话,他一定也会对我表示这种关心的。”

有了这种印象,同事们自然会对你产生更多的好感。

向对方的家人赠送他们喜爱的礼物,也可使你赢得好感。

美国有一位名叫斯皮尔伯格的导演,监制了一部影片《E。T》一下子风靡了整个日本。有一次,他去一位熟人家拜访,买了按照《ET》中的角色制作的玩偶,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主人家3岁和5岁的孩子。

孩子们欢呼雀跃,万分高兴,亲切地称他为“ET”叔叔。从此以后,他每到那里都会受到热情欢迎,他与主人的关系也变得异常亲密了。这是一种拉近与同事关系的有效方法。

当你打算带着礼品到同事家拜访时,选择一些受其家人喜爱的礼品,比直接送给他本人还要受欢迎。

这一送礼方式可以使你获得一个契机,让你与同事的交往发生质的飞跃。如此一来,即使是同事间的事务性交往,也会因受到了他的家人的欢迎而打破以往接触时的公式化的框框,进而建立起情深意厚的私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倘若这个礼品不能令对方的家人感受到意外的惊喜,那么效果就不会理想。

比如,在春节期间去同事家拜访时,如果你给他的孩子们送去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年礼,那么他们就不会对你表示出格外的欢迎。

(4)出差或旅行回来时,捎点土特产给同事,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曾听到一位朋友说:“除了在年轻时出差以外,其他时间人们在接到出差通知时都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兴。”

这是因为,出差可以让人换换环境,感受一下新鲜的事物,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使心情变得更加舒畅。

虽然说出公差也是工作的一种,但是许多人是怀着一种去旅游的心情看待它的。正因如此,所以周围的同事也会因为抱持这种想法而对你既羡慕又嫉妒。

他们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其内心的想法则可想而知。在他们的概念中,这是一种“奢华的旅行”。

一般说来,独享“奢华”的人是应当感到“亏心”的。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特想法,然而,在中国却很普遍地存在着。

因此,如果一个要去出差的人没有表现出这种“不安”的话,那他就会引起同事们的反感。

藏獒在保持自己原有的主要属性的情况,能够与人类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新型关系,无疑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一个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人是不能称为成功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改变不管多么彻底,只要与他人消极的关系模式没有改变,那么他的改变也只能说是失败的。适应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作为最为古老的喜马拉雅犬种,藏獒能够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是它选择了改变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是它选择了生存的权力。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对于藏獒,同样是首要问题,它只有先活下来,然后才可能考虑其他。你找到自己的工作,你就能生存,也才有机会发展。社会不可能给每个人都提供工作岗位,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一些人自己创业。创业思维者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社会问题。创业的人越多,就越能够给其他人提供就业的机会,所以,积极地扶持创业,研究如何创业成功,就能够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突出的社会矛盾。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时期,同样,中国也正处在人才大竞争的前夜。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的出现,大学生不包分配,将打破一切行政式的人才垄断,这将对生活在这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心理,产生强大冲击。

但是,竞争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效应。当代青年的成就也只有在深刻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正如技术时代产生爱迪生的成就,理论变革时代造就爱因斯坦一样,社会需要是人才成功的第一环境。

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会发生变化,一切都要从改革的大局出发,在改革中寻找出路。社会变化了,我们的思维都要变化。打破传统的观念,打破铁饭碗,怎样去挣回自己的第一桶金,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怎样成为强者,这一切都成为今天每个人变革思维的内容。

在越来越看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今天,一种错误的说法是:思想值多少钱一斤?虽然专业技能对于每个人的求职与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关于生存的法则本身却可能更为重要,因为有时候专业技能也许是一种束缚。

新西兰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卫斯滕豪斯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所谓生存的法则就是,生物个体一生中的适应性变化行为。

这种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甚至植物也具有这样的适应性变化,因为植物能调节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以便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洛杉矶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金矿,大批美国人涌入这一地区,形成了淘金致富的热潮。然而,在这滚滚人流中,却有为数不多的人思考后作了相反的选择。他们也想致富,但自己却不淘金,而是为淘金者服务,为他们摆渡、洗衣、供应快餐和修建简易房租借给淘金者。

结果,淘金者中没有多少人致富,倒是为他们服务的人几乎个个致富。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不要只考虑热门专业,围绕热门专业的服务业才是未来的就业途径。我们选择新环境,是想让环境符合自己的特点,能给自己的事业带来裨益。

环境不仅是我们选择职业必须考虑到的因素,而且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还要考虑环境是否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譬如说提升罢,人人都有做官的欲望,这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人们总认为自己的提升是因为自己有某些才能。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被提升时,首先要有职位空缺。没有空出的位置,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会提拔到一个“悬空”的位置上。

当然,我们不否认才华能力在提拔中的作用,只是说才华能力与机遇相比,毕竟是第二位的。君不见,一些才智很高的人。因为没有职位的空出而怀才不遇;可是,有些才智一般的人因为有空缺职位,顺势提拔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你想升职,而你的顶头上司的年龄却与你不相上下,等待空缺只能把自己等老。这时你就应调转单位或科室,寻找能让出空缺职位的工作环境。如果眼下没有空缺,但直接上司的年龄都快接近退休了,那这儿就是一个非常适合你发展的新环境了。

根据环境需要决定自己的职业,你就能够很快获得成功。相反,你就会有自己的才能被埋没的可能。这就是生存法则不同而产生的迥然相异的结果。

在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除了需要专业技能,可能更需要懂得生存的法则。而这种法则本来就是人类的基本知识,只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智慧日益分化的今天,人们才忽略了在古希腊就为它排好了的地位,它是一切知识的首位或一切知识之和,所以人们又叫它哲学,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准确地说是生存的法则。这种情况也可以用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他认为只有人类的学习才具有“吸收”与“调适”两种境界。但是,实际情况表明,动物的善于学习也具有“调适”的深度,而人类如果不善于学习,也可能达不到“调适”的境界。

说到这里,我们能不能根据环境决定自己的工作,关键是要善于思考,思考可以认识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也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职业。就像藏獒那样,依据自身的优势长处。成为藏民绝不可缺少的生活伙伴。虽然它也许并未经过“思考”,而只凭本能选择如此,但人们必须经过思考来产生智慧法则,而智慧法则则让人能调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并因此而生存。反之,不思考就产生不了智慧法则,尽管有本领和技能,却可能逃脱不了无法生存的结局。把适应的过程当作自我修练的过程藏獒从高寒缺氧的地区到了环境完全不一样的内地,它又面临着适应的问题——从低温到高温,从干燥到潮湿,从肩负职责到成为宠物,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它必须改变,有些东西又必须坚守,这是一个艰难的自我修练过程。

被人从高原带到平原上,像宠物一样豢养,这对于藏獒来说也许有些难堪,但在这种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藏獒把改变和坚守的双重修炼当成了自己新的生命功课,这显然是又一种值得推崇和学习的精神。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财富,不在于他做了多大的官,而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炼。品德被称为心灵的根本。爱的、公正的、创造性的行为,以及其他一切品德都从根本上表达了我们的精神境界。品德由种种原则和价值观组成,给我们的生命赋予方向、意义、内涵。品德构成你的良知,使我们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正直、诚实、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们面临重要抉择之时便成了我们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许多人认为,要想成为强者,要靠天资、活力、人缘。历史却教导我们,长远来看,“真正自我”比“人家眼中的我”来得重要。美国建国的头150年里,几乎所有关于成功和自我奋斗的故事,都着眼于当事人的德行。杰出人物像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等都明确强调:人生须以品德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满足。

“正人先正己”是很多强者的为人守则,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也正是很多成功者的处世之道。不管我们是已成为成功之人,或正向成功发展,“正己”应是做人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纵观古今中外的诸多商业巨子,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严格要求自己,给下属树形象,做楷模,使得各级上行下效,形成团队精神,以求进步。试想领导的示范作用力量有多大。

在现代的管理学和领导学科中,很多的事例里都提到了表率和领导的成功方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领导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员工和被领导者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们在为事业打拼时,也正在观察着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领导的每个举动,都关系着员工的切身利益,谁都不愿将自己的劳动价值去交给那些庸俗无德的人管理和利用。

而那些善于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强者,他们周围的人都是上下统一,一呼百应的,所以说成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注重道德,以正其身,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模式里,有很多小富即变的稍有成就者丧失操守,道德沦丧,纷纷落水者何其之多,这些不得不引起渴望成为强者的人注意。以身作则还会引导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很多人格高尚的领导的属下往往都效仿领导的行为作风,做事风格,统一化的行为往往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修身不拘年龄,随时可以开始,要诀是要懂得推己及人。从推己及人的观点而言,须先取得小我的胜利才有大我的胜利。信守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承诺,即是小我胜利。这一类的承诺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我们日常生活时刻要面对的种种抉择。修身的第一步是勇于面对抉择,打定了主意便坚持下去。日复一日,你越来越能信守承诺,你的“品德账户”的“存款”也就越来越多。开始时大费气力的事,渐渐就成了习惯。你如果惯于从生活小事修养自己的品德,将来就更有力量打造应付大事的毅力。

恪守承诺需要学会耐心等待。例如:大多数人因达不到目的而苦恼时,多是他们求胜心切所至。他们忘记了好东西最终会属于那些有耐心和毅力的人。

一位年轻的客户在拉走货物后,保管清理库单时发现,他多拉走了两件货,经理得知后,并没有在当时派人追寻年轻人,因为他知道,年轻人可能还会来的,果然在第二天,年轻人就来到公司:由于搬运工的大意多装了两件货,将在下次再来提货时给捎回来。

货管员问经理:“你如何能知道他会退回这多拉的货呢?”“我看到了他诚实的眼光,”经理说:“我到商场这么多年,能读懂他眼里的真诚,而且这年轻人将会做一番成功的事业,我虽不知道他任何信息,包括地址,联系方法等,但他那双坦诚而直率的眼睛告诉我,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这位年轻人就是拿破仑希尔,而那位经理就是希尔的事业导师安德鲁卡耐基。

由此可见,“诚实”这种人生道德是成功的铺路石,没有它的成功之路,可能也不会牢靠,路的成功与否,和人生态度可能有直接关联。以诚信做基石,人生道路则通畅无阻,以虚伪做基石的路,人生就会滑坡——直至坍塌。

只要心存诚信,不管千险万难,我们的路上都会充满阳光,我们在成功的旅途上就不会太累。藏獒的修炼过程,显然不是在应付差事,而是切切实实地,既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改变,也为了人们的需要而坚守。它因此而再一次赢得了人的喜爱和尊敬。所以,人生真的成功是以美德为根本的,一时的狡猾得势是不可能取得重大成功的。

把教训作为适应的阶梯藏獒适应环境,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过程绝不是一步到位的,它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并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懂得以教训作为阶梯,适应才会多一点顺利,少一些痛苦。

藏獒显然也不是天生就是“獒犬之王”的。可以想像,它的“成功”过程,应该也是充满了失败和教训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训也是一笔财富。有人曾经把“不幸”比喻为一笔财富。其实,你对待失败也应采取这种态度。当你把教训看做财富,你在失败中会学到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美国人戴维迈利民说:“我在一生事业上犯过很多错误,每一次错误都是一个教训。从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那就是精明。”

反败为胜,超越失败的重要条件,是要善于从挫折或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应当从痛苦的教训中学习如何反败为胜。从普鲁士士兵成长为元帅的莫尔特克说过:“我经常以极大的兴趣观察青年们的失败,青年的失败正是成长的标志。他如何看待失败呢?今后他又会怎样做呢?善罢甘休吗?还是更加奋勇前进呢?这些将决定他的生涯。”可以说,积累失败的教训,这正是向成功跨出的重要一步。

德国《时代》周刊发表过雷彭尼茨教授的长篇文章——《自大狂可休矣》。文章认为,现在西方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面临着挑战,而且首先面临来自亚洲的强有力的竞争。雷彭尼茨说:“正因为欧洲人拒不接受来自欧洲大陆以外的任何批评,在欧洲形成了一种‘教训文化’。而这种‘教训文化’是欧洲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这位教授指出:欧洲的未来最终将取决于欧洲社会如何由“教训文化”变为“学习文化”的能力和决心。

雷彭尼茨的文章虽然指出的是西方应改变文化观念,但他提出变“教训”为“学习”的方法,对凡是想反败为胜的人都是有启迪作用的。读者朋友不妨试试“主动学习”的方法,让它为你反败为胜助一臂之力。

“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吃一堑”不会自动地“长一智”,关键还要看你能否变“教训”为“学习”。反败为胜必须主动出击,这里应当包括“主动学习”——主动变“教训”为“学习”。

“主动学习”的做法可以从自己开始,即“主动”向自己“学习”。

“主动学习”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种形式的效果也不错。在今日美国,尽管交通管理部门、宣传媒介和学校教师不断地教育青少年切勿酒后驾车,可是实际上仍有不少青少年酒后驾车,并且由此而造成的车毁人亡的悲剧仍频频发生。为此,美国加州桑塔安纳市的市政当局试着用“主动学习”方法,强迫酒后开车引发事故的青年人去“参观”在酒后驾车引发事故而丧生的人。市政当局在一家殡仪馆设置专门的“参观室”,室内停放酒后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的死者尸体。当验尸官把一具具可怕的尸体让他们“参观时”,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大吃一惊。此时,一名训导官便对酒后驾车的青少年晓之以理。训导官讲清道理,启发他们:为了使自己和别人不再被抬入可怕的停尸房,必须从此以后坚决杜绝酒后驾车的行为。据说,加州桑塔安纳市的做法果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凡“参观”过停尸房的青少年初犯者,99%的人不敢再酒后驾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反败为胜。

“别人亡羊我补牢”,也是“主动学习”别人经验教训的一种好办法。“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有一家人发现自己的羊从圈里跑掉了,别人提醒他们赶快把羊圈修补好。这家主人却说:“羊都丢了,再修圈有什么用呢?”这时,别人再次提醒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失败难以避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知道如何迈出反败为胜的重要一步。藏獒之所以能有今天,应该是与其不断在近乎残酷的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生存方式大有关系的。作为人,重要的也应当是在失败与挫折面前,如何尽快地奋起,寻找补救的途径与方法。这样,你眼下的失败,或许正是把你引向成功的新起点。用“亡羊补牢”求得反败为胜并非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