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国宝有秘密
32218700000040

第40章 楔形文字的起源之谜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的起源又进行了新的讨论。有趣的是,这个问题的重提并非始于历史学家,而是肇端于属于自然科学的考古天文学的一个发现。

人们知道,楔形文字是古代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世纪创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因为文字的形状头尖尾宽,呈楔形,故名楔形文字。它为后来的阿卡德人所继承和改造,一直在西亚一带各闪米特族民族中使用。时至很晚的波斯大流士帝国仍在使用这种文字。

从“结绳记事”到“秉笔直书”,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化的一大飞跃。它为人类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古代各种文字的起源总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对于楔形文字更是如此,17世纪,一位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培德罗在波斯皇宫中发现并临摹了楔形文字,带回欧洲加以研究。18世纪,哥廷根一位中学教师格罗铁芬终于释读出这块文书。他破译出几个古代帝王的名字,并根据他们的事迹又认出了一些文字。以后人们又知道了这种文字来自古代苏美尔。尽管人们对这种文字已能略知一二,但是对于这种文字是怎样产生的仍然十分茫然、争论不断。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当地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图画象形到符号表意,再发展到字母标声。他们根据文字发展的规律来设定,楔形文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象形阶段的图画文字正表示它们的起源所在。他们在较为原始的楔形文字中找到了许多从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如“鸟”写作“”,“鱼”写作“”。渔者绘鱼,牧者画牛,图画变成符号,文字就产生了。

以上这种说法散见于西方各种百科全书。东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见解。他们根据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文化的原理,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直接有关。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四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为真正的文字。”

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各有所据。考古学提供的证据表明,六千年以前的两河流域和波斯湾一带的居民确实过着渔猎牧狩的生活。同时也证明当时此地确实有了比较完备的社会组织,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和国家的地区。倾向于用人的生活解释历史和倾向于用社会生产解释历史的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但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考古天文学却另辟蹊径,在此问题上独树一帜。他们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一万一千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

一位古代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察诺斯基经过对楔形文字的详细研究,发现一个现象: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地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他提出古代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同这颗星有关。1980年这个假设得到天文学家的赞同。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理察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指出,米察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一万一千年前爆发的超新星。它是人类记忆历史上的最大的一次天文事件,虽然今天这颗星的微光只能在夜空中勉强分辨,但它爆发的那一天,即使是白天的太阳也难夺其光芒。夜晚,它与月亮并悬,忽闪而奇特的光彩洒在宁静的波斯湾里,在水面上拉开一条长带伸展到苏美尔人居住的海边。可以想象这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古代闪米特族人的神话中有许多天使都是从天上降到波斯湾,然后循着一条光带来到他们中间的。专家们认为这正是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关于这颗星的谈论和复述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化出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

()。这两个字十分相似,同出一源。

然而,关于古代楔形文字的起源的争论还未结束。即使在考古天文学界,这种争论也在继续。洛杉矶的一个天文学权威克洛普就怀疑一颗新星的爆发是否真有创造人类文明的足够威力。可是,这种来自现代自然科学的探索总是令人兴奋的。它帮助了历史学,或许可以和其他许多学科、学派一起构成人类对自己文明文化起源问题的整体认识中的一个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