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32216500000044

第44章 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1.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备课,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落实,要让教师用思想去备课,用足、用活、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所谓集体备课是同一学科教师集中在一起,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法,攻克难关,大家彼此启迪,互相借鉴,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形成集体意见,生成有效的教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而当前开展的集体备课,尽管对时间、地点、人员等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但真正落实起来的效果往往不是那么令人满意。集体备课很多的时候要么是指定一名教师准备,很专注地讲述教学思路,其余教师认真倾听或者随声附和,然后由中心发言人执笔写成统一教案,发给大家;要么是教研组长把一册的任务进行分解,每人完成一个部分,教师则购买一本教案誊抄下来或者在网络上下载一份交给组长,然后每个人就利用教案开始上课;要么是大家拿来以后稍作加工就开始上课,美其名曰“二次备课”;要么是集中在一起草草了事,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如此这些,浪费了时间,没有实效,更谈不上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了。

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教材、新知识体系,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仔细想想,现代的教育教学,靠一个人死打硬拼能行吗?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未来。自以为是、孤军奋战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代的教育教学走的就是一条合作与创新之路,“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合作的魅力源于集体的智慧,在交流与沟通中,新的创新点被激发,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被付诸于实践,新的成绩就这样诞生了。

2.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快速降低“学困生”比例和低分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营造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1)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教学经验和职业态度各有不同,导致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差异。即使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但放眼全县、全盛全国呢?一个人的思想力量或许微不足道,而一个群体的思想就能汇集共同的智慧,产生长远的群体影响力。一个学校单个的教师可能不是杰出的,特别是农村学校里的教师,往往是赶不上兄弟学校特别是城里教师的水平。古人云:“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学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释放了每个教师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优化,使教师在教学认识和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标。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面对新课程,不少教师缺乏先进理念和有效实践,以及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取长补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3)能大力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容易引发教师的参与兴趣,激发教师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营造出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研究者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方向发展。

(4)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集体备课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在业务上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让教师在志同道合的群体中感受到快乐和充实,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通过教师间学识、见解、思想的交流和对学情的分析、探讨,以及组织者的精心设计,可以在学校营造出关心学生、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和谐氛围,提高家长和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3.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1)集体组织形式

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主持进行。集体备课不只是主讲人的事情,每一个老师都要精心准备,做到有备而来,在主讲人提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后,其他老师应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能提高课堂效率。大家畅所欲言,而不是个别教师唱独角戏,不是教师张开口袋等待教案的回收,而是教师们不分彼此,就其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可能产生的基本学习过程,会产生的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等等,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初步提出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路,然后由一位教师执笔撰写,进一步加工、整理、完善,形成操作性较强的教案。正如很多老师在其后进行的研讨中说道:集体备课不但要知道自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更要在别人的设计与自己的设计对比中,找到自己应该学习的地方,这样的集体备课才是我们需要的,对我们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2)集体备课原则

坚持“四定”“五备”“六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提倡“六统一”但不主张“一刀切”,而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可以作出合理调整和安排。

(3)集体备课制度

①坚持“以新课标、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备课观,体现新课改理念。

②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通览教材,明确本课(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③备课组按照教材内容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提高备课质量。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④建立全面备课的观念,备教案、备教具制作和演示,备课外知识,切实做好上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⑤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要集思广益,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

(4)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做到六统一,但教学的方法可以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新课导入方法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开场白的说服力、感召力、鼓舞力如何,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开头讲好了,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便被吸引住,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他们就可能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当前的高中学生活泼好动,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心,表现欲较强,因而“新课的导入”不能千篇一律,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祝”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下边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的几种导入方法,其他学科也大同小异。

1.典故导入法

我国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源远流长,语言简练,含义精辟,熔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采用成语典故设计新课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引发学生深思。例如,讲“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通常的方法是让学生回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然后教师归纳小结,导入新课。这样做平淡无奇、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就打破常规,首先讲了“按图索骥”的故事。我国古代有名“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拿着经书,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额头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四个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见了,哭笑不得,对儿子说:“你的这匹马太会跳了,大概驾驭不了啊1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不禁捧腹大笑,带着愉悦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并主动探求知识。而后,老师接着说道:伯乐的儿子之所以闹出把“癞蛤蟊当“良马”的笑话,就在于他生吞活剥书本知识,唯书不唯实,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那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向对新知识的学习。

在讲联系观点时,就可借助“唇亡齿寒”的典故;在讲质变量变时,可以运用“滴水穿石”的成语;在讲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通性关系时,可以借助“白马非马”的典故。无须费多大的口舌就能具体形象地让学生领悟深刻的哲理。

2.温故设疑导入法

这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入方式,从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导入新知识,既能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知识,又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

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利用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设置悬念,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采用这种导入法需注意的是设置悬念应具有“新”“奇”的特点,要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疑导入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按理说价格应与价值相符,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见到同一种商品有时卖得贵,有时卖得贱,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商品的价格是人们随意确定的吗?

又如在讲授“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可设疑:画家胸中是否真有竹?胸中之竹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在胸中成竹?

3.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诗境不出于理外,哲理自存于诗中。诗歌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让人从中感悟到颇多的社会、人生哲理。引诗进课堂,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对哲学观点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进行渗透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引诗进课堂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矛盾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应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因此,在导入时一位老师引用了现代诗人艾青的《光的赞歌》: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

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

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诗中的蒙蔽和觉醒、愚弄和聪明、前进与逆转、革命与背叛、光与暗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矛盾的。由此概括出抽象矛盾的含义,既自然又生动形象。把矛盾这个抽象的概念,置于诗情画意之中,让学生能较快地领悟到深奥的哲学原理,这样的导入可谓水到渠成。

4.“音像”导入法

心理学家研究记忆力时发现,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能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记忆痕迹,学习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思维非常活跃,爱好特别广泛,对歌曲、音乐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唱歌,都喜欢音乐。

思想政治教师可顺应青少年的这一身心特点,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歌曲、音乐来导入新课。运用歌曲、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和心驰神往的遐想,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通过独特的歌曲和音乐形象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情感更丰富,上课也更有主动性。

动听的歌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通过歌曲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所以,在讲授新课前播放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健康、情调高雅的歌曲,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维护祖国统一”时,一位老师播放歌曲《大中国》,那优美、流畅、豪气十足的旋律深深地激荡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歌声中,老师及时问道:“听了这首歌的第一段有何感想?”学生们思绪万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此时老师及时导入新课,“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真是多,景色也不错”这句讲得多好呀!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共同劳动、生息、繁衍,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富强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那么,我国56个民族的基本状况是什么?他们怎样共同创建我们伟大祖国这一美好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再比如,老师通过播放《香港别来无恙》、《七子之歌》这些歌曲,让学生明白香港和澳门民众渴望回归祖国的心声;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对保持祖国领土的完整及主权独立的重要意义;领略我国实施“一国两制”方针的必要性。从这些通俗的歌曲中,一方面顺利地导入初三思想政治课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新课,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

录像导入,就是选用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录像内容为切入口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上课就播映了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当同学们看到英国米字旗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庄严的场面时,激动、喜悦、神圣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趁势导入新课: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是遵循哪一项基本方针?它是谁首先提出的?有哪些内容?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课所学的内容。

像这样既有“音”,又有“像”,音像结合,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求知欲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思想政治教材上不少内容比较枯燥,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听不进去。上课时针对高中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可活跃课堂气氛,拓宽视野,寓教于乐,开启心智。

如在讲“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一位老师利用这样一则趣事:美国《自然》杂志曾报道,一项研究显示,婴儿生下的时候,比较像父亲,不像母亲。在这项研究中,克里斯坦菲德把一些人在1岁、10岁和20岁的照片和他们父母在内的一些成年人的照片混杂在一起,很多人都可以正确地用1岁的照片找到他们父亲的照片,却不能用10岁和20岁的照片找到。为什么呢?是因其父亲给子女的遗传特性这一内在根据,10岁、20岁以后,外部条件又起作用了。这里包含了深奥的哲理,以此引出新课“坚持内外相结合的观点”。一则趣事,既使学生服了“兴奋剂”,又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有了学好本节知识的可能,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再比如,在学习“人才竞争是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时,一位老师先给大家讲了一个在报纸上看到的真实故事。大意是:我国国家经贸部的一位多年从事外贸工作的硕士生被一家跨国公司以百万年薪挖走。学生们听到“百万年薪”,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啧啧”的惊叹声。老师顺势问学生:“为什么跨国公司会给他一百万年薪呢?如果你去,会给你一百万吗?”学生们笑了:“因为他是人才。”老师接着问:“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呢?一个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什么都不知道、都不会做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才吗?”学生们摇了摇头。一堂关于人才的讨论课也就这样开始了。

又比如讲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一位老师用下面的小故事导入:几位从事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来到贫困山区做调查,途中遇到一个十几岁的放羊娃,便问:“你小小年纪为啥不去上学而来放羊啊?”

答:“挣钱呀1

问:“挣钱准备干吗?”

答:“盖房呀1

问:“盖了房子呢?”

答:“娶亲呀1

问:“娶了亲呢?”

答:“生娃呀1

问:“生了娃让他做什么呢?”

答:“放羊呀1

这则小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将感叹词突出,用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集中起来了,接着马上切入新课,比直白表述的语言导入效果要好很多。

6.漫画导入法

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身临其境。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并不急于出示新课题,而是先展示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漫画,并根据教材内容与漫画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妙趣横生的漫画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课文。

如在教学“国家的宏观调控”一节时,一位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动画《跟不上趟》,并设问:“老汉为什么要办养鸡场?”“为什么会出现‘杀鸡毁蛋’的结果?”“这位老汉为什么老是跟不上趟?”“这反映了市场调节有何特点和危害?”当动画一放映,学生就被画面上的急剧变化所吸引,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就情绪高昂地开始了讨论,并争相发言,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地悟出了市场调节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及其危害,较好地导入了本节课的讲授。

再如在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一位老师首先展示了“存在即被感知”的漫画,漫画的大意是: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正在向他的学生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谁知他的学生反而诘问贝克莱:你的生身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贝克莱说:该死,这正是我所不能回答的!漫画形象地揭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愚蠢可笑。所以,当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时,学生即刻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教师趁势推导:贝克莱还用得着上街买牛奶、面包吗?他只需闭上眼睛感知一下,牛奶和面包就会从天而降。此时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悟出唯心主义的荒谬。而教师适时导入:唯心主义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又有哪些呢?让学生马上进入到问题的探讨中来。

7.小品等活动导入法

通过组织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品、小短剧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高中生,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一些小活动。

小品是我们所喜欢的文艺节目,演小品的演员心情愉快,看小品的观众更是身心放松。对于学生来说,小品更是百看、百听不厌,百演不烦的。针对学生对小品的特殊情趣,在上思想政治课时,运用小品来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觉得课堂不再是乏味的,而是生动的舞台。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或选择恰当的小品让学生听和看来导入新课;或让学生通过自己演小品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心情愉快,情绪盎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课时,一位老师先找了几个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演了以下几个小品片段。

(1)一家三口去买电视,看了两天,电视出现故障,男主人背着电视去找销售员,销售员说:“这不归我管。”男主人背着电视垂头丧气,不知道怎么办。

(2)一人到鞋店去买鞋子,鞋摊前面写着大大的“名牌”两字,这人一看“名牌”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双鞋子,拿回家,谁知穿了不到一天鞋子破了,这人拿着破了的鞋子不知怎么办。

(3)一人进一美容店,店前写着名医美容,结果从美容店出来,脸上却满脸的小点。她捂着脸,怎么办呢?

几个学生的表演形象极了,下边的学生被他们的表演吸引住了。于是老师问:“他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从下边走上来一个学生,手中举着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牌子,大声说:“我来保护你们。”学生们被他逗乐了,在一片欢乐声中进入了新课。

8.直观演示法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漫画、实验、录像片、投影或其他教学媒体的演示,创造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维,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心理学家有句话说:“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牢牢记心里了。”如在讲“事物发展的原因”时,一位老师先在讲台上放着大小相同的乒乓球、皮球、铅球,然后对着讲台扇风(要求学生观察结果),从这三个球的运动变化中,学生很快便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在讲授“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一位老师首先展示了人民币、港币、美元等纸币,然后展示银元、铜币等金属货币。

“同学们都见过老师手上的这些钱吗?”老师提出问题。

“有的见过,有的没见过。”同学们说。

“这些钱是否伴随着我们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呢?”教师问。

“不是。”

“钱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它又是怎样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在这种情境下导入新课,比较直观、生动、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可以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中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再例如一位老师在讲“货币”的时候,先在讲台上放一只苹果,模仿在集市上卖苹果的果农,然后请三位学生用不同的东西来交换。第一位学生用书去交换,老师说:“我现在不用书,因此苹果不能换给你。”第二位学生用一支笔来交换,老师说:“对不起,我也不需要笔。”第三位学生灵机一动,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来买,这时老师便接过钱把苹果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引出——货币。

以上几种,是笔者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今天,设计好每一堂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实践证明,好的导入像一杯好茶,给学生带来一缕缕振奋的清香,又如一阵清新的春风,给学生以希望的种子。它能达到耗费最小的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好的效果的目的,它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符合了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黄长贵著)

§§人际交往:师德修炼的重要内容

人际关系是世上最复杂而又微妙的东西,它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是一个人能力的具体表现,是转化为财富的基础,是获得快乐真谛的源泉。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除了做好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也要注重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