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是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从事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本分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21世纪的教师,更不是专家型教师。因此,专家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要具备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还应当具备教学教育的研究能力。
想要成为一名研究者,就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这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立足点,也是专家型教师和其他一般教师的根本区别。为何教师一定要成为研究者呢?
1.教师职责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相比起其他研究人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有独特的优势:①能够及时发现教育工作中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找出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②能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考察、检验教育措施、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便及时调整,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③能将教育成果的发现与应用之间的差距缩校
2.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提高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比如进修、自学和参与教育研究。而教育研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学校教育研究可以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让教师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在研究中得以成长。教育研究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一是因为它使教师有目的地收集、了解、分析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观点、方法、经验,从中得到启发,使原有的观念、方法、技术得到更新;二是它使教师能够对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并进行分析教育,反思原有的做法,并将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探索出来,从而能够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三是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研讨、总结、交流,可以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维、增长见识。
3.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教育事业被教师看成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之时,就会对工作失去热情。而一旦把教育作为研究型的工作投入时,就会感到职业的挑战和乐趣,也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会驾驭生活、享受生活的人。
总而言之,专家型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研究来提升课堂艺术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专家型教师在反思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科研误区
1.教研动力不足
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十分神秘、高不可攀;有的认为教育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时候,学校煞费苦心制定了各种教研制度,组织各项学习活动,而教师并不积极参与,甚至怨声不断。每年暑假学校在开教育教学研讨会的论文评选之时,发现有的论文是抄袭的;检查“五个一”时,又发现有些是临时赶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研而无用
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我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离现象。有一些教研仅仅只是一种纯理论性质的形而上学,不能围绕学校、教师本人在教学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开展教研活动,偏离“学校为本”,所选课题或过大或盲目跟风,而研究并非“真的在做”,研究成果也多半是“闭门造车”之作或模仿别人的做法,人云亦云,自然也很难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成果当然也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功利性太强
有一部分教师做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本人专业化成长的需要,而仅仅只是将开展科研活动作为自己评选先进和职称的敲门砖。
4.求新求异
在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中,选择了研究课题之后,一旦发现他人已经有所研究,便会搁置一旁,重新选择所谓的新课题。历年的课题名录常常是教师选择课题的重要参考,他们并不去深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说明了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结果是课题研究之中很多新名字、新概念不断出现。新概念虽然引人注目,呈现出“眼球教育科研”的状态,但并不见得真正有新的意义,不见得对教育实践有新的解释和指向。事实上,教师所面临的不少课题都是共性的。由于学校的情境不同、传统各异、办学思想有所区别等,其他学校的研究常常并不能解决你学校的问题。有时对于同样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5.贪大求全
有一些教师在教研的时候选的课题十分宽松,设计出很多因素,动不动就是以学校的整体变革或者是综合变革作为课题。这样的课题里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因此选择这样的课题之后,很多便是浅尝辄止,欠缺深入。而整体的研究并非是“大题小作”,而多为“小题大做”。教师的智慧也并不是“一鹤冲天”,而大多都是“积小智而成大智”。对局部关键性问题脚踏实地地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有时远胜于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
6.“经验”即“理论”
一些教研仅仅满足于纯粹的现象,藐视经验的总结,很少会运用教育理论来对各种教育现象尽心分析,事实上,所谓的教科研究论文是教学笔记或会议报告。如果没有超越对具体的、偶然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不能结合教育理论来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的教科研作用非常有限。
在人类的活动中一共有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反思水平。前两种属于遗传性和模仿性的,而后一种才是研究性的。只有达到理性的、有意识的反思水平,我们的教科研才能进入新的天地,才会有新的发现。
7.“科研”即“写论文”
很多教师在一谈到教学科研,就以为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好像如果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算得上是研究。其实,教科研的价值就在于其实用性和改进性,其最佳研究模式应为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科研”就是“写论文”的错误认识,是把科研的目的与手段倒置起来,没有认识到论文只是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
浙江省特级教师、衢州市菁才中学校长林炳伟说:“中小学教科研……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不是为了研究出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林老师的话道出了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说,教科研的成果并不是指发表几篇文章,而是自身教育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换言之,“成长即成果”。
应树立正确的教研意识
1.先导意识
教育科研对于教育而言就是令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顺利的“磨刀石”。可是很多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每天仍旧像是陀螺一样忙碌着,很少去思考自己是否有更加好的办法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科研先导意识不强,科研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倘若如今你还在为学生发愁,不妨先冷静下来想想发愁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不发愁。
2.主动意识
教师应该树立主动教研的意识,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间断地开展教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能动地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3.过程意识
不少人认为教育科研只有那些高级教育专家才能出成果,亦或是认为跟自己无关,其实这些都是误导。教育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是实践经验总结与升华的过程。树立过程的意识,将教研中的神秘感打破,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
4.创新意识
开拓创新能力,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到达的一种十分高级的境界。只有创新才是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不上课的就不是教师,教师不做科研就不是好的教师1足以证明教育研究对于教师的重大意义。教育科研理论的生成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具体的应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凡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会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我们的科研能力也就随之提高,教学水平也就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