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长成一棵树
32205400000033

第33章 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和接纳他人

人人都渴望别人尊重自己,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可是要别人欣赏和接纳自己,首先得学会欣赏和接纳别人。欣赏和接纳别人,是尊重,是理解,是沟通,是信任,是肯定,是激励,是鼓舞!欣赏和接纳别人,可以使人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同时也能使别人欣赏和接纳自己。

青少年朋友,现在让我们看看作家林清玄的故事吧:

我国台湾省有个叫林清玄的学生,读高二时被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留校察看。他的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的,多数老师对他都很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常常把他带到家里吃饭,有事请假时,还让林清玄给同学们上国文课。

王老师对他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

这句欣赏的话让林清玄感动和震撼,他发奋努力,决心不负老师的厚望。后来,林清玄成了台湾省、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学家。

一天,林清玄路过一家羊肉馆,一个陌生的中年人跑过来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说起20年前他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林清玄在一家报馆做记者写社会新闻,有一天,警察抓到一个小偷,林清玄前去采访。警察介绍,这个小偷犯案千件却是首次被捉,一些被偷的人家,几星期后才发现失窃。

小偷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夫敢作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

警方拿出一沓失窃案的照片让他指认,他一看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这么拙劣。”

林清玄心生敬意,写了一篇特稿,欣赏地感慨:“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高明、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如此专业、斯文又有气魄,真是罕见。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

站在林清玄面前的羊肉馆老板,正是那个小偷。老板诚挚地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做起正当事。”

林清玄很是感动,没想到当年几句欣赏小偷的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使一个坠落的青年走向光明。

林清玄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句话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的阳光,也可以成为一辈子的黑暗。特别是穷途末路时的欣赏和关怀,有时一句话就是一团燃烧的烈火,能给人温暖,点燃自信,燃亮自尊,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前方路上的光明,从而使人奋发,积极向上,冲破阴霾,走出困境。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欣赏的。欣赏别人,是表达一种热忱,一种善良;被别人欣赏,能激起幸福的涟漪,产生向上的力量。有时候的欣赏,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曾有一则外国名人轶事:有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捡到一张皱皱巴巴的《现代人》报纸。他随手翻阅时,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吸引。作者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由于屠格涅夫的欣赏和鼓励,一下子点燃了这位作者心中的火焰,他找回了生活的自信,一发而不可收地坚持写下去,最终成为大作家,他就是托尔斯泰。

可是,我们在现实中却经常见到不会或者不愿欣赏和接纳别人的人,他们自己有了成绩,有了荣誉,就欢呼雀跃,神采飞扬;别人有了成绩,有了进步,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冷嘲热讽,挖苦、忌妒。

如果我们真诚地为别人取得的成绩,取得的进步,取得的荣誉喝彩,那就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胸襟,恢弘自己的气度,才能不断拥有成就事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听到别人有了成绩就不自在,看到别人有了进步就不痛快,是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表现。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是不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他交朋友的。

欣赏既能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和满足感,也能使人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和调适。同时,欣赏还能开阔人的视野,充实生活并增添生活情趣。

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这样,才能逐渐走向完美!

欣赏和接纳他人其实并不难做到,这要求我们去发掘生活和学习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好处和优点,并毫不吝啬地称赞他们,这将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社会和学习、工作环境更加温馨可爱。

青少年朋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慧眼吧!让我们多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多地学会欣赏和接纳!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更加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