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快刀砍成本
32184200000006

第6章 别让沉没成本误导决策 现实经济中,骑虎难下的投资专案比比皆是,到底是继续投资还是决然退出,总

1.了解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业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1)从成本的可追溯性来说,沉没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间接成本。

如果沉没成本可追溯到个别产品或部门则属于直接成本;如果由几个产品或部门共同引起则属于间接成本。

(2)从成本的形态看,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

企业在撤销某个部门或是停止某种产品生产时,沉没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变动成本。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没。

(3)从数量角度看,沉没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

例如中途弃用的机器设备,如果能变卖出售获得部分价值,那么其账面价值不会全部沉没,只有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才是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相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究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是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此外,资产的沉没性也具有时间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资产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旧期限之后弃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成为沉没成本,而中途弃用沉没的程度则会较高。

2.认识中的盲点

仅仅认识了沉没成本尚不足够。事实上,这当中仍有认识上的盲点:

(1)必须建立决策成本的观念。

有这样一些例子:一些审慎的决策者因为将一些不相关的成本纳入决策成本考虑而错失了本来可行的专案;另一些激进的决策者则因为将相关成本错误排除在决策成本之外而对专案做出盲目乐观的估计。可见,在行动和决策时,建立决策成本的观念十分重要。

衡量投资专案成本,只能包含因进行或选择该行动方案而发生的相关成本。相关成本指与特定决策、行动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包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非相关成本则指在决策之前就已发生或不管采取什么方案都要发生的成本,它与特定决策无关,因而在分析评价和最优决策过程中不应纳入决策成本的范畴,如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

从决策的相关性看,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若决策时计入沉没成本,将使专案成本高估,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2)考虑已投入资源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但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却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选定某方案可能损失的收入或收益。以下文中的中国干线飞机专案为例,终止该专案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显然应当是继续进行该专案未来可能获得的净收益(扣除新增投资后)。如果不能产生正的净收益,下马就是最好的出路。即使有了正的净收益,也还必须看其投资回报率(净收益/新增投资)是否高于企业的平均回报。倘若低于平均回报,也应当忍痛下马。

当然,决策中某一既定行动的机会成本有时是很难衡量的,成本估计可能是高度主观和随意的。此外,有关评价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贴现指标为依据。这些都应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3)正确区分决策成本与会计成本。

一般说来,沉没成本是就决策或经济评估而言的。从会计成本核算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沉没成本。例如一个已发生了咨询费和开办费的投资专案,当环境发生某种变化需要重新决策时,这些费用作为沉没成本不应当纳入决策成本范围考虑。但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则应视决策结果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最后决定放弃该专案,这些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投资损益;如果专案继续,则根据会计准则在该专案的受益期内进行成本分摊。可见,为财务报告目的而获得的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对于决策目的来说,并不总是恰当的。

3.变劣势为优势

用“拿钱买教训”、“交学费”的观点来看待沉没成本是片面的。事实上,除了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沉没成本这一极端的情况外,很多时候沉没成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出。但沉没成本也可以为企业在某些方面带来优势。

对一个行业或产业来说,其沉没成本的状况往往构成了进出壁垒的关键,并最终决定市场结构。

那些具有明显规模经济和庞大硬件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能源、通信、交通、房地产、积体电路、医药等产业,其超额回报可谓诱人,但其惊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则往往使许多市场“准进入者”却步,因为这首先是一场“谁输得起”的比拼。

由于这些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往往同时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输得起”的一方最终会成为市场的赢家。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是利用沉没成本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小企业通常只能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求得发展。

4.如何减少沉没成本

无论怎样,在实现同样战略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的支出无疑是所有企业都希望的。真正如2000年前后网络公司竞争白热化时那样,比谁“烧钱”最快、最多,可以说是大多数投资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5.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沉没成本

这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专案做出准确判断。

当然,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难免。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

2000年12月英特尔公司(Intel)决定取消整个Timna晶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晶片。当初在上这个专案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电脑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专案下马,从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减少沉没成本。很多时候,沉没成本并不是由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方中断合作引起的。

由于一项用于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突然终止,则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很大部分会报弃,从而产生相当一部分“沉没成本”。因此,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确保交易的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契约性或组织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从减少沉没成本的角度来看,采用非市场的规制结构对企业是比较有利的,因为这一结构能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现代企业经营中,技术合作、策略或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其内在原因,其实就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风险、减少沉没成本方面的考虑。

案例5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曾经的失败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曾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专案很快全面展开,双方合作制造的首架飞机和第二架飞机都试飞成功,并且这两架飞机赢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单机适航证。然而,就在此时,MD90专案下马了。在各种支持或反对的声浪中,讨论的角度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二是基于专案的经济因素考虑。先抛开前一角度。单从经济角度看,干线专案上马、下马之争可以说为“沉没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专案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专案已经投入数十亿元巨资,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六载,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丝毫不构成该专案应该上马的理由,因为不管该专案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事实上,干线专案下马完全是“前景堪忧”使然。从销路看,原打算生产150架飞机,首次签约时认购量仅为40架,后来又降至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中国民航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可想而知,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该专案会有怎样的未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