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退路决定出路
32173800000018

第18章 暂时的退让是为了将来直达目的地前进

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做出一些退让是作为善于变通之人的成熟表现。以退为进要随机应变,反应迅速,以便挽回劣势,反败为胜。

五祖弘忍大师很懂得进退之道,在《坛经》里记载着,五祖弘忍大师自从发现六祖惠能决定传衣钵给他之后,就一直在暗地里传授佛法给惠能,后来又偷偷地传衣钵给他。

有人可能会很不了解这件事情,其实事情很简单,如同《坛经》

上说的“衣为争端”,弘忍大师生怕六祖因此而遭受劫难,所以告诫惠能“汝须速去,恐人害汝”。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传衣钵的事情本来是很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五祖弘忍大师却要做得如此神秘,还要六祖在拿到衣钵之后赶紧逃跑呢?

其实并非弘忍大师怕事,而是他的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智谋,较之鲁莽行事尤胜一筹,才使得禅宗得以在六祖惠能手中发扬光大。

进退之道本该如此——以退为进,不退焉有进。五代时期著名的禅师布袋和尚曾做过一首诗偈,将进退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腿部原来是向前。

此偈中说的不论是“低头”,还是“退步”,都非常符合水田插秧的实际,又皆契合人生的禅悟之道。

要知道,人若在平视时,目光或为树障,或为山遮,难得及远,而“低头”插秧时,眼为之明,心为之静,而插秧之倒着走有如“退步”,实际上却是一种向前。

龙虎寺的住持无德禅师,请人来为龙虎寺画一幅壁画,要求这幅壁画须以龙虎为主题。

当壁画草拟的时候,僧人都感觉壁画不太理想,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无德禅师看罢之后,指点道:“壁画中的龙前探身躯,而虎则是高昂虎头,威风确实威风,不过却缺少了摄人心魄的力度。为什么呢?因为龙要攻击的时候,先要弯曲自己的脖子积蓄能量;而虎要攻击之前,都是弓起脊背才能发动致命一击。”大家都为无德禅师的评论所叹服。

无德禅师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其实修道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欲望收缩回来,才会真正产生前进的动力。”古代智者指出的这个奥妙,不知今天还会有多少人能够领悟?

从处理事务的步骤来看,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现实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双方争斗,各不相让。最后小事变为大事,大事转为祸事,这样往往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反而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其实,如果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理方法。先退却一步,使自己处于比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便可以退为进,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何为退呢?即当形势对我军不利时,如果全力攻击也可能不奏效时,就应采取退却的方法。军事家指出学会退却的统帅是最优秀的统帅,战而不利,不如早退,退却是为了更有力的进攻。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善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一次,突厥兵又来犯,部属都以为李渊这次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是号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这番思考,李渊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

“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虐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而李渊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从太原得到给养。

终于战胜了隋炀帝杨广,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兴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唐高祖李渊以退为进,为自己的雄心大志赢得了时间。如果不采取这种妥协方法,李渊外不能敌突厥之犯,内不能脱失守行宫之责,其境险矣,妥协一时而成了大业。

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表现自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