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它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衡阳、湘潭、长沙等市到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全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约占湖南全省面积的十分之四,且支流众多。
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了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遗迹。
喜饮长沙水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由广州来到长沙。
这天下午,万里无云,雨后的太阳格外暖和,野外蒸腾着氤氲的湿热气。毛泽东午睡后,步出湖南省委的蓉园,决定去湘江游泳。
下午五时,毛泽东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及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强等人的陪同下,乘车来到湘江之滨的猴子石,然后跃入湘江,畅游湘水。
此时,正值洪峰到来,湘江水很大。江水混浊,滔滔北去,岸边的树丛被水淹没了。罗瑞卿等人望着汹涌的波涛,不时皱眉头,他们替毛泽东的安全担忧。
陪同毛泽东游泳的是湖南省游泳队的警卫战士。他们尽管个个身强体壮,能游善泳,但是,面对江水暴涨,水温甚低,也不免心怯。毛泽东却镇静自若,悠然自在,一个劲儿地向水陆洲方向游去。
罗瑞卿在岸上一边跟着往前走,一边焦急地注视着滔滔的江水,注视着正奋臂向前游动的毛泽东。
望着这汹涌的江水,人们心里一阵紧似一阵,眉头锁成了一个个的疙瘩。
在湍急的江波中,毛泽东坚持搏击了一个多小时。
游到水陆洲附近,由于小岛将江流分开,江汊的水面狭窄,水流更急。毛泽东毫不在意,直向岸上游去。
突然,一个大浪从身后直冲过来,毛泽东躲闪不及,眼看就要碰上旁边的树枝,罗瑞卿心上那根紧绷的弦更紧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护泳的选手们赶紧游近毛泽东,挡住盖顶而来的巨浪。然而,他们来不及搀扶毛泽东。毛泽东即早已敏捷地抓住树桩,稳稳地登上了橘子洲附近的牛角洲。
毛泽东走上岸来,兴奋地问陪同他的周小舟:“小舟,你到过长沙没有?”
周小舟感到愕然,罗瑞卿也感到十分奇怪:我们不是就在长沙城吗?主席问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又在考人啦?
毛泽东未等他们回答,指指脚下的沙土说:“这儿就叫长沙,长沙城就因这十里长沙而得名呢!”
“长沙”又叫星沙长岛,皆因位于湘江中的橘子洲而得名。这个长长的小岛遍布星沙,驰名遐迩。1961年毛泽东在《七律·答友人》一诗中写道:“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其中的“长岛”即指长沙。
人们十分敬佩毛泽东知识丰富,博古通今。
毛泽东披上那件用了多年、有几处补丁的浴衣,向群众走去。正在地里干活的社员群众,都迎了上来,他们没想到,在这洪水暴涨的时刻,领袖还亲自来看望他们,无不感慨万分。
平静的小岛沸腾了,男女老少都拥来看望自己的领袖。一位姓周的老农,含着热泪请毛泽东到他家去做客,毛泽东高兴地答应了。
一行人来到周家。老周从屋里端出两条长凳,请毛泽东坐下,毛泽东也请老周坐下。
老周取出自己的旱烟招待毛泽东。毛泽东也掏出香烟请大家抽。
主人忙洗碗倒茶,茶是中午烧好放在锅里的,已经凉了。冷茶端来,毛泽东毫不在意,端起碗一饮而尽。
身边站着一个男孩子,毛泽东和蔼地把他拉过来,搂在怀里,问:“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岛上有没有学校?”……旁人一一做了回答。
毛泽东仍然用家乡话与社员们亲切交谈,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社员们不停地回答毛泽东的提问。毛泽东不时高兴地点点头,表示满意。
太阳已经西沉,时间不早了,江面上映着晚霞和岳麓山的倒影。毛泽东开始和社员们握手言别,社员们个个热泪盈眶,一双双热情而激动的手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
罗瑞卿、汪东兴等人护卫着毛泽东登上小木船,向湘江东岸划去。
在中山码头上岸后,毛泽东转乘小轿车,回到湖南省委的蓉园。
到蓉园后,毛泽东仍无倦意,拿起报纸来看。服务人员给他泡来一杯浓茶。毛泽东端起茶杯,轻轻地喝着,感到茶水格外的馨香,余味绵长。
“这茶水怎么这样清香?”毛泽东很有兴致地说。
“这是用长沙白河井的水沏的。”服务人员答。
毛泽东深有感慨地念了一首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美不美,家乡水啊!
在长沙城南有一座回龙山,山下有一股名泉,井虽小,却载誉古今,驰名遐迩。一千多年前,便有人称这里为“天下第一泉”。据《湘城访古录》记载:“其泉清香甘美,冬暖夏凉,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不复其气味。”意思是,这股泉水纯得很,清得很,泡茶、酿酒、煎药,都好得很。泉井里经常保持那么多水,随舀随涨,永不枯竭。又据《长沙府志》载:“汲之,桶底浮于桶面。”形容这股泉水十分清澈纯净,桶装满水后,桶底好像浮了上来。
毛泽东青年时就品尝过这清纯的白沙水,尤其记熟了“长沙沙水水无沙”这句古谚。
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喜欢喝白沙井水,特意派车到白井,运了好几桶白沙井水,送给毛泽东带上飞机。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杯白沙水,已令诗人开始酝酿著名的词了。
湘江击水
1959年6月,毛泽东在杭州居住8天后,于6月20日再次来到长沙。
时值仲夏,天雨不歇,湘江水涨。毛泽东在蓉园歇不住,便告诉随行人员,想去湘江游泳。
湘水滔滔,白浪翻滚,这天上午,毛泽东在公安部长罗瑞卿、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从城北七码头乘小轮船溯江而上。久雨初霁,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霞,初夏的凉风掠过水面,拂面而来,使人顿感舒适凉爽。
毛泽东身穿白色衬衫,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与围在他身边的人们亲切交谈。他几次起身走到船边,从窗口仰视天空,俯瞰江面。
天虽没下雨,但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人们不免为毛泽东游泳将遇到的困难而担忧,并设法以各种理由劝阻他。
“毛主席,今天的江水,挟带泥沙,显得不那么清洁,似乎不适合游泳。”一位年逾古稀的副省长劝说道。
“水清水浊,不是决定能否游泳的主要条件。你说的这一点。可以不考虑。”毛泽东不以为然。看来他决心已定。
“现在湘江水涨,水又广又深,游泳也许不便。”随行的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兼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是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同学,他作为友人善意地劝说道。
毛泽东转过身,对周世钊说道:“你不要说外行话!庄子不是这样说吗?‘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越深,浮力越大,游泳起来当然越要便利些,你怎么反说不便呢?”
面对这位老朋友引经据典的雄辩,周世钊无言以对。
毛泽东从城北七码头乘船逆江而上。久雨初晴,天上还有薄薄的浮云,南风掠过水面,拂到人身上,使人感到分外的爽快、轻松。毛泽东身着白衬衣,站在甲板上,极目眺望,翠绿的麓山,带形的长岛,飞翔的雄鹰,滚滚的江水……这一切都引发他无限的回忆。
20分钟后,小轮船来到位于长沙南郊的猴子石。人们站在船上,望着滔滔江水,迎着拂面而来的江风,顿感心胸开阔,心旷神怡。毛泽东穿上泳衣,缓步下船,走上木划子,跃跃欲试。
木划子向江心划去。毛泽东从容地坐在木划子的边沿上,两足浸入水中,又用江水溅湿身子,做好了游泳准备。
十多个年轻的小伙子早已跳入水中,轻轻地划着,他们都明白自己的职责是陪同毛主席游泳,并保护毛主席的安全。毛泽东全身下到了水中,小伙子们立即围上去,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沉或浮,跟着他朝西岸前进。
罗瑞卿、周小舟、周世钊等不善游泳,只好站在船上远远地观看。他们都停止了交谈,聚精会神看毛泽东游泳。毛泽东时而侧泳,时而仰泳。他神态安闲,轻松自如,显得毫不费力。他仰泳时恰如安卧于微波轻浪上,随它平稳而舒缓地向前推进。
“主席,累了吧?请上船休息一会再游。”小轮船上传来罗瑞卿、周小舟等人的喊声。然而,他们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累,不要休息,到达对岸再休息。”
又游了一阵,快到橘子洲(即水陆洲)了,恪尽职守的罗瑞卿考虑毛泽东已60多岁了,担心他体力消耗过大,便远远地喊道:“嗬——!主席,时间到啦,上来休息吧。”
“你也下来游啰!下来就不由你管了啦!”毛泽东一边笑着回答,一边仍然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那样子好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罗瑞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毛泽东精神焕发,一直游到他当年在诗里提到的橘子洲头。他乘兴上岸,披着浴衣登高瞭望。洲上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立刻都跑过来把他团团围住,抢着和他握手,问寒问暖,异常亲切。毛泽东向大家频频打招呼,用故乡的语言和乡亲们畅谈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情趣盎然,倍加亲切。他们由生活谈到大家正在培育的蔬菜,又由蔬菜的品种谈到了一旁生长茂盛的茄子。在核对“茄子”两字的乡音的笑声里,毛泽东告别了依依不舍的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