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32158100000018

第18章 夕照山间有蛇灵,南屏山上雷峰塔——夕照山下,毛泽东话说白蛇

夕照山是南屏山的支脉,又称雷峰,只有几十米高。相传古代有一位姓雷的道士在此筑庵修炼,而称作雷峰。五代吴越国时,吴越王钱弘,为庆贺其宠妃黄氏得子而在峰顶筑有一塔,塔因峰得名,称作雷峰塔;人们听到最多有关于此塔的传说就是《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镇于此塔之下。旧时,每当夕阳西下,暮山、晚湖,光影婆娑中一残塔似老衲立于山巅,极富诗情画意,成就了“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此处有史迹青云岩、白云庵遗址等,雷峰塔的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现在看到的是重建后的雷峰塔。

1954年江南春光明媚时节。湖中,碧波千顷,游船画舫如织如梭;湖畔,绿柳红桃,游人如云,欢声如潮,苏堤宛如一条彩练横挂湖中,自北向南延伸而去……

毛泽东心情十分愉快,环顾着四周一派升平美景情不自禁地同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谈起西子湖来。他问道:“小谭,你说说看,西湖美不美?”

“美啊。太美了!”谭启龙也早被这生机勃勃的西湖早春秀色迷住了。“你再说说,西湖美在何处?”

“具体点儿说,”谭启龙的眼光迅速掠过湖光山色,“依我看,这山、这树、这水,都美。再加上三者相映成趣地搭配在一起,不就更美了吗?”

“你只说对了一半。”毛泽东笑笑,“算是及格了吧。只是你还没抓住西湖的特点。大凡天下名胜之地,多具备你所说的这三点:青山叠翠、绿水长流、花木扶疏,这只是其共性。西湖的个性,你还没抓住。抓不住个性,你就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一个和那一个’,你就不能区分出杭州的西湖和武汉的东湖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就难以抓住一个具体事物的要害之处了。”

谭启龙想,主席这是借西湖谈哲学呢。

毛泽东又指着苏堤说:“修这道堤的苏东坡抓住了几点特色,他有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一浓抹,一淡妆,确是西湖之美啊。你看,阳光下桃柳争艳的苏堤,就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浓抹之时啊。”

可不是嘛,朗日晴空,春江水暖,桃红柳绿,就连从湖中吹来的风里都透着甜滋滋、暖洋洋的韵味,确是西湖良辰美景时。

二人走过林中曲径,开始上山。

“美好的传说更能为美好的风景增添魅力。”爬到半山腰,毛泽东停下来,指着苏堤外湖滨的一座青翠小山说,“小谭,你知道那座夕照山吗?”

“知道啊。”谭启龙顺着毛泽东手指的方向望去,那青苍峰峦的夕照山好似就在眼前,但他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突然提起夕照山。

“你知道山上有过一座塔吗?”

“知道,叫雷峰塔,就是法海扣压白娘子的那个塔,我小时候就常听老人讲白娘娘的故事。”

毛泽东说:“你听过《白蛇传》这出戏吧,这戏好,我爱听。”毛泽东边说话边继续拾级而上。

毛泽东确实喜欢《白蛇传》。1958年他到上海,市委为他安排文娱活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点名要看的就是这出戏。

“那个许仙也真够可恨的。”谭启龙跟在毛泽东身后边走边说,“要不是他一次次听信了那老和尚法海的谗言,白蛇何至于吃了那么多苦头?人家白娘子对他那么好!”

“应当这么看,”正快步前行的毛泽东又一次在山坡上停下来,“许仙固然立场不够坚定,但属于可以争取和教育的对象。法海是反动派,制造白蛇悲剧的始作俑者是法海,对他,决不能施仁政!青蛇一身正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是法海的对立面。‘水漫金山’一案,应由法海负责,白蛇无辜受迫害,理当平反。”

谭启龙连连称是,他由衷地钦佩毛泽东看问题站得更高,更能切中要害。毛泽东对许仙的评价很有点类似于他以后对唐僧的评价。60年代初,看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写诗称“千刀当剐唐僧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唐僧。毛泽东在和诗中却写道“僧是愚氓尤可训”,对唐僧仍以教育为主,同时一针见血指出“妖为鬼蜮必成灾”,白骨精才是真正的敌人。

爬到山顶,毛泽东极目高天白云,伸出双臂做了几个深呼吸动作,又捡起刚才的话头:“据说玉皇大帝后来也怪法海多事,要查办他,他就逃到螃蟹壳里躲避起来。现在你吃河蟹时只要留心,就能看到背壳里面的‘蟹和尚’肉呢。这是鲁迅在一篇文章里写的。当初法海机关算尽,将白蛇打入塔底,却没料到塔终久会倒塌。可他钻进蟹壳里,倒是真的永无出头之日了。法海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真是活该!”说完法海,毛泽东自己也快活地笑了,这是一种称心如意的笑。

嫉恶如仇是毛泽东性格中突出的一面,他绝对不能容忍恶势力的存在。传说有一次看《白蛇传》,毛泽东看得太投入,太动情,以至于“恨屋及乌”,在演出后上台接见演员时,竟不肯与扮演法海的演员握手。

下山归途中,毛泽东又对谭启龙说:“不过,雷峰塔还是应该保留,让人们一到西湖,就能想起这段神话故事。否则,一座秃秃的夕照山,馒头一样,有什么看头?”

50年代以后,毛泽东再到杭州,就总喜欢在夕照山下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