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走出心灵误区——战士心理问题
32157800000023

第23章 理性的就是快乐的

某连战士王某,江西人,2003年12月入伍,他来部队的愿望是转士官、考军校、入党、立功。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部队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差距,产生了不想干、想退伍回家的念头,先后找班长、排长、指导员和教导员谈心,连队干部非常重视他的情况,大家及时交流,积极主动和他谈心,轮流做他的思想工作,但他听不进去,思想状况没有太大的转变,仍我行我素,就一个念头——退伍回家。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不和其他人交往接触,性格也变得非常内向,没事就一个人找个角落躲起来,比如:在洗澡间,操作间,工具间等场所,蹲下或坐在地上睡觉,不管外面的人,怎么叫,怎么喊,他都不应,如果把他找到了,他就笑一笑什么话都不说。

解析

小王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变得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小王当初的一些愿望难以实现,想退伍又暂时走不了?真是这些现实的事情让小王不快乐的吗?

其实真正让小王不快乐的是他思想里认为的那些天经地义的道理。正是这些不理性的道理让小王面对挫折的时候变得心灰意懒。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战士在操场上一起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连长,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三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如小王可能就抱有这样的信念:“我必须获得成功”,“我必须转士官、考军校、入党、立功”、“领导必须考虑我的实际情况,关照我”,“我退伍是我的自由,领导必须同意”,“部队的环境应和我当初想象的一样”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面对挫折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自己这一辈子完了”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3.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因此要想快乐地生活首先就必须理性地生活。否则就算单位解决了小王那些实际问题,入了党、上了军校,他仍然会碰到更多的苦恼。因为人不可能时时、事事如意。年轻的战友们在遇到烦恼的时候,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的头脑里是否也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用和这些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办法来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如“你有什么理由证明你必须被推荐考军校?你有什么理由证明别人不应该被推荐靠军校?”只有学会了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我们才会变得愉快而富有竞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