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走出心灵误区——战士心理问题
32157800000011

第11章 合理的引导教育带来的改变

某班战士周某,2004年入伍,湖南人。入伍前社会经历比较复杂,沾染的不良习惯较多,入伍动机不明。新兵连训练期间,该同志思想极度不稳定,怕苦怕累思想严重,经常借故不参加体能训练。纪律观念淡薄曾多次不请假外出,在官兵中影响较坏,被视为“重点人”。官兵连干部骨干反复找其谈心,但效果不大。

下连后,思想仍旧非常消极,工作不主动,训练没热情。发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就利用各种机会对他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一个星期天下午,他接完家里打来的电话,心情看上去不错,我们就把他叫到排房,同他拉起了家常,聊家乡的特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期望等等。在聊天中了解到:该同志家庭条件收入较高,父亲是村党支部书记,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在部队长期干下去,为父母争光。自那以后,我们一有空就跟他聊聊家里情况,很快就拉近了距离,他有什么话也就毫不顾忌地跟我们讲,使我们及时了解到了他的思想变化状况。在工作上我们注重调动他的积极性,在教方法的同时也给他交担子,使他感觉到自己有用武之地。

但每天下午的体能训练他还是有怕苦怕累的情绪。在开班务会时就给他制定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计划,并安排老兵重点帮带。星期六利用早操体能训练的时间对他一周体能训练情况进行摸底,并组织他与老兵进行小竞赛,及时表扬他的进步,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充分调动了他的训练积极性。一段时间下来,他的体能素质有了突飞猛进,各科目成绩都达到了合格水平,有的科目还达到了优秀。现在,他思想稳定,工作积极主动,尊重干部骨干,服从管理,成为了争当优秀士兵的积极分子。

解析

1.教育引导过程中谈话沟通有技巧

在和周某的交流过程中,当事人注意到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他利用各种机会,包括节假日,和周某谈心拉家常,取得了周某的信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部队,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心理干预,干预者都要有通情同感的能力,要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体验对方的情感,和被干预者彼此之间要有一个融洽的关系。要做到上述几点,以下沟通技巧可供参考:

一是倾听简单地说,倾听就是要耐心地听官兵讲话,这是最基本的一条。没有真正的倾听就不能取得官兵的信任,官兵就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和内心感受告诉你。倾听本身就表示对官兵的理解和尊重,很多官兵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

二是肯定主要是肯定当事人的感受。不论官兵有什么感受,只要这种感受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加以肯定。在与官兵接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旦他们说出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感受,就认为是“胡说八道”、“哪有的事”等等,这实际上就妨碍了与官兵的进一步沟通,影响了人际交往,也会影响后续的干预工作。但这里强调“肯定”,并不是对当事人的不良行为本身也予以肯定。肯定的最终目的是要纠正其不良认识和行为。

三是要善于澄清问题即搞清楚官兵每句话的实际内容和说话的目的,这是有效沟通所必需的;另外,要搞清楚整个事件的经过、当时的环境以及当时官兵的情绪反应等。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理由,只是这些理由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四是要善于提问提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式的,另一种是封闭式的。封闭式的提问就是只允许回答“是”或“不是”;开放式的提问就是允许自由地发表意见,比如,询问:“你近期睡眠还好吗?”,这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当事人可以把近来的睡眠情况详细地讲出来,也可以由他自己决定说什么不说什么,什么事情说得详细,什么事情说得简单一点。

2.矫正不良习惯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不良习惯包括习惯化了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在生活中就经常性的表现出来,如表现为固定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方法,或表现为一贯性的行为模式。

矫正官兵的不良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不可能寄希望在短期内完全矫正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允许当事人改正不良行为有一个过程。

3.鼓励、引导是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矫正不良行为有二类方法:一是以鼓励、引导为主的阳性强化法;二是以批评、惩罚为主的阴性强化法。

对动物的不良行为,行为惩罚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对狗咬人,在它想咬你的时候狠狠地打它一次,下一次遇见你时它就不敢再咬你了,这就是阴性强化的好处。

但对人的不良行为就不能更多的采取上述处理方式来矫正,否则会事与愿违,将问题复杂化。相反,应多采取以鼓励、引导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种处理方法也更加人性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